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34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12篇
地质学   134篇
海洋学   7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塔里木盆地古生代的海相沉积都不同程度的发育和保存了具有一定生油能力的层段。下古生界油气潜量较大的有奥陶系、寒武系。判别生油岩成熟度的方法很多,用牙形石的色变指数(CAI)来反映生油母质岩的成熟度就是其中之一。根据塔里木盆地东北部牙形石色变指数的大小。变化可判别生油岩的演化、成熟度、生成的温度。  相似文献   
142.
中朝长白山地区新生代火山堪称东北亚之冠 ,为进一步认识火山时、空、物的演化发展势态 ,对活动的稳定性作出科学评估 ,综合分析了 6 0年代以来 ,特别是近期中、朝地质学家的成果 ,从火山事件地层学理论出发 ,对该区提出划分 31次火山事件的新方案  相似文献   
143.
Shanghai Administrative Region (SAR) is located on the deltaic deposit of the Yangtze River. The bed rock under SAR is generally buried in the depth of 200 m to 300 m except for several massifs, where the bed rock is exposed to the ground surface. The Quaternary deposit in Shanghai is soft sediment. The variation of palaeoclimate influenced the sea level and resulted in a very complicated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The Quaternary deposit in SAR is composed of an alternated multi-aquifer-aquitard system (MAAS). The groundwater system is composed of one artesian aquifer and five confined aquifer layers with very high groundwater pressure head. The MAAS was formed mainly within the warm geological era updated to 2.6 million years ago. Between two aquifers, there is an aquitard which is composed of soft clayey soil formed mainly within the cold era. The aquitards are composed of very soft clayey silt with very high compressibility and humus content. The humus material was transformed into methane gas under a long-term geological proces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the infrastructures were (or are being) constructed in the top shallow soft clayey deposit, aquifer I and aquifer II. In SAR, the following geohazards occurred or possibly occur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and maintenance of infrastructures: i) quicksand and piping hazards; ii) pumping-induced hazards and recharge-cutoff hazards; iii) long-term settlement due to the seasonal fluctuation of groundwater level; and iv) geohazards of methane gas.  相似文献   
144.
本文中,笔者对燕辽地区的构造形迹进行了重新厘定,并将其划分成不同构造阶段的产物,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燕辽地区范围包括"内蒙地轴"和燕山沉降带,其构造格局主要由燕辽向斜、燕辽复向斜和秦皇岛背形及其配套断裂组成,在这三个区域构造样式之下又发育次一级的褶皱构造及其配套断裂,并且后期构造对前期构造改造、叠加和利用,致使出现复杂的构造格局.海西一印支期形成了燕辽向斜及其配套断裂,"内蒙地轴"是燕辽向斜的北翼.燕辽沉降带是燕辽向斜的南翼.早中侏罗世进一步褶皱成复向斜,"内蒙地轴"南缘断裂是复向斜的轴部纵断裂并充填了上侏罗统作为裂隙充填物.中晚侏罗世开始,以秦皇岛-凌源断裂为轴面褶皱成一个背形.秦皇岛-凌源断裂的存在及其对燕山段和辽西段的影响致使燕山段和辽西段具有不同的地表出露形态.  相似文献   
145.
北祁连西段古元古代大陆裂谷火山岩性质的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北祁连西段古元古代火山岩是大陆裂谷火山作用的产物,具典型的“双峰式”特征。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斜长角闪岩和石英阳起石岩派生于上地幔,属大陆拉斑玄武岩—安山岩,而石英黑云母岩则来源于地壳。其源岩浆在上升过程中受到了陆壳成分的混染,有较多的陆壳成分的卷入,它们的形成是地幔热柱和陆壳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6.
深入开展古元古代早期 (2 5 0 0~ 180 0Ma)微古植物化石研究 ,查清其产出层位、种属组成、组合特征、时空分布规律等 ,在古元古代晚期长城系层位之下建立一个目前世界上时代最老、层位最低的真核生物的微古植物化石组合 ,这是在国内外该时期生物地层学研究中一个全新的课题和极待解决的问题。通过比较形态学、分子古生物学和古生态学研究 ,查清微古植物群中真核生物的生物学属性 ,追索真核生物产出的最低层位 ,探索真核生物的起源 ,为探讨地球早期生命演化提供直接的化石证据。开展古元古代早期微古植物群研究和探讨真核生物的起源 ,不但具有地层划分与对比的实际价值 ,而且在生物学研究上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47.
西天山元古界的热液沉积岩及其与成矿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天山中元古界蓟县系首次发现硅质岩、钾长岩和透辉岩等热液沉积岩,其中钾长岩和透辉岩在国内外极为少见。通过对这些热液沉积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的综合研究,确定这些热液沉积岩为海底喷气—沉积成因。最后,表文还分析了该热液沉积岩形成的构造背景和沉积环境以及与铜矿化的成因联系。根据金属硫化物的硫同位素组成和微量元素组成特征进一步说明热液沉积岩和金属硫化物的主要物质来自深部地层中循环的同生热液。  相似文献   
148.
中国东部中生代火山岩型金银矿床成矿地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中国东部中生代火山岩型金银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及控矿条件,包括基底地层、火山建造、次火山岩及构造与矿化的关系.将该类型矿床分为3个成因类型,并综合论述了几类矿床的赋矿围岩、容矿构造、矿体形态、矿石建造、矿化分带及蚀变等主要地质特征.  相似文献   
149.
对夹持于金沙江缝合带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之间的羌塘地区,用平衡剖面法统计中新生代地层褶皱收缩量,结果表明中生代以来褶皱吸收的南北向的收缩量最小值为29.3%,与由褶皱的翼间角计算出的27.2%的南北向收缩量大体吻合。受来自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南北向挤压力的作用,该地区陆陆碰撞以来吸收了429~500km的南北向缩短,总收缩量的百分比为58.8%~62.5%,而陆陆碰撞以来新近纪地层的褶皱收缩量的最大值为31.6%,由此推断断层引起的南北收缩量大约为27.2%~30.9%。对比各构造层的褶皱收缩量,三叠系构造层的褶皱收缩量平均为29.3%,侏罗-白垩系构造层的褶皱收缩量平均为23.2%,古新统-始新统构造层的褶皱收缩量平均为13.8%,渐新统构造层的褶皱收缩量平均为12.3%,新近系构造层褶皱收缩量平均为17.8%。新近系褶皱收缩量的增大反映高原褶皱收缩增强,与该阶段高原垂向强烈隆升协调。羌塘地体中褶皱收缩量的时空分布显示了与高原各阶段的隆升演化相协调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0.
南设得兰群岛是晚中生代以来古太平洋板块向南极板块俯冲消减过程中形成的,目前对整个群岛的地层特征及沉积演化无统一认识。通过归纳总结国内外研究成果,认为该群岛出露的地层具明显的时空规律。群岛主体的西南部出露上侏罗统-下白垩统,发育海底扇、深海、斜坡裙、扇三角洲等沉积相,相伴随的火山作用主要为钙碱性玄武岩和玄武安山岩的喷发,记录了弧前盆地-火山岛弧的演化过程;群岛主体的东北部主要出露上白垩统-下渐新统,其中上白垩统-始新统发育一套玄武质熔岩、火山碎屑-沉积岩建造,为温暖气候下的陆相沉积,火山活动具有岛弧拉斑玄武岩与钙碱性火山岩的过渡性质。渐新统-下中新统则记录了从间冰期正常海相到冰期冰海相沉积的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