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7篇
  免费   74篇
  国内免费   138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15篇
地球物理   57篇
地质学   254篇
海洋学   151篇
天文学   14篇
综合类   43篇
自然地理   5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7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黄骅电厂二期工程温排水排放方案优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利用分步杂交有限元方法建立渤海湾潮流场的基础上,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建立黄骅电厂温排水海域的温度场,对不同温排水设计方案进行了预测分析。设计方案充分考虑了排放口位置、排水量和温升对海域环境造成的影响,设计了一、二期工程排放口分建和合建时的五种方案。预测结果的对比分析显示,方案V(一、二期工程温排水集中由2排放)是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32.
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摘要:本文通过分析2016年春季航次在浙江中部海域3条断面的观测资料,结果表明:(1)在断面的10~25米层左右观测到了"中层冷水"现象以及在上层观测到微弱的上升流;(2)在浙江中部海域的上层观测到较弱的上升流;(3)春季,在浙江中部海域观测到了丰富的温跃层、逆温跃层以及盐跃层现象。(4)台湾暖流水向上爬坡对跃层的变化有一定的影响,使得跃层厚度变小,跃层强度加强,但是强度并不足以冲破跃层到达表层。  相似文献   
33.
48ka以来日本海Ulleung海盆南部的海洋沉积环境演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晚第四纪以来伴随底层水含氧量的剧烈变化,浅色和深色沉积层的交替出现是日本海半远洋沉积物的主要特征。沉积特征分析表明,日本海Ulleung海盆南部KCES1孔的沉积物具有四种不同的沉积构造:均质、纹层、纹层状和混杂构造。深色沉积层一般具有纹层和纹层状构造,并且与我国内陆的千年尺度东亚夏季风强弱变化记录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表明纹层沉积物也具有千年尺度的变化规律,从而进一步说明了冰川性海平面变化和东亚夏季风波动应该是Ulleung海盆南部底层水溶解氧含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在暖期,在东亚夏季风降水相对增强的影响下,低温、低盐的东海沿岸水对日本海表层水体的贡献要大于对马暖流的贡献,日本海水体间的交换减弱,最终造成缺氧的海底沉积环境。在冷期,夏季风强度的减弱(冬季风增强)加快了日本海西北部深层水的生成,Ulleung海盆南部的底层水含氧量高,相应地沉积了具均质构造的浅色沉积物;在末次盛冰期最低海平面时,日本海成为一个封闭的海盆,降雨量高于蒸发量,水体出现分层,底层水处于停滞缺氧状态。自距今17.5 ka(日历年,下同)以来底层水含氧量较高,对马暖流逐渐成为影响日本海海洋沉积环境的主要因素。Ulleung海盆南部底层水的含氧量在YD期间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东海沿岸水的短暂强盛制约了深层水的流通。自距今10.5 ka以来对马暖流强盛,日本海海底处于富氧的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34.
冬季黄海暖流西偏机理数值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海洋数值模式(MITgcm)模拟了冬季黄海流场并对冬季黄海暖流西偏的机理进行了探讨。冬季黄海流场模拟试验表明,黄海暖流由济州岛以西约32.5°N,125°E附近进入黄海,然后沿着黄海深槽西侧70 m等深线附近向北偏西运动;海面高度调整对黄海暖流路径具有重要影响,沿着黄海暖流路径的海面高度梯度比周围海区大,由海面高度梯度产生的地转流引起的北向体积输运占总的北向体积输运的78%。狭长海湾地形控制试验表明,单纯的黄海地形分布不足以引起黄海暖流西偏。黄海典型断面试验与渤海、黄海、东海地形控制试验说明,黄海暖流进入黄海的地理位置对流场分布有重要影响,黄海暖流进入黄海的位置恰好位于深槽西侧地形坡度较大区域,在位涡守恒的约束下黄海暖流受地形捕获沿70 m等深线附近向北偏西运动;试验还表明,黄海暖流进入黄海的位置与东海北部环流和地形分布有关,在冬季风的作用下东海北部环流的一部分沿着地形陡坡进入黄海形成黄海暖流。由此认为,黄海、东海环流在其特殊地形的约束下对冬季风的响应和调整,是引起黄海暖流西偏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5.
对日本海西南陆坡对马暖流主流轴下方高沉积速率沉积物柱状样,进行了沉积学和地球化学系统研究,以探讨全新世以来对马暖流在研究区的形成与演化,并得出了与附近地区古海洋学方法非常相近的结果,从而为今后研究区的对马暖流演化研究提供了沉积学和地球化学指标。据此,该柱状样中所记录的对马暖流演化可划分为5个主要阶段。全新世初期(9.6kaBP),对马暖流开始进入日本海,其强度较弱,同时,伴随着富营养东海沿岸水的影响,海底环境由还原性向氧化性转变;6.5kaBP时,对马暖流控制下的日本海南部现代对流模式最终建立起来,东海沿岸水的影响基本消失,随后,对马暖流明显减弱;3.0kaBP时,对马暖流再次增强并基本达到现在水平,且在随后的3ka里保持总体稳定,期间在2.0~0.7kaBP存在一次较弱的减弱过程。  相似文献   
36.
We conducted hydrographic observations ten times in the Tsushima Strait to reveal seasonal variations of horizontal material transports such as of heat, freshwater, chlorophyll a, and 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 (DIN) and phosphorus (DIP) through the eastern channel of the Tsushima Strait (ECTS). The volume, freshwater, and heat transport results are of nearly the same order as results reported in previous studies. The annual mean DIN and DIP transports of 3.59 kmol/s and 0.29 kmol/s are large relative to those of the Changjiang and the Taiwan Strait and are horizontally transported through the ECTS. Nutrient transports are high in July–August and October and low in April and November. Increased nutrient transports in July–August and October are due to the appearance of a cold saline water mass in the bottom layer of the ECTS. Changes in DIN transports in summer and autumn, which account for two-thirds of the total annual DIN transport, would have a large effect on the nitrogen budget and biological productivity in the Tsushima Warm Current region.  相似文献   
37.
黄晶莹 《湖南地质》1994,13(2):71-74
东山峰背斜寒武系地层分布区内,B,Li元素的水系沉积物测量平均值分别为177.78×10-6、220.0×10-6,衬值分别为2.32、5.07,Rb/k比值为0.0062。这些地球化学特征具典型的指相意义,反映出本区在早寒武世晚期至中、晚寒武世期间为一高盐度、强蒸发的泻湖相沉积环境,可与现代盐湖相环境类比。  相似文献   
38.
The warm pool in the Indian Ocean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he structure of the warm pool (region with temperature greater than 28°C) in the equatorial Indian Ocean is examined and compared with its counterpart in the Pacific Ocean using the climatology of Levitus. Though the Pacific warm pool is larger and warmer, a peculiarity of the pool in the Indian Ocean is its seasonal variation. The surface area of the pool changes from 24 × 106 km2 in April to 8 × 106 km2 in September due to interaction with the southwest monsoon. The annual cycles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t locations covered by the pool during at least a part of the year show the following modes: (i) a cycle with no significant variation (observed in the western equatorial Pacific and central and eastern equatorial Indian Ocean), (ii) a single maximum/minimum (northern and southern part of the Pacific warm pool and the south Indian Ocean), (iii) two maxima/minima (Arabian Sea, western equatorial Indian Ocean and southern Bay of Bengal), and (iv) a rapid rise, a steady phase and a rapid fall (northern Bay of Bengal).  相似文献   
39.
利用地面遥感O3垂直分布的逆转方法〈C〉测量出的北京上空O3剖面资料,对雨云7号卫星的SBUV系统测量的同地区的O3垂直分布数据进行了订正.对订正后的长达8年(1979-1986年)的完整的SBUV资料进行了较为仔细的分析,得出了这一时期内的O3垂直分布长期演变呈下降趋势.并在上层O3含量的季节变化特征和周期振荡等方面,有新的发现,得出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相似文献   
40.
厄尼诺与东亚暖冬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陈受钧 《气象学报》1995,53(3):380-384
应用全球大气环流谱模式(ECHAM3),根据实际观测的海面温度资料,从1979年1月1日长期积分至1992年。模拟了厄尼诺年的东亚暧冬和弱冬季风现象。对于模拟的结果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