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90篇
  免费   445篇
  国内免费   920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21篇
地球物理   294篇
地质学   2910篇
海洋学   375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114篇
自然地理   227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76篇
  2021年   76篇
  2020年   96篇
  2019年   82篇
  2018年   97篇
  2017年   89篇
  2016年   110篇
  2015年   97篇
  2014年   129篇
  2013年   175篇
  2012年   184篇
  2011年   137篇
  2010年   130篇
  2009年   170篇
  2008年   169篇
  2007年   195篇
  2006年   172篇
  2005年   182篇
  2004年   182篇
  2003年   168篇
  2002年   141篇
  2001年   122篇
  2000年   144篇
  1999年   130篇
  1998年   101篇
  1997年   98篇
  1996年   96篇
  1995年   105篇
  1994年   52篇
  1993年   46篇
  1992年   41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91.
新疆主要造山带地壳发展的五阶段模式及成矿系列   总被引:59,自引:1,他引:59  
按汉尼克(1981)提出的简单剪切模式,大陆解离是沿一条缓倾斜的拆离带发生移离。随着拆离的发展,上地慢软流圈隆起追随拆离面下降的一侧迁移,而始终处于解离大陆一侧边缘的下方(而不是在拉伸洋盆的中线上)。因此,在有上地幔软流圈隆起对应的陆缘一侧,会产生大量火山—深成岩浆作用(主要是上地幔物质的渗入),称为“岩浆型被动陆缘”(旧称“火山型被动陆缘”);而另一侧,则仅表现为地壳表层的构造破坏和陆源碎屑堆积作用,即经典意义上的大西洋型被动陆缘,称为“非岩浆型被动陆缘”。裂谷一般地可看成是上述解离过程初期阶段的产物。上述过程的几种构造环境下的地壳,都具有厚度减小、地壳渗透性增加、成熟度降低的特点,称为“拉张型过渡壳”。拉张型过渡壳阶段是陆同型造山带地壳发展中必不可少的阶段。它的标志性建造是双峰式火山岩建造(岩浆型被动陆缘)和巨厚陆源碎屑岩夹基性火山岩建造(非岩浆型被动陆缘),建造序列由稳定性类型向非稳定性类型演化,地球化学表现出成熟度不断降低的趋势。当基底陆壳拉伸减薄至零时,出现洋壳,洋壳阶段的产物为蛇绿岩建造。当扩张终止,洋盆开始消减,两侧陆缘演化即进入“汇聚型过渡壳阶段”。在汇聚阶段中,前两阶段形成的产物被强烈堆挤  相似文献   
892.
新命名地层单位──三塘湖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首次全国地层多重划分对比研究,在东准噶尔地层小区建议使用新命名地层单位──三塘湖组,用以代表一套以陆相中酸性火山熔岩及火山碎屑岩为主的火山岩系(局部有基性火山岩).时限大致为早二叠世.文中介绍了三塘湖组的定义、划分沿革。层型剖面及分布变化。  相似文献   
893.
恒山绿岩带的构造特征—晚太古代大陆裂谷作用证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恒山太古宙绿岩带呈断片或复式向形穿插于片麻岩基底内,绿岩带地层连续性较好,可以恢复出完整的沉积-火山地层序列。主要经历二期变形,早期逆冲褶皱变形和晚期右旋走滑变形。为绿帘角闪岩相-角闪岩相变质。构造恢复表明,绿岩带的形成明显晚于基底,并整合其上,且在其演化过程中对基底产生叠加影响,最合适的构造环境为大陆裂谷,在大陆裂谷闭合过程中。绿岩带及克拉通基底曾发生双向的逆冲作用,基底发生重新活动,并且受到开裂时形成的正断层的控制。当裂谷闭合到一定程度,由于受北部刚性基底的制约,横向挤压不再能调节压应力时,发生了右旋走滑变形,并使早先构造线向NEE-EW向偏转。恒山绿岩带对应于五台山区、太行山北段、灵丘南山等地的五台群,有力地证明绿岩带形成于太古代末期-早元古代陆内裂谷环境,代表华北克技通演化过程中的重要事件,标志着晚太古代华北克拉通已达到相当大的规模,并发生NE向的刚性破裂。  相似文献   
894.
台湾海峡上地幔流变学状态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金振民 Green  HW 《地质学报》1995,69(1):31-41,T001
本文详细研究了台湾澎湖列岛上地幔幔源包体的变形结构、组构和橄榄石位错构造。根据包体矿物(辉石)化学成分的计算,平衡温度986-1116℃,压力为1.50-2.60GPa。上地幔变形事件可分为3个序列:(1)高温低应力均匀稳态流动变形;(2)高温较高应力上地幔底辟边缘的剪切流动变形;(3)低温高应变速率.(110)滑移条带的淬取变形。本区上地幔变形事件和热结构特征表明,福建东部和台湾澎湖列岛-带具有  相似文献   
895.
高镁安山岩主要产出于板块会聚边缘的大洋俯冲消减带岛弧环境,是岛弧岩浆作用的代表性产物,研究其相关构造属性,对示踪板块俯冲时限、俯冲带构造背景、大洋俯冲作用过程中岩石圈地幔演化等方面至关重要。长春- 延吉缝合带位于佳木斯- 兴凯地块和华北板块之间,为古亚洲洋的闭合和古太平洋的启动过程提供了关键的信息,但有关缝合带位置与俯冲方式仍然存在很大的争议。本文对采自长春- 延吉缝合带吉东地区的色洛河群绿片岩样品进行了主量和微量元素分析以及锆石U- Pb年龄测定,结果表明这套样品原岩为一套赞岐质高镁安山岩,具有富Mg、低Al、低Ti、高Cr、Ni等特征,与日本Setouchi火山岩带中的赞岐岩具可比性,由俯冲板片(洋壳+上覆沉积物)部分熔融的流体与地幔发生混合而成,形成于华北板块北部边缘之上的陆缘岛弧环境,由吉林- 黑龙江洋的俯冲所致。锆石U- Pb定年结果表明其形成时代为中三叠世(246±2 Ma)。本文证据显示原定义为中元古代的色洛河群时代可能为早中生代,并非元古宙或者晚古生代增生杂岩,而应该为华北板块上形成于早中生代的陆缘岛弧安山岩。区域构造分析显示,长春- 延吉缝合带不是天山- 索伦- 西拉木伦- 长春缝合带的东延部分,而是吉林- 黑龙江高压变质带的南延部分,形成于三叠纪前后古太平洋板块的西向俯冲作用导致的佳木斯- 兴凯地块与华北板块之间的拼合。  相似文献   
896.
阿尔泰大型-超大型矿床富集区地壳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构造、岩浆、变质、成矿等地质作用及其时空演化规律的对比分析,以及物探重力、航磁及遥感信息的综合研究,认为古生代阿尔泰富蕴地幔热柱成因的三联点裂谷形成与演化———“手风琴式”开合,是阿尔泰大型- 超大型矿床富集区形成与演化的根本原因。地幔热柱热地幔物质大规模上涌和横向扩张,产生三联点裂谷系统,导致古大陆解体,形成阿尔泰“洋岛型”蛇绿岩、阿尔泰型花岗岩、花岗岩化、高温低压变质带和主要大型- 超大型矿床;地幔热柱活动停止或间息,导致三联点裂谷系统发生A 型俯冲而封闭造山,形成三叉式陆间造山带和同造山花岗岩、  相似文献   
897.
898.
899.
The North Canterbury region marks the transition from Pacific plate subduction to continental collision in the South Island of New Zealand. Details of the seismicity, structure and tectonics of this region have been revealed by an 11-week microearthquake survey using 24 portable digital seismographs. Arrival time data from a well-recorded subset of microearthquakes have been combined with those from three explosions at the corners of the microearthquake network in a simultaneous inversion for both hypocentres and velocity structure. The velocity structure is consistent with the crust in North Canterbury being an extension of the converging Chatham Rise. The crust is about 27 km thick, and consists of an 11 km thick seismic upper crust and 7 km thick seismic lower crust, with the middle part of the crust being relatively aseismic. Seismic velocitie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upper and middle crust being composed of greywacke and schist respectively, while several lines of evidence suggest that the lower crust is the lower part of the old oceanic crust on which the overlying rocks were originally deposited.
The distribution of relocated earthquakes deeper than 15 km indicates that the seismic lower crust changes dip markedly near 43S. To the south-west it is subhorizontal, while to the north-east it dips north-west at about 10. Fault-plane solutions for these earthquakes also change near 43S. For events to the south, P -axes trend approximately normal to the plate boundary (reflecting continental collision), while for events to the north, T -axes are aligned down the dip of the subducted plate (reflecting slab pull). While lithospheric subduction is continuous across the transition, it is not clear whether the lower crust near 43S is flexed or torn.  相似文献   
900.
华北大陆地壳—上地幔岩石学结构与演化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本文基于出露的前寒武纪变质岩系、中、新生代岩浆活动以及新生代玄武岩中上地幔包体的岩石学与地质压力计研究,结合地球物理测深资料与高温高压下岩石中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实验成果,提出了华北大陆三个地区(河北平原、太行一五台、鄂尔多斯)的地壳一上地幔岩石学结构,讨论了界面性质及其演化。在强调Vp、 Vs、a结构与岩石学结构共同约束的基础上,有效地识别了不同地区硅铝质陆壳在物质组成上的差异和上地幔低速层或矿物相转变等特征。本文提出壳-幔岩石学结构及其演化,密切地与陆壳主要形成时期的太古一早元古构造岩浆事件相关,又与显生宙构造岩浆事件对它的改造程度有关,壳-幔岩石学结构是我们追索大陆的构造性质及其演化的一个重要记录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