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312篇 |
免费 | 2117篇 |
国内免费 | 197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58篇 |
大气科学 | 248篇 |
地球物理 | 1029篇 |
地质学 | 8502篇 |
海洋学 | 973篇 |
天文学 | 11篇 |
综合类 | 296篇 |
自然地理 | 128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18篇 |
2023年 | 288篇 |
2022年 | 467篇 |
2021年 | 570篇 |
2020年 | 468篇 |
2019年 | 581篇 |
2018年 | 491篇 |
2017年 | 599篇 |
2016年 | 652篇 |
2015年 | 524篇 |
2014年 | 625篇 |
2013年 | 647篇 |
2012年 | 592篇 |
2011年 | 557篇 |
2010年 | 509篇 |
2009年 | 600篇 |
2008年 | 515篇 |
2007年 | 550篇 |
2006年 | 444篇 |
2005年 | 414篇 |
2004年 | 324篇 |
2003年 | 286篇 |
2002年 | 249篇 |
2001年 | 188篇 |
2000年 | 164篇 |
1999年 | 188篇 |
1998年 | 124篇 |
1997年 | 130篇 |
1996年 | 102篇 |
1995年 | 80篇 |
1994年 | 86篇 |
1993年 | 56篇 |
1992年 | 76篇 |
1991年 | 44篇 |
1990年 | 21篇 |
1989年 | 19篇 |
1988年 | 18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6篇 |
1979年 | 5篇 |
1977年 | 1篇 |
195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H. Zöllner K. Reicherter P. Schikowsk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2008,97(5):1013-1027
The pre-Alpine structural and geological evolution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North German Basin have been revealed on the
basis of a very dense reflection seismic profile grid. The study area is situated in the coastal Mecklenburg Bay (Germany),
part of the southwestern Baltic Sea. From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North German Basin to the northern basin margin in the Grimmen
High area a series of high-resolution maps show the evolution from the base Zechstein to the Lower Jurassic. We present a
map of basement faults affecting the pre-Zechstein. The pre-Alpine structural evolution of the region has been determined
from digital mapping of post-Permian key horizons traced on the processed seismic time sections. The geological evolution
of the North German Basin can be separated into four distinct periods in the Rerik study area. During Late Permian and Early
Triassic evaporites and clastics were deposited. Salt movement was initiated after the deposition of the Middle Triassic Muschelkalk.
Salt pillows, which were previously unmapped in the study area,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creation of smaller subsidence centers
and angular unconformities in the Late Triassic Keuper, especially in the vicinity of the fault-bounded Grimmen High. In this
area, partly Lower Jurassic sediments overlie the Keuper unconformably. The change from extension to compression in the regional
stress field remobilized the salt, leading to a major unconformity marked at the base of the Late Cretaceous. 相似文献
992.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奥陶系马家沟组烃源岩饱和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奥陶系马家沟组是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的烃源岩层系之一,为了进一步认识马家沟组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本文以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典型剖面烃源岩样品为研究对象,利用GC-MS分析方法对研究样品的饱和烃馏分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马家沟组烃源岩岩性不同,其生物标志化合物分布特征也存在差异。根据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推断,马家沟组各类源岩的沉积环境为盐度较高的还原环境,灰岩沉积环境的氧化性略高于灰质泥岩;灰岩的有机质母质来源以低等水生生物和微生物为主,而灰质泥岩有高等植物来源的有机质混入,有机质的热演化程度均达到成熟阶段;马家沟组各类源岩有机质均经历过降解作用,且碳质泥岩中有机质遭受的降解作用要强于灰岩。 相似文献
993.
The Indravati Basin represents an unmetamorphosed and unfossiliferous sequence and shows a broad similarity in lithologic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Purana Basins of Central India. The carbonates belonging to Indravati Basin have on average, moderately positive δ13 C values (up to +4.5). Numerous successions reported from other parts of world, show similar δ13 C values and contain evidence to suggest that the latest Mesoproterozoic to early Neoproterozoic period may represent an isotopically recognizable interval globally. The elevated δ13 C values of Indravati Basin are also correlatable with other Purana Basins in India including Upper Vindhyan Supergroup. 相似文献
994.
江汉盆地东部早中生代沉积地层碎屑云母成分:对大别高压-超高压岩石暴露作用的约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碎屑白云母是碎屑岩中常见的、来自源区的稳定成分,可以用来指示源区性质,多硅白云母是碰撞造山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石的特征矿物。对大别造山带同造山期沉积而成的江汉盆地东部上三叠统-中侏罗统砂岩碎屑白云母化学成分研究表明:上三叠统该区地层砂岩中碎屑白云母多以低硅白云母(Si<3.2)为特征,暗示此时大别造山带高压-超高压岩石很可能没有出露地表;自下侏罗统开始,砂岩中碎屑白云母中多硅白云母(Si>3.3)大量出现,中侏罗统砂岩多硅和低硅白云母发育,表明大别高压-超高压岩石在早侏罗世即已出露地表并经剥蚀搬运至盆地。这一结果从沉积学角度为约束高压-超高压岩石的折返时序和大别造山带演化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995.
传统的沉积相分析方法人为影响因素较大,对于相同的沉积构造、曲线形态及地震反射特征,不同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认识,而岩性相对比较容易识别,并且能通过精密的仪器准确获得,因此,利用岩性数据进行沉积相判别,可以避免沉积相分析过程中人为认识相标志不同造成的差异。作者以珠江口盆地三角洲沉积的岩性数据为基础,通过对能够反映沉积速率、沉积物供给量及沉积水动力条件的不同岩性地层的厚度和层数的统计,选取单层厚度、地层厚度比、出现频率及层数比等统计参数,以交汇图、岩性百分含量三角图及箱线图为依托,最终建立各沉积亚相的定量判别标准。通过检验,其准确率在75%左右,可见该方法基本可行,为沉积相定量化研究提供了一种可供借鉴的方法。 相似文献
996.
四川盆地西南缘龙马溪组泥岩地球化学特征及物源区和构造背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川西南荥经地区龙马溪组泥岩的岩石学、矿物学及元素地球化学开展了研究,探讨了龙马溪组沉积环境、物源区属性及构造背景。结果表明,研究区龙马溪组泥岩砂质、钙质含量较高,指示其沉积水体较浅。稀土元素特征及及A—CN—K图解说明龙马溪组泥岩组成较少受成岩及交代作用影响,样品较完整地保存了物源和风化作用信息。K2O、Rb、Al2O3 /TiO2含量较高及Eu负异常指示其母岩为偏酸性的长英质岩、花岗岩类,推测主要来自康滇古陆新元古代早期地台盖层。ICV值大于1,CIA平均值为66,Th/U与地壳UCC值相近,Rb/Sr值明显低于PAAS,指示其物源为近源初次旋回的快速沉积产物,受化学风化作用较小,沉积环境为干燥、寒冷环境。La/Yb、LREE/HREE及Sc/Cr等值均与被动大陆边缘值相近,结合Sc/Cr—La/Y等判别图解,说明研究区沉积构造背景主要为被动大陆边缘。 相似文献
997.
以滨里海盆地N油田石炭系KT-Ⅰ与KT-Ⅱ层系碳酸盐岩储集层为例,综合岩心、薄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常规物性分析以及各类测试资料,对碳酸盐岩储集层特征以及早期成储路径展开系统研究,并进一步探讨成储路径与储集层孔喉结构和质量的关系。结果表明,KT-Ⅰ层系以云岩类储集层为主,颗粒灰岩次之,其中云岩类储集层以晶间(溶)孔、小型溶洞为主,孔喉连通性好,为高孔—高渗的孔洞型储集层, 而颗粒灰岩类储集层以粒内溶孔、铸模孔及生物体腔孔发育为特征,孔喉连通性差,属中孔—低渗的孔隙型储集层。KT-Ⅱ层系以粒间(溶)孔和生物体腔孔发育的颗粒灰岩为特征,为中高孔—高渗的孔隙型储集层。进一步分析表明,KT-Ⅰ层系云岩与灰岩储集层单旋回厚度小,皆受高频海平面升降变化驱动的早成岩期岩溶的控制, 而KT-Ⅱ层系单旋回厚度大,颗粒滩未经历早期岩溶的改造。 3类储集层的成储路径分别为: (1)KT-Ⅰ云岩类储集层,准同生期白云石化作用导致矿物相转变并使得部分矿物更易遭受溶蚀→早成岩期岩溶作用控制储集层的形成→云岩抗压溶岩石骨架有利于储集层的保护; (2)KT-Ⅰ颗粒灰岩储集层,早成岩期岩溶作用优化储集层→初期压实控制胶结流体通道进而控制胶结作用—粒间孔与粒内孔差异胶结控制储集层的保护; (3)KT-Ⅱ颗粒灰岩储集层,原始沉积环境控制储集层的形成→初期压实与早期胶结作用控制储集层的保护。成储路径差异控制了不同的孔渗特征与孔喉结构,而孔喉结构进一步控制了早期岩溶型云岩、早期岩溶型颗粒灰岩、原生孔保存型颗粒灰岩3种储集层的质量。研究结果将为具类似特征的碳酸盐岩储集层成因分析提供参考,也因发现了云岩较灰岩更易早期溶蚀的现象而具有较为重要的岩溶地质学意义。 相似文献
998.
生物扰动对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基质储集体”储集性能的改造效应具有重要影响。以塔河油田奥陶系岩心为研究对象,利用Adobe® Photoshop® CS6软件提供的生物扰动数字图像分析软件包,对岩心数字图像中生物扰动区域进行了识别和定量表征。结果表明: (1)在生物扰动数字图像分析软件包提供的方法中,“相似像素选择法”和“魔棒法”是对生物扰动识别与定量表征最为有效的方法,但二者适用范围不同;(2)“相似像素选择法”适用于生物扰动程度较大,单个形体相对较小且离散度相对较高的情况:当生物扰动充填物和围岩基质边界对比度较大时,应用“选取相似”操作效果最好;而当生物扰动充填物和围岩基质边界对比度较小时,应用“色彩范围”操作识别效果最好;这2种操作都仅能执行1次;(3)“魔棒法”对于识别生物扰动区域形体大而分布连续,且充填物颜色不同的情况具有独到优势;该方法可以通过多次重复操作以及调整“容差”来提高生物扰动区域与围岩基质的识别度。该研究对从生物成因角度解释碳酸盐岩“基质储集体”的非均质性与分布规律、实现增强储集性能生物扰动属性表征、丰富海相碳酸盐岩储集层地质学理论、指导该类油气藏远景勘探和储量计算以及选择合理的开发方案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9.
渤海湾盆地西部凹陷南段成岩相分析与优质储层预测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储层实测孔隙度、普通薄片、铸体薄片和扫描电镜的资料表明,渤海湾盆地辽河坳陷西部凹陷南段新生界储层在纵向上发育三个次生孔隙带。从而在一个普遍低孔渗背景下,形成了孔隙度相对较高的优质储层。优质储层的形成和分布主要受沉积微相和成岩作用的影响与控制。他们形成于河口坝、辫状分流河道以及心滩沉积微相,目前处于早成岩阶段B期—中成岩阶段A1亚期,发育溶蚀成岩相。该文通过模拟古地温、镜质组反射率、甾烷异构化率和自生石英含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预测了西部凹陷南段成岩阶段和成岩相的横向展布。通过成岩相图和沉积相图的叠合,预测了沙三中亚段优质储层的分布。预测结果表明,优质储层主要发育于斜坡区的中部。 相似文献
1000.
对吐哈盆地丘东凝析气藏中侏罗统储层的流动单元的划分方法和参数选取进行探讨。针对丘东凝析低渗透气藏的储层和流体特点,纵向上对研究区中侏罗统地层进行小层精细划分,平面上应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厚度、孔隙度、泥质含量、流动带指数等4个参数进行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将研究区中侏罗统储层砂体划分为4类流动单元。结果表明各流动单元的类型与储层物性、沉积微相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能够客观地反映气藏储层的地质特征。虽然丘东凝析低渗透气藏中流动单元的划分和油藏中流动单元的划分没有太大差别,但是参数的选取却与油藏中的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