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420篇 |
免费 | 2540篇 |
国内免费 | 622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8篇 |
大气科学 | 2篇 |
地球物理 | 275篇 |
地质学 | 18710篇 |
海洋学 | 109篇 |
天文学 | 6篇 |
综合类 | 926篇 |
自然地理 | 12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39篇 |
2023年 | 388篇 |
2022年 | 503篇 |
2021年 | 545篇 |
2020年 | 525篇 |
2019年 | 610篇 |
2018年 | 525篇 |
2017年 | 706篇 |
2016年 | 836篇 |
2015年 | 783篇 |
2014年 | 1057篇 |
2013年 | 861篇 |
2012年 | 1092篇 |
2011年 | 1002篇 |
2010年 | 916篇 |
2009年 | 786篇 |
2008年 | 701篇 |
2007年 | 773篇 |
2006年 | 735篇 |
2005年 | 628篇 |
2004年 | 637篇 |
2003年 | 566篇 |
2002年 | 537篇 |
2001年 | 558篇 |
2000年 | 530篇 |
1999年 | 487篇 |
1998年 | 481篇 |
1997年 | 458篇 |
1996年 | 424篇 |
1995年 | 320篇 |
1994年 | 268篇 |
1993年 | 194篇 |
1992年 | 180篇 |
1991年 | 130篇 |
1990年 | 88篇 |
1989年 | 77篇 |
1988年 | 52篇 |
1987年 | 33篇 |
1986年 | 28篇 |
1985年 | 13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1篇 |
1980年 | 4篇 |
1979年 | 2篇 |
1978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山东新城金矿位于华北板块胶北隆起内,矿床成因主要为构造热液蚀变,焦家断裂为其主要控矿构造。矿床类型为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据成矿物质的生成时序、共生组合,将成矿阶段划分为含金石英菱铁矿黄铁矿阶段(Ⅰ)、含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Ⅱ)、石英-黄铁矿阶段(Ⅲ)、石英-方解石阶段(Ⅳ)4个成矿阶段和5个成矿世代。黄铁矿的标型特征与金矿的含金性密切相关,不同成矿阶段和成矿世代的黄铁矿标型特征是不同的。以不同成矿阶段和成矿世代的黄铁矿的标型特征为研究对象,通过黄铁矿的形态特征研究,认为晶形差的黄铁矿比晶形好的黄铁矿含金性好。晶形为五角十二面体的黄铁矿比晶形为立方体的黄铁矿含金性好。通过黄铁矿的物性特征研究,认为铜黄—暗黄色的黄铁矿相对浅黄—亮黄色的黄铁矿含金性好。通过黄铁矿的结构特征研究,认为细粒结构的黄铁矿比粗粒结构的黄铁矿含金性好。通过黄铁矿的成分特征研究,认为发生类质同象替代的黄铁矿比不发生类质同象替代的含金性好。 相似文献
992.
993.
广西贵港银山岭铅锌矿土壤地球化学找矿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在广西贵港银山岭开展1∶10 000地质简测工作和1∶10 000土壤剖面地球化学测量工作,总结了银山岭出露的地层、岩性、构造、围岩蚀变等地质特征,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壤地球化学找矿研究,得到以下认识:(1)微量元素参数统计表明,Pb、Zn、Ag元素含量相对较高,变化系数较大,易次生富集形成实质性的地球化学异常;(2)元素组合分析、元素分布型式、元素分形特征显示,Pb、Zn、Ag元素代表了主要成矿元素的次生富集组合,其分布范围广,离散度大,可作为找矿的主要指示元素;(3)综合地质和地球化学数据资料分析,在工作区发现了3个土壤地球化学异常块段,并对各个土壤地球化学异常进行解释评价,从而圈定找矿靶区,进一步提出了新的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994.
The Qolqoleh gold deposit is located in the northwestern part of the Sanandai‐Sirjan Zone, northwest of Iran. Gold mineralization in the Qolqoleh deposit is almost entirely confined to a series of steeply dipping ductile–brittle shear zones generated during Late Cretaceous–Tertiary continental collision between the Afro‐Arabian and the Iranian microcontinent. The host rocks are Mesozoic volcano‐sedimentary sequences consisting of felsic to mafic metavolcanics, which are metamorphosed to greenschist facies, sericite and chlorite schists. The gold orebodies were found within strong ductile deformation to late brittle deformation. Ore‐controlling structure is NE–SW‐trending oblique thrust with vergence toward south ductile–brittle shear zone. The highly strained host rocks show a combination of mylonitic and cataclastic microstructures, including crystal–plastic deformation and grain size reduction by recrystalization of quartz and mica. The gold orebodies are composed of Au‐bearing highly deformed and altered mylonitic host rocks and cross‐cutting Au‐ and sulfide‐bearing quartz veins. Approximately half of the mineralization is in the form of dissemination in the mylonite and the remainder was clearly emplaced as a result of brittle deformation in quartz–sulfide microfractures, microveins and veins. Only low volumes of gold concentration was introduced during ductile deformation, whereas, during the evident brittle deformation phase, competence contrasts allowed fracturing to focus on the quartz–sericite domain boundaries of the mylonitic foliation, thus permitting the introduction of auriferous fluid to create disseminated and cross‐cutting Au‐quartz veins. According to mineral assemblages and alteration intensity, hydrothermal alteration could be divided into three zones: silicification and sulfidation zone (major ore body); sericite and carbonate alteration zone; and sericite–chlorite alteration zone that may be taken to imply wall‐rock interaction with near neutral fluids (pH 5–6). Silicified and sulfide alteration zone is observed in the inner parts of alteration zones. High gold grades belong to silicified highly deformed mylonitic and ultramylonitic domains and silicified sulfide‐bearing microveins. Based on paragenetic relationships, three main stages of mineralization are recognized in the Qolqoleh gold deposit. Stage I encompasses deposition of large volumes of milky quartz and pyrite. Stage II includes gray and buck quartz, pyrite and minor calcite, sphalerite, subordinate chalcopyrite and gold ores. Stage III consists of comb quartz and calcite, magnetite, sphalerite, chalcopyrite, arsenopyrite, pyrrhotite and gold ores. Studies on regional geology, ore geology and ore‐forming stages have proved that the Qolqoleh deposit was formed in the compression–extension stage during the Late Cretaceous–Tertiary continental collision in a ductile–brittle shear zone, and is characterized by orogenic gold deposits. 相似文献
995.
996.
重庆玉峡锶矿床中分散元素锶的超常富集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创业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1998,(4)
重庆玉峡锶矿床位于华蓥山构造带的南段。含矿岩系为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二段一亚段的含藻含膏白云岩,含矿层位自下而上有三个矿层。矿层呈似层状、透镜状赋存于西山背斜北段的背斜转折端及相邻两翼的层间虚脱部位。矿石矿物有天青石、菱锶矿、钡天青石,脉石矿物为白云石、... 相似文献
997.
晚二叠世峨眉山地幔柱岩浆作用同时形成了Cu-Ni-PGE硫化物矿床和V-Ti-Fe氧化物矿床等不同类型的岩浆矿床。从硫化物矿床的PGE富集型、Cu-Ni-PGE富集型到Cu-Ni富集型,再到钒钛磁铁矿矿床,成矿基性-超基性岩体中基性岩石比例逐渐增加,PGE含量降低。铜镍铂族硫化物矿床具Nb和Ta负异常,岩浆流体组分含量较高,含有较高的H2;而钒钛磁铁矿矿床具Nb、Ta和Ti正异常,Zr和Hf负异常,岩浆流体组分含量较低,含有较高的H2O、CO2和H2。两类矿床强不相容元素和轻稀土元素(LREE)富集,Sr-Nd同位素组成与峨眉山玄武岩的演化趋势一致。Sr-Nd-Os-C-He同位素组成揭示岩浆上升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地壳混染,高钛玄武岩和钒钛磁铁矿矿床成矿岩体的地壳混染程度较低,部分低钛玄武岩和铜镍硫化物矿床存在明显的地壳混染。这两类岩浆矿床的形成与峨眉山地幔柱玄武岩浆有关,岩浆介质环境中H2含量较高,V-Ti-Fe 氧化物矿床的形成与分离结晶、高含量的水和氧逸度的升高有关,Cu-Ni-(PGE)硫化物矿床的形成与还原性流体介质、结晶分异和地壳混染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998.
云南勐海勐满金矿床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勐满金矿床是"三江"褶皱系南端的一个微细粒—红土复合型金矿床,矿床达中型规模,并具有成为大型金矿的找矿远景。赋矿层位为上元古界澜沧群片岩和中侏罗统碎屑岩及第四纪残坡积层。文章提供了勐满金矿的矿床地质特征、流体包裹体以及S、H、O和Pb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资料,并对矿床成因和成矿作用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勐满原生金矿床具有与卡林型金矿床类似的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其成矿物源主要是上元古界澜沧群曼来组浅变质岩系和中侏罗统花开左组碎屑岩系;流体包裹体及S、H、O同位素研究一致显示成矿流体主要为大气降水。成矿作用经历了原始含矿岩系(矿源层)的形成阶段及金的活化、迁移和富集阶段。区域构造及岩浆活动是引起金矿活化迁移和富集的主要因素。进一步加强对含矿层位的岩相古地理与岩石学研究、加强控矿构造的分析、确定控矿构造的力学性质及与区域主干断裂之间的配套关系,是今后找矿工作中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999.
丽江东部地区广泛分布的黑泥哨组(P3h)是区域上一个重要的含铜层位,在该地区大公山、铜厂河、宝坪等地均发现有工业铜矿床。该地层中发现的铜矿床具有两种类型:产于火山沉积夹层中的火山沉积-热液型铜矿及产于构造破碎带中的构造热液型铜矿。主要控矿因素为二叠纪晚期古地理环境、火山活动、成矿前构造及喜山期岩浆活动。本文通过分析这些控矿因素之间的关系,总结该区域内黑泥哨组铜矿化规律,为今后的找矿工作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00.
北美五大湖区的安大略湖北岸Don Valley Brickyard、Scarborough Bluffs、Bowmanville Bluffs剖面共同构成了北美东北部最长也是最厚的陆地第四纪沉积记录, 较完整地记录了晚更新世劳伦泰德冰盖(the Laurentide Ice Sheet)的演化. 晚更新世劳伦泰德冰盖演化的重建有赖于这些经典剖面中重要沉积地层单元的准确年代学控制. 传统的地层年代学主要是依靠少量14C年代, 将主要的混杂堆积单元(diamicton)解释为气候变冷环境下的冰川扩张, 并与指示全球冰量变化的深海氧同位素曲线一一比对建立起来的. 这样建立起来的年代学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20世纪80-90年代的少量热释光年代也不相吻合, 最近的13个长石红外释光定年则只集中于Bowmanville Bluffs的一个分层, 并未建立整个剖面的地层年代学, 使这些经典沉积剖面的年代学一直没有得到系统的建立. 应用石英光释光SAR-SGC法测试了Bowmanville Bluffs剖面Glaciofluvial Sand单元的2个冰水沉积样品, 年代结果分别为(41.6±3.8) ka、(48.1±4.4) ka, 分析表明这一年代结果偏老, 石英颗粒可能晒褪不完全. 由于大测片无法识别晒褪不完全的颗粒, 因此, 测试更多的剖面序列的光释光年代并尝试采用粗颗粒小测片或单颗粒技术解决样品颗粒晒褪不完全的问题将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