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8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52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22篇
地质学   71篇
海洋学   79篇
天文学   46篇
综合类   25篇
自然地理   1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261.
天体物理学家第一次成功地计算中等质量恒星演化到中心氦燃烧阶段 ,就发现蓝拐现象 ,它是赫罗图上形成黄巨星分支的重要理论条件。但由于蓝拐对很多输入物理 ,如对流的混合长理论 ,对流超射 ,初始元素丰度等都十分敏感稍稍不同就会抑制或触发蓝拐 ,因此蓝拐的激发机制一直没有满意的理论。本文回顾了蓝拐的研究历史 ,并对中等质量恒星在演化过程中的蓝拐的激发机制问题进行理论分析 ,给出一个蓝拐整个过程的物理图象。本文探寻了氢燃烧核反应的CNO循环过程对蓝拐的影响 ,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处理CNO循环 ,在第一种模型中保持14N丰度不变 ;而在第二种模型中计算了16 O向14N的转化过程。结果模型一中出现了蓝拐而模型二中没有蓝拐。在对两种模型的比较中 ,我们进一步研究蓝拐的触发机制。我们注意到蓝拐的一个重要特征 ,恒星内部的核反应产能增加决定了蓝拐光度的上升 ;同时对于一个内部产能恒定的恒星 ,恒星外壳的膨胀和收缩将决定恒星表面的有效温度。根据这点 ,对恒星内部和外壳的各种物理量进行了研究 ,并着重注意了恒星外壳对内部产能变化的反应。我们发现RGB阶段产生的氢丰度不连续区的跳变是恒星光度上升的一个关键因素 ,当氢壳层的外边缘接触到氢跳变的时候 ,突然增加的氢丰度使氢燃烧壳层变宽 ,产能  相似文献   
262.
位于四川省巴中市城南1km处的南龛斜坡变形不断发展扩大,一旦失稳破坏,损失无法估量,必须进行工程治理。文章在深入研究南龛斜坡变形破坏特征、成因机制、主导诱发因素及稳定性的基础上,针对斜坡变形体辩证施治,拟定由抗滑桩工程、地表排水工程、防渗和生物工程等4个部分组成综合治理系统,布置于变形破坏强烈的重点灾害地段,以控制斜坡变形发展,根除危害。为此,作者拟定出不同抗滑工程组合方案,分别从治理的安全可靠性、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方面进一步优化,制订出了对变形破坏极强烈段布设2排抗滑桩工程,再结合地表排水、地面防渗和生物工程等综合治理方案,完成治理工程设计。该变形体治理工程总投资231.83万元,可以保护价值l亿元的建筑物和各种设施、7000余人的人身安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263.
近年来蓝色蛋白石的研究仅限于矿物成分及致色机理,并未对其化学成分、红外光谱、拉曼光谱等开展较为深入的分析。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粉晶衍射(XRD)、电子探针分析(EMPA)、紫外可见分光光谱、拉曼光谱等技术对样品的振动光谱、官能团表征、矿物组成及呈色机理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蓝色蛋白石的主要组成矿物为非晶态蛋白石,且振动光谱与天然蛋白石存在一定程度的频率位移。EMPA分析结果显示蓝色蛋白石主要元素为Si和Cu,且紫外可见分光光谱表征为742 nm附近一吸收强度较高的宽谱带。综合电子探针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测试结果得出,蓝色蛋白石的致色元素为Cu,在其内部呈典型平面正方形结构的[Cu~(2+)(H_2O)_4]~(2+),且Cu含量与其蓝色的体色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即随着Cu含量增加蓝色体色更加浓艳。  相似文献   
264.
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光谱、中子活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等多种技术手段分析了斯里兰卡曼泰遗址出土的7枚青花瓷残片的结构和成分。通过遗址出土部分青花瓷样品和中国各地瓷器样品的瓷胎元素含量聚类分析,初步判断其中的4枚青花瓷残片产自中国景德镇,而其余3枚样品的出处尚不能确定,需作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65.
吉林-黑龙江高压变质带的初步厘定:证据和意义   总被引:3,自引:11,他引:3  
本文定义的吉林-黑龙江高压变质带是指我国东北地区佳木斯-兴凯地块西缘和南缘共同发育的呈弧形展布的高压变质带,具体包括佳木斯-兴凯地块西缘增生杂岩带(黑龙江蓝片岩带和张广才-小兴安岭增生杂岩带)和佳木斯-兴凯地块南缘的长春-延吉增生杂岩带.其中佳木斯-兴凯地块西缘增生杂岩带形成于晚三叠-早侏罗世(180 ~ 210Ma),为佳木斯-兴凯地块向西冲增生而形成的高压变质带;而长春-延吉增生杂岩带由一系列特征性俯冲-增生杂岩组成,包括石头口门-烟筒山红帘石片岩带、呼兰群变质杂岩、色洛河群变质杂岩、青龙村群变质杂岩和开山屯变质杂岩等,形成时代为187~230Ma,峰期为220~230Ma.长春-延吉增生杂岩带曾被认为是西拉木伦河断裂带的东延部分,但是区域构造分析表明,它们形成的动力学背景与佳木斯-兴凯地块西缘增生杂岩带相同,均为太平洋板块三叠纪-早侏罗世的西向俯冲导致佳木斯-兴凯地块自东向西的“剪刀式”闭合过程.我们将佳木斯-兴凯地块西缘和南缘发育的三叠纪-早侏罗世增生杂岩带作为统一的构造单元来考虑,结合该区发育有典型的高压变质带,因此命名为“吉林-黑龙江高压变质带,简称吉黑高压带”.吉黑高压带形成于太平洋板块三叠纪-早侏罗世的西向俯冲导致佳木斯-兴凯地块自东向西的“剪刀式”闭合的过程,同时该带记录了古亚洲构造域的结束和太平洋俯冲开始的关键时期,为两大构造域叠加与转换的关键性地质证据.  相似文献   
266.
马玉龙  许梓荣  尤萍 《矿物学报》2005,25(2):147-152
采用离子交换法制得载铜蒙脱石,研究蒙脱石和载铜蒙脱石对亚甲基蓝(MB)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载铜蒙脱石的吸附能力低于蒙脱石。温度、介质pH值和离子强度对吸附剂的吸附性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蒙脱石和载铜蒙脱石吸附MB等温线较好地符合BET和Langmuir等温方程,其吸附过程均为热力学自发过程。  相似文献   
267.
以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硬脂酸钠为改性剂制备了硬脂酸钠改性蒙脱石(NaSTA-MMT).FI-IR和XRD分析表明插层剂已进入蒙脱石层间,且随着硬脂酸钠量的增加蒙脱石层间距从1.274 nm增加到4.805 nm。亚甲基蓝吸附实验表明,硬脂酸钠改性蒙脱石吸附行为遵循伪二级动力学方程。平衡吸附量与平衡质量浓度之间的关系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所描述的规律。硬脂酸钠改性膨润吸附亚甲基蓝表现为自发的表面物理吸附过程,吸附活化能、吸附焓变和熵变分别为2.36 kJ/mol-、21.47 kJ/mol和-44.45 J/mol.K。  相似文献   
268.
乌什-阿克苏地区位于塔里木克拉通西北缘,发育有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且保存较为完整的典型前寒武纪蓝片岩地体.根据前人的研究,阿克苏地区的蓝片岩地体在俯冲、折返和折返后的过程中共经历了四个期次的变形,但是对于乌什地区的蓝片岩地体的构造变形特征研究目前仍为空白.本文通过对乌什与阿克苏地区的蓝片岩地体的构造变形特征进行系统的野外观...  相似文献   
269.
市场机制是实现蓝碳及蓝碳生态系统价值的有效途径,对于发挥蓝碳生态系统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作用具有积极意义。本文梳理了当前碳市场中蓝碳碳汇项目的发展机遇和项目开发的现状,并就我国蓝碳碳汇项目开发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以期为推进蓝碳碳汇项目开发和市场发展提供科学参考。当前,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CDM)和核证碳标准(Verified Carbon Standard, VCS)都已开发了蓝碳碳汇项目或可用于蓝碳碳汇项目的方法学,并开发了多个CDM、VCS和Plan Vivo Standard认证的红树林碳汇项目。我国已成功开发并交易了首个蓝碳碳汇项目“湛江红树林造林项目”,并且将继续推动蓝碳碳汇项目的开发和交易市场的发展。但我国在碳汇项目开发上存在项目规模小、证明项目额外性时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蓝碳资源管理机构作为碳减排量所有者和交易主体自主支配碳汇收益受到限制等不利因素。对此,建议可通过加强营造蓝碳碳汇项目开发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及政府的引导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鼓励社会资金投资或购买项目...  相似文献   
270.
海泡石对有机染料的吸附行为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热酸活化过的海泡石为吸附剂,研究其对亚甲基蓝、结晶紫和甲基绿3种染料的吸附动力学过程,并分析了浓度、温度等因素对海泡石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的变化对吸附的影响较小,而染料溶液浓度的改变则会对吸附产生很大的影响,由此确定出较适合的反应条件。采用傅立叶红外光谱技术对吸附前后海泡石的结构进行了分析,发现亚甲基蓝由于分子体积较小可以进入海泡石内部通道,而大体积的结晶紫和甲基绿的吸附主要发生在海泡石外表面,且一价有机阳离子会在中性位置发生吸附,形成带电或中性复合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