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3篇
  免费   88篇
  国内免费   120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24篇
地球物理   171篇
地质学   426篇
海洋学   81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16篇
自然地理   103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81.
????GRACE??????????????????????????????????????仯??????????????о??伾????????仯??????????????????仯?????????ж??????????????????????????????仯???????????????δ?????????仯???????о???????????GRACE????????????????????????????仯??????????????cm????Ч???仯??  相似文献   
82.
Braid-delta depositional systems are widely developed in most continental basins in China.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for different types of braid delta, the facies sequence and association, which are cr...  相似文献   
83.
利用边际谱方法对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前天基和陆基电场变化情况进行了联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空间电场方面,由重复轨道和连续轨道电场边际谱演化看出,电离层电场从2008年4月27日左右开始,其边际谱出现了明显的增强现象(增大1~2个量级),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汶川地震发生.(2)陆基电场方面,中法合作的松山台从4月25日~29日开始出现电场边际谱增强现象(增大2个量级),成都台、陇南台和天水台在4月10日~14日开始出现了边际谱增强现象(增大2个量级),天水台和陇南台边际谱增强现象出现时间与成都台相差不大,但结束时间不完全相同,松山台、天水台的结束时间要早于陇南台和成都台.(3) 陆基和空间电场边际谱出现增强现象的时间来看,二者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84.
基于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珠江口—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实施的14条近垂直深反射地震探测叠加速度谱,利用Dix公式将叠加速度剖面转换为地壳层速度剖面,并利用时深转换方法构建了深度域地壳层速度模型,综合各地壳速度剖面分析了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珠江口与琼东南盆地不同深度层次的P波速度变化趋势以及地壳几何分层特征.结果表明,琼东南盆地区可分为4~8 km沉积层(VP为1.7~4.7 km/s)、4~10 km厚的上地壳层(VP为5.2~6.3 km/s)、5 km〗左右的下地壳层(VP为6.4~7.0 km/s)以及2~6 km厚的高速下地壳底层(VP>7.0 km/s).VP>7.0 km/s下地壳高速层的存在被认为是岩石圈伸展、下地壳底部底辟构造或者是残存的原始华夏下地壳基性层的地震学指示;综合研究区地球物理探测成果构建了跨越华南大陆与南海北部陆坡区剖面莫霍和岩石圈底界图像,揭示出岩石圈上地幔在华南大陆与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的减薄特征.  相似文献   
85.
含油气盆地成岩作用的科学问题及研究前沿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李忠  陈景山关平 《岩石学报》2006,22(8):2113-2122
1990年代以来成岩作用研究在国际沉积学中的地位已经发生重要转变,成岩作用研究群体或“共同体”已经初步形成。从岩石类型、地理-气候环境类型、成岩演化阶段、盆地类型等不同方面,本概括和论述了成岩作用的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当今含油气盆地成岩作用的核心科学问题,即“盆地动力学过程控制的流体-岩石相互作用系统及其时空演变机制”。围绕该科学问题,并结合本专辑讨论的热点,进一步分析了成岩作用的盆地动力学背景、流体-岩石作用机制和分布、成岩圈闭和成藏条件、油气勘探开发应用等研究前沿及其存在问题,特别针对性地指出了我国含油气盆地成岩作用研究应该加大投入的领域.  相似文献   
86.
大庆探区外围盆地中、新生代地层对比及四大勘探层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庆外围盆地的区域对比与组合规律研究,对于揭示东北中、新生代盆地演化规律和拓展油气开发思路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岩性特征、古生物化石组合、同位素等资料,对大庆探区外围盆地中、新生代地层进行了对比,总结了地层发育的宏观规律,提出了中-上侏罗统、下白垩统、上白垩统和古近系四大勘探层系,为大庆探区外围盆地进一步的沉积、构造演化及石油地质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87.
曹洁  张永生  宋天锐 《地球学报》2013,34(1):103-110
黑龙江东部盆地群是我国东部重要的中生代陆相含油气区,属东北含油气亚区的一部分.早白垩世以陆相湖泊沉积为主,但有多次规模不等的海侵事件发生,本次研究进一步对鸡西盆地鸡 D7井下白垩统城子河组和穆棱组砂岩的结构构造、矿物排列、碎屑岩组分、胶结物、综合结构系数、重矿物等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在早白垩世地层发现了具典型滨海潮下带特征的双粘土层构造;该层位砂岩多为少石英或者石英含量在25%左右的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胶结物以碳酸盐为主;受海侵作用影响,城子河组砂岩综合结构系数平均值为20.16,穆棱组平均值为46.65,表明穆棱期比城子河期受海侵影响更为明显;并且在砂岩中发现重矿物20余种,呈条带状富集,尤其是特征矿物海绿石、自生独居石、莓状黄铁矿及自然金等具明显海侵相特征.本次研究为黑龙江东部盆地群海侵的存在提供了一系列沉积学证据.  相似文献   
88.
宁芜火山岩盆地及邻区上地壳电性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较全面、客观地认识宁芜矿集区上地壳电性结构,研究"玢岩铁矿"成矿规律与深部地球物理、地质结构的对应关系,为探索深部"第二找矿空间"提供物性参数,我们完成了6条宽频大地电磁测深剖面.通过分析各剖面电性成像结果,讨论了"长江断裂带"与矿集区成矿的关系,并且认为围岩、岩浆及其上侵通道是区内矿床的控矿因素.此外,结合姑山铁矿床的位置以及铁矿床成矿规律判断宁芜火山岩盆地南部低阻条带为矿集区姑山火山-岩浆旋回的岩浆(导矿)通道,而盆地东部邻区的倾斜"叠瓦状"电性特征说明该区在经历了印支期褶皱构造运动后发育了逆冲推覆构造.  相似文献   
89.
通过半个多世纪的海洋油气勘探实践与科技创新,中国近海盆地油气勘探开发取得了长足进展和里程碑式的突破。2010年,中国海洋油气年产量突破5 000×104 t油当量大关,实现了建成“海上大庆”的目标。2011年以来,中国近海油气勘探开发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海域油气产量增长迅猛,目前,渤海盆地原油年产量已超过3 000×104 t且油气产能还在递增。系统阐明了中国近海含油气盆地构造结构类型、沉积充填特征、油气成因类型及烃源供给关系、油气成藏组合类型及运聚成藏模式等基本油气地质特点,概括分析了中国近海主要盆地油气(水合物)勘探开发进展,以期为挖掘已获得重大发现的盆地的剩余资源以及有效指导新盆地油气的高效勘探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0.
Ion microprobe U–Pb dating of zircons from Neoproterozoic volcano-sedimentary sequences in Cameroon north of the Congo craton is presented. For the Poli basin, the depositional age is constrained between 700–665 Ma; detrital sources comprise ca. 920, 830, 780 and 736 Ma magmatic zircons. In the Lom basin, the depositional age is constrained between 613 and 600 Ma, and detrital sources include Archaean to Palaeoproterozoic, late Mesoproterozoic to early Neoproterozoic (1100–950 Ma), and Neoproterozoic (735, 644 and 613 Ma) zircons. The Yaoundé Group is probably younger than 625 Ma, and detrital sources include Palaeoproterozoic and Neoproterozoic zircons. The depositional age of the Mahan metavolcano-sedimentary sequence is post-820 Ma, and detrital sources include late Mesoproterozoic (1070 Ma) and early Neoproterozoic volcanic rocks (824 Ma).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can be made from these data. (1) The three basins evolved during the Pan-African event but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n age and tectonic setting; the Poli is a pre- to syn-collisional basin developed upon, or in the vicinity of young magmatic arcs; the Lom basin is post-collisional and intracontinental and developed on old crust; the tectono-metamorphic evolution of the Yaoundé Group resulted from rapid tectonic burial and subsequent collision between the Congo craton and the Adamawa–Yade block. (2) Late Mesoproterozoic to early Neoproterozoic inheritance reflects the presence of magmatic event(s) of this age in west–central Afric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