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7篇
  免费   74篇
  国内免费   138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15篇
地球物理   57篇
地质学   254篇
海洋学   151篇
天文学   14篇
综合类   43篇
自然地理   5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7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We conducted hydrographic observations ten times in the Tsushima Strait to reveal seasonal variations of horizontal material transports such as of heat, freshwater, chlorophyll a, and 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 (DIN) and phosphorus (DIP) through the eastern channel of the Tsushima Strait (ECTS). The volume, freshwater, and heat transport results are of nearly the same order as results reported in previous studies. The annual mean DIN and DIP transports of 3.59 kmol/s and 0.29 kmol/s are large relative to those of the Changjiang and the Taiwan Strait and are horizontally transported through the ECTS. Nutrient transports are high in July–August and October and low in April and November. Increased nutrient transports in July–August and October are due to the appearance of a cold saline water mass in the bottom layer of the ECTS. Changes in DIN transports in summer and autumn, which account for two-thirds of the total annual DIN transport, would have a large effect on the nitrogen budget and biological productivity in the Tsushima Warm Current region.  相似文献   
42.
黄晶莹 《湖南地质》1994,13(2):71-74
东山峰背斜寒武系地层分布区内,B,Li元素的水系沉积物测量平均值分别为177.78×10-6、220.0×10-6,衬值分别为2.32、5.07,Rb/k比值为0.0062。这些地球化学特征具典型的指相意义,反映出本区在早寒武世晚期至中、晚寒武世期间为一高盐度、强蒸发的泻湖相沉积环境,可与现代盐湖相环境类比。  相似文献   
43.
The warm pool in the Indian Ocean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he structure of the warm pool (region with temperature greater than 28°C) in the equatorial Indian Ocean is examined and compared with its counterpart in the Pacific Ocean using the climatology of Levitus. Though the Pacific warm pool is larger and warmer, a peculiarity of the pool in the Indian Ocean is its seasonal variation. The surface area of the pool changes from 24 × 106 km2 in April to 8 × 106 km2 in September due to interaction with the southwest monsoon. The annual cycles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t locations covered by the pool during at least a part of the year show the following modes: (i) a cycle with no significant variation (observed in the western equatorial Pacific and central and eastern equatorial Indian Ocean), (ii) a single maximum/minimum (northern and southern part of the Pacific warm pool and the south Indian Ocean), (iii) two maxima/minima (Arabian Sea, western equatorial Indian Ocean and southern Bay of Bengal), and (iv) a rapid rise, a steady phase and a rapid fall (northern Bay of Bengal).  相似文献   
44.
利用地面遥感O3垂直分布的逆转方法〈C〉测量出的北京上空O3剖面资料,对雨云7号卫星的SBUV系统测量的同地区的O3垂直分布数据进行了订正.对订正后的长达8年(1979-1986年)的完整的SBUV资料进行了较为仔细的分析,得出了这一时期内的O3垂直分布长期演变呈下降趋势.并在上层O3含量的季节变化特征和周期振荡等方面,有新的发现,得出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相似文献   
45.
厄尼诺与东亚暖冬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陈受钧 《气象学报》1995,53(3):380-384
应用全球大气环流谱模式(ECHAM3),根据实际观测的海面温度资料,从1979年1月1日长期积分至1992年。模拟了厄尼诺年的东亚暧冬和弱冬季风现象。对于模拟的结果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46.
通过1850~1991年旱涝百分率的CEOF分析,研究了近百年来中国东部旱涝的分布特征、时空变化特点及年际演变规律。结果表明,我国东部主要有三种旱涝分布类型。第一种类型是以长江流域为中心全国大范围旱或涝,空间位相近似相同,且有10.7年和3.1年周期性变化,振幅强度在1923~1924年间曾发生过增强突变。第二种类型为南北旱涝趋势相反的分布,空间位相自北向南变化显著,且有4.3年周期性变化,振幅强度在1884~1885年间曾有一次减弱突变。第三种类型呈江淮流域与华北和华南旱涝趋势相反的分布,空间位相从南北两个方向向中间或相反方向移动,并有3.4年周期性变化,振幅强度在1911~1912年有过增强突变。  相似文献   
47.
90年代中国省级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度分析   总被引:131,自引:8,他引:123  
张晓东  池天河 《地理研究》2001,20(4):506-515
在阐述经济环境协调度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环境承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协调度模型。并通过对90年代我国省级区域的实证分析,发现我国空间区域经济环境协调度基本符合“U”型曲线,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大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问题比较严重。  相似文献   
48.
楚雄盆地中—新生界构造变形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根据近年笔乾研究,楚雄盆地中生代以后经历三期变形作用:早期(燕山期)主要发育于密者挤压逆冲带,显示横向置换特征,中期(喜马拉雅早期)是主变形期,西带显示由SW向NE逆冲,以叠瓦状闻和冲构造系统为其特征,晚期(喜马拉雅中晚期)发育于陡坡和深切割区,表现为重力滑动构造,这些构造期次的确定为研究该盆的发展,演化提供理论依据,亦为寻找油气资源提供靶区。  相似文献   
49.
洞庭湖区第四纪气候变化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探讨了洞庭湖区第四纪以来的气候变化,初步得出以下规律:更新世气候变化剧烈,气候组合暖湿(温湿)与冷干;全新世气候转为温凉,主要气候组合为温湿与凉干;历史时期气候主要仍温湿与凉干交替,但15 世纪以来出现短暂的温干与凉温期;15世纪以来,气候波动频繁,有愈来愈不稳定的趋向,进入20世纪,旱涝灾害更加。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预计该区未来气候趋向于暖湿,但不排除暖干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0.
张旗  王焰 《岩石学报》2001,17(4):505-513
大陆地壳组成是地球科学家关注的课题,但困难的是如何确定深部地壳,尤其是下地壳的组成。埃达克质岩的厘定从一个方面有助于这个难题的解决。中国东部“C型”埃达克质岩(adakite-like)的地球化学性质表明其形成的深度大,熔融的温度高,为下地壳中基性麻粒岩部分熔融的产物。因此,可以尝试通过埃达克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来反演下地壳的组成。本文的初步研究表明,中国东部埃达克质岩的Sr-Nd同位素组成有很大的变化,反映埃达克质岩熔融的源区下地壳组成有明显的不同。根据埃达克质岩石的Sr-Nd同位素组成,推测中国东部高原下地壳大体由胶东-大别、北京-辽西和下扬子(长江中下游)3个不同的块体组成。1,胶东-大别区:胶东区的下地壳以富Si,Na2O/K2O低(0.8-1.3)、Isr高(0.709-0.712)、εNd(t)低(-15--21)和TDM高(1.9-2.1Ga)为特征;大别区的Isr值较低,可能代表了中生代时基底的特征,大体相当于该区下地壳的上限值。2,下扬子区位于扬子地块内,中生代埃达克质岩的Sr初始值,εNd和TDM变化大,说明元古宙的下地壳基底中可能有较多年轻的玄武质岩石底侵加入。相比而言,铜陵区的Isr较高(0.707-0.709)、εNd(t)较低(-11--16)、TDM高(1.7-2.2Ga),接近扬子下地壳的特征。3,辽西-北京地区的Sr-Nd高位素组成以低的Isr(0.705-0.707)、变化的εNd(t)(-4--20)和TDM(0.7-2.1Ga)为特征,反映辽西-北京区下地壳组成比较复杂。其中北京-彰武地区的Sr-Nd同位素组成与汉诺坝玄武岩中的麻粒岩包体类似,远高于华北下地壳的εNd(t)值(-32--44),推测埃达克质岩石并非来自古老的华北太古宙下地壳,而可能是中生代时增生在华北下地壳底部的年轻基性麻粒岩部分熔融形成的。此外,文中还讨论了用埃达克岩反演下地壳组成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