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496篇 |
免费 | 934篇 |
国内免费 | 187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3篇 |
大气科学 | 79篇 |
地球物理 | 735篇 |
地质学 | 4938篇 |
海洋学 | 76篇 |
天文学 | 97篇 |
综合类 | 190篇 |
自然地理 | 16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0篇 |
2023年 | 118篇 |
2022年 | 171篇 |
2021年 | 154篇 |
2020年 | 186篇 |
2019年 | 202篇 |
2018年 | 187篇 |
2017年 | 211篇 |
2016年 | 228篇 |
2015年 | 250篇 |
2014年 | 238篇 |
2013年 | 216篇 |
2012年 | 301篇 |
2011年 | 264篇 |
2010年 | 237篇 |
2009年 | 296篇 |
2008年 | 189篇 |
2007年 | 257篇 |
2006年 | 263篇 |
2005年 | 218篇 |
2004年 | 230篇 |
2003年 | 210篇 |
2002年 | 184篇 |
2001年 | 171篇 |
2000年 | 177篇 |
1999年 | 185篇 |
1998年 | 159篇 |
1997年 | 131篇 |
1996年 | 108篇 |
1995年 | 109篇 |
1994年 | 97篇 |
1993年 | 94篇 |
1992年 | 69篇 |
1991年 | 33篇 |
1990年 | 35篇 |
1989年 | 19篇 |
1988年 | 19篇 |
1987年 | 15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1篇 |
1979年 | 5篇 |
1954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3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四川丹巴穹状变质地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西部丹巴地区最为引人注目的地质构造是穹状变质地体的发育。华北、扬子和羌塘三个板块之间的南北向和东西向双向收缩,引起区内发育了大小不等的十几个穹状变质地体,自北而南有马奈、春牛场、丹巴、公差、格宗等变质穹隆。多数穹隆的核部出露的是前寒武纪的片麻岩和混合岩,例如春牛场侵入体。其中的片麻岩原岩、黑云母和角闪石质片麻岩均属本区最老的岩石。它不整合于志留纪地层之下,年代学研究证明其年代属新元古代(大约865~785Ma)。混合岩从形态上说,多为条带状,偶见角砾状的角闪石质混合岩。但是也有不少穹隆,核部是花岗岩类。岩石化学研究证明,它们大多属于S型花岗岩,仅个别为I型。穹状变质地体的外围变质带可分三类:(1)巴罗带型区域递增变质带,有的显示变质带的倒转;(2)巴肯型变质带;(3)低级区域变质带,多数是中压绿片岩相。巴罗带变质的泥质岩,多数变晶矿物如黑云母、十字石、石榴石均具早期低级变质矿物的定向包裹物,显示明显叠加变质的信息。变质泥质岩的∑REE=(195~274)×10-6,(La/Yb)n=0·811~1·917。稀土配分曲线和微量元素蛛网图具Nb、P、Ti负异常,显示大陆地壳的特征,是陆缘碎屑物质区域变质产物。巴肯带出露于丹巴以北,主要变质泥质岩是夕线石片麻岩类,常见铁铝榴石而少见堇青石,说明原岩富铁贫镁,局部出现锌铁尖晶石。由北侧的巴肯带到巴罗型变质的公差穹隆到南部的格宗穹隆变质带是从高温到低温连续变化的。因之,我们倾向于认为松潘—甘孜造山带的东南缘是一个规模较大的、呈NE向分布的低—中压区域变质带,总体是一条热轴,垂直走向,向东南温度逐步降低。据前人同位素年龄资料:M1巴罗型区域变质发生于约210~205Ma,马奈花岗岩U-Pb锆石年龄为(197±6)Ma。M2巴肯型变质与岩体侵入有关,年龄约为164Ma。M3喜马拉雅期重结晶的黑云母年龄约为30Ma。总之,丹巴变质穹隆的形成是青藏高原东北部地质构造演化中重要的一幕,其主要活动期起于印支晚期最后结束于喜马拉雅期的隆升和挤出。依据低压高温变质带的空间分布,推测本区印支末期存在一NE向的热轴,同时也是S型花岗岩体的出露区。至于木里一带穹隆与丹巴穹隆在变质程度上的差异,应当归因于印支晚期的陆壳增厚过程中,北倾南倒逆冲剪切造成区域热流的不均一性。也说明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在喜山期隆升之前具有复杂的构造变质历史。 相似文献
72.
Kazuhiro Tsukada 《Gondwana Research》2003,6(4):687-698
The Hida marginal belt (HMB), which consists of various kinds of fault-bound blocks, is located between the continental massif of the Hida belt and the Mesozoic accretionary complex of the Mino belt in Central Japan. Detailed field investigation reveals that the HMB had grown through the two different movements, i.e., Jurassic dextral and Cretaceous sinistral movements. The Jurassic dextral ductile shear zones run in the southern marginal part of the Hida belt and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HMB, whereas the Cretaceous sinistral cataclastic shear zones occur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HMB and the northern marginal part of the Mino belt. Geologic map and field evidence seem to suggest that the Jurassic dextral movement form the fault-bound blocks of the HMB to form the basic structure of the Hida marginal belt, i.e., formation of the ‘proto-HMB.’ Following the dextral movement, the sinistral one restructured the ‘proto-HMB’ to complete the present feature of the Hida marginal belt. The Cretaceous sinistral movement might result in the sinistral collision between the proto-HMB and the Mino belt. 相似文献
73.
苏北榴辉岩中水晶的形成时代及其对超高压变质岩折返的示踪意义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江苏东海水晶以其晶体粒大和产量巨大而闻名,在地质上也因其产于高压超高压变质带而独具特色。在对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的区域成矿作用进行研究和对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CCSD)主孔岩心进行编录的过程中,认识到超高压带存在着超低压成矿现象,包括中国最主要的水晶矿床成矿带在内的许多矿床都可能是在超高压变质之后退变质结束阶段的超低压环境中形成的,对水晶进行流体包裹体的Rb-Sr等时线年代学研究,获得208Ma的等时线年龄,表明成矿时代为印支期。该年代可视为超高压变质带折返并经历了退变质之后而“稳定”下来的时间。 相似文献
74.
秦岭显生宙地幔组成及其演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对秦岭造山带及扬子克拉通北缘显生宙时期 3个含地幔捕虏体的煌斑岩、钾镁煌斑岩、碱性玄武岩以及 11个不含捕虏体的辉石岩、辉长岩、玄武岩出露点的岩石地球化学对比研究 ,揭示出研究区地幔演化经历了自古生代的OIB亏损地幔到中生代的高度富集地幔再到中生代末期 -新生代的OIB MORB的亏损地幔的两次明显变更。制约这种变更的主要因素是熔融岩浆时源区发生的层圈相互作用类型。鉴于大陆岩石圈软流层体系的特征 ,有必要划分出岩石圈 /软流层相互作用带(过渡带 ) ,它是大陆岩浆作用的重要源区。 相似文献
75.
西天山—伊宁地区以独特的结构特征和关键的大地构造部位,历来成为中外地质学家所关注、研究的重要地区,而那拉提构造带及邻区又在西天山—伊宁地区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那拉提构造带及西天山造山带在基础地质的许多方面存在不少问题,直接影响到对天山造山带和伊犁盆地的正确认识。笔者根据近十年来在那拉提带及邻区进行10个1∶5万区调填图和收集到的其它资料,对该区几个重要层位的时代、大哈拉军山火山岩系的形成背景、蛇绿岩和蓝闪片岩的产出特征以及该区的结构、构造单元划分和发展演化的动力学机制进行了讨论,其中的许多认识和看法将对该区的进一步研究产生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6.
77.
The gigantic fold-thrust fracture belt that ex-tends for 900 kmto the NWin the southern NorthChina plate strides across three provinces : Shaanxi ,Henan and Anhui .It is one of the most characteristicstructural deformations in the North China plate .Along this structural belt a series of i mportantcoalfields occur ( e . g. Pingdingshan, Queshan,Huainan) inthe southernmost edge of the North Chi-na coal-concentrating basin. Consequently ,this beltis not only of key value for research onthe… 相似文献
78.
79.
长江中下游转换构造结的特征、属性及其研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江中下游转换构造结"是特提斯构造体制与太平洋构造体制交汇、衔接和转换的焦点部位,主要包括大别造山带、郯庐断裂带、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三大著名的构造单元,是中国东部中新生代大陆动力学深部过程与浅表响应的经典地区。将大陆造山带、大型断层、矿集区结合起来,瞄准板内变形、运动学和动力学,建立区内大陆动力学的系统研究框架,研究两大构造体制转换的精细过程,分析陆内构造演化和动力学的深部过程与浅部效应,将有助于大陆动力学理论的新突破,指导"第二成矿空间"的深部找矿。 相似文献
80.
商丹断裂带作为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的缝合带,在秦岭造山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对其进行精细的构造研究,是了解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相互作用过程的关键。研究工作在商丹断裂带东段展开,对该带进行了详细的野外观察、显微构造观察、糜棱岩化过程中温度的估算、有限应变测量、差异应力的计算以及糜棱岩化过程中运动学涡度的计算。变形温压条件指示糜棱岩形成于中-高绿片岩相到低角闪岩相变质条件。差异应力计算结果指示商丹带具备大型构造动力特征。涡度分析表明该断裂带的变形以纯剪切作用占据主导作用,但包含有简单剪切的分量,从而证明了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之间具有以碰撞挤压为主的斜向汇聚方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