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3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153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7篇
地质学   428篇
综合类   34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吉林省近代火山的特征及成因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林省近代火山分布广泛,数量较多,有近10个火山群,数百座火山锥,均是新近纪中新世至全新世火山活动的产物。火山岩石为碱性(含钾高)玄武岩及其相同成分的火山碎屑岩,并含幔源包体。喷发类型从溢流式至猛烈式,其次尚有一种特殊类型——侵出式。火山成因受板内大陆深大断裂的控制,并与大洋板块自中生代以来向西俯冲的运动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72.
滇西马厂箐岩体暗色微粒包体岩相学特征及成因机制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马厂箐岩体中发现的暗色微粒包体的岩相学研究后发现,暗色微粒包体为暗黑色、灰黑色,大部分呈浑圆状或次圆状,可见明显的塑性流变特点,且具有微细粒结构,发育针状磷灰石,部分包体中还含有寄主岩石中的钾长石和石英斑晶.这些岩相学特征都表明了马厂箐岩体中的暗色微粒包体是岩浆混合作用的产物.暗色微粒包体的发现反映了马厂箐岩体可能是壳幔岩浆混合成因,而幔源岩浆的注入是这套岩浆成矿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73.
内蒙古巴彦哈尔金矿床位于华北陆块北缘艾力庙-锡林浩特中间地块西北缘.矿床赋存于中元古代温都尔庙群的绢云石英片岩和绿泥石片岩中.矿床的形成与区内韧性剪切带及华力西期岩浆活动关系密切.矿区内共圈定出5个矿体,总体走向为北西向,矿体呈似层状或透镜状产出,矿石类型包括石英脉型和糜棱蚀变岩型.金矿化与硅化和黄铁绢英岩化蚀变关系密切.结合矿床的矿体地质、矿物成分、矿物嵌布及围岩蚀变特征以及前人包裹体测温结果,认为矿床类型为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  相似文献   
74.
花坤头营子侵入岩是花坤头营子旋卷构造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分出4个侵入体,分别为早石炭世辉绿岩、早三叠世闪长岩、中侏罗世二长花岗岩、早白垩世花岗斑岩,最晚还有一期流纹斑岩脉侵入.岩浆来源除早石炭世辉绿岩来自上地幔,余下几个序次来源于下地壳,并熔融了部分陆壳物质.以被动就位机制为特征.  相似文献   
75.
富碱侵入岩具有重要的地质和矿产意义,倍受学者关注。冀东地区晚古生代钙碱性岩浆岩十分发育,而碱性岩少见,笔者首次在冀东下营坊地区识别出一批与金(铜铅锌银)多金属矿化有关的晚古生代中晚期的富碱侵入岩体。通过锆石LA-ICP-MS U-Pb测年,获得下营坊地区三处富碱侵入岩的侵位年龄分别为300.0±1.5Ma、299.3±2.1Ma、300.0±2.0Ma,侵位时间显示这些岩浆岩均为晚石炭世末—早二叠世的产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富碱(K2O+Na2O8%),稀土元素含量较高,并强烈富集轻稀土,指示其具有富碱侵入岩的基本特征。下营坊富碱侵入岩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高La/Yb比,较高的La/Sm比值且变化范围大(5),低Y,Eu异常不明显等特点,表明其源区可能与富集地幔有关,并可能受到俯冲板片脱水所释放流(熔)体的影响,在岩浆的侵位过程中可能受到地壳物质的混染。由成岩时代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历史推断,该地区富碱侵入岩很可能与古生代期间古亚洲洋板块向华北板块俯冲有关,并形成于由俯冲板块后撤的伸展环境。  相似文献   
76.
在滇东南富宁地区,出露一系列以辉绿岩为主、含少量辉长辉绿岩和辉绿玢岩的基性侵入岩。根据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以及锆石U-Pb年代学等分析结果,前人将这些基性侵入岩视作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组成部分,源自峨眉山地幔柱。国内外研究的共识认为,峨眉山地幔柱活动发生于263~252Ma之间,持续时间极短。在开展1∶2.5万大比例尺地质调查与填图(洞波幅和皈朝幅1∶5万地质调查手图)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些基性侵入岩不仅侵入古生代地层,还侵入了富宁县皈朝一带的晚二叠世-中三叠世岛弧玄武安山岩(255~241Ma)以及早-中三叠世地层。这些地质事实表明,富宁地区基性侵入岩的形成时代至少晚于中三叠世Anisian期或更晚,与峨眉山地幔柱活动时代存在很大的时差,岩石类型与组合上也与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有很大差异。根据我们填图过程中获得的基本地质事实分析,滇东南富宁地区的基性侵入岩是华南地块与北越地块间的古特提斯分支洋盆闭合、两个地块碰撞造山(即印支造山)后的岩浆活动产物,与峨眉山地幔柱没有成因关系。  相似文献   
77.
对金沙江–红河富碱侵入岩带内的玉龙、北衙、铜厂–长安冲三个斑岩型铜、金矿床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详细研究。三个矿床成矿阶段的流体包裹体类型主要有H_2O-NaCl气液两相包裹体,含钠盐、钾盐/方解石、金属子晶多相包裹体以及H_2O-CO_2包裹体。成矿期流体均一温度多在250~500℃之间,高者可达650℃及以上,盐度多在10%~50%NaCleq之间,成矿流体都具有高温、高盐度、富K、富CO_2的特点,显示典型的岩浆热液特征。并且,单个流体包裹体的成分分析也显示流体中除含有较高的成矿元素Cu、Mo、Pb、Zn等外,还含较高的K、Rb、Sr等元素,进一步证明成矿流体源自岩浆分异流体,且经历过从高温高盐度到高温中低盐度的演化。结合该区流体包裹体中广泛存在沸腾包裹体群的事实,进一步证实沸腾作用在斑岩型矿床中的普遍存在,并且说明其很可能是这些矿床金属元素沉淀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78.
辽东桓仁地区中生代早白垩世侵入岩发育广泛,通过对辽东桓仁地区中生代早白垩世4期侵入岩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的研究,认为研究区侵入岩为一套以花岗岩、石英二长岩和正长岩为主的中性至酸性岩浆岩,属高钾钙碱性岩-钾玄岩系列,铝过饱和岩石。侵入岩地球化学特征不尽相同,表现为第一期侵入岩具正Eu异常,第二、三、四期侵入岩具负Eu异常;4期侵入岩均富集Rb、Th、K、L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和轻稀土元素,亏损Ba、Nb、Sr、P、Ti和重稀土元素。研究表明,侵入岩岩浆可能属于陆壳物质的部分熔融产物,并在岩浆上升过程中经历了一定程度的地壳混染和较强的分离结晶作用;侵入岩产出于板内环境和大陆边缘弧构造环境,其动力可能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方向改变时的板片撕裂和后撤有关。  相似文献   
79.
智利科皮亚波GV地区侵入岩地球化学及年代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智利北中部科皮亚波GV地区位于中生代铁氧化物铜金(IOCG)矿床与斑岩铜矿过渡带。侵入岩体主要为辉长闪长岩、闪长岩、闪长斑岩、黑云母花岗岩、斑状花岗岩和二长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说明该侵入岩体属于钙碱性、I型或磁铁矿系列,来源于深部上地幔。推测这些岩浆岩岩石组合形成于洋壳俯冲带,局部扩张与挤压转换导致弧后盆地萎缩封闭并快速抬升。岩浆侵入具有多期次活动,形成了多期次热液活动中心,并发育面型与脉带型蚀变矿化分带,地表具有寻找大型IOCG矿床前景。地表泥化-绿泥石-多孔状硅化网脉和含金银多金属铁锰碳酸盐化网脉发育,含金银多金属网脉状-带状和面型蚀变区揭示地表有浅成低温热液型金银多金属矿床;深部具有寻找隐伏斑岩型铜金矿床前景。今后需在该区加强蚀变矿化分带规律研究,进行深部找矿预测。  相似文献   
80.
On the contiguous territories of southeastern Russia and northeastern China, many gold-bearing areas are conjugate in space with the gradient zones of the gravity field. Large gold-ore districts, defining in many respects the metallogenic signature of the region, are located on the joints of differently oriented gradient zones. In the best-studied districts, the Precambrian protrusions, staged distribution of magmatic chambers ( by vertical) above the Mohorovicic discontinuity and restriction to the peripheral parts of intrusive massifs have been recognized. Different-type gold deposits in the studied ore-placer districts and nodes are often located on the areas of joint of the granitoid massifs and subvolcanic bodieswith depressions. Availability of areals of metasomatic alterations of rocks, placers, and ore occurrences of precious metals on such but poorly studied areas can serve as the basis for the revision and detailed forecasting-prospecting works to develop the mineral-raw material base of the region for precious meta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