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8篇
  免费   391篇
  国内免费   666篇
测绘学   20篇
大气科学   56篇
地球物理   255篇
地质学   2032篇
海洋学   134篇
天文学   12篇
综合类   64篇
自然地理   7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59篇
  2020年   67篇
  2019年   83篇
  2018年   89篇
  2017年   98篇
  2016年   126篇
  2015年   112篇
  2014年   109篇
  2013年   127篇
  2012年   116篇
  2011年   139篇
  2010年   105篇
  2009年   124篇
  2008年   123篇
  2007年   136篇
  2006年   141篇
  2005年   111篇
  2004年   101篇
  2003年   81篇
  2002年   80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52篇
  1999年   61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41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6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31.
四川盆地东部海相下—中三叠统界线的锶同位素年龄标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西南地区海相下—中三叠统以火山碎屑岩为其直观界线,该年龄的标定可为区域地层年表和国际地层委员会全球标准年表研究提供重要的下—中三叠统界线年龄参考值.基于此,本文测试了四川盆地东部华蓥山下—中三叠统界线火山碎屑岩附近的石膏和硬石膏样品87Sr/86Sr比值,以及相应的Si、Ca、Mg、Mn、Sr以及SO42-的含量,根据锶同位素地层学的原理,尝试对下—中三叠统界线进行了年龄标定;同时评估了样品的成岩蚀变性、对海水信息的代表性以及年龄标定结果的可靠性.火山碎屑岩附近5个样品的87Sr/86Sr比值变化在0.708243~0.708391之间,标定的年龄值在240.5~242.5Ma的范围内,2个紧靠火山碎屑岩样品的年龄值在242Ma左右(分别为241.9Ma和242.5Ma),从而为华南地区以火山碎屑岩作为海相下—中三叠统界线的合理性提供了重要的化学地层学依据,也为全球下—中三叠统界线提供了一个新的年龄值.  相似文献   
932.
全球变暖对我国亚热带北界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历史气候暖期亚热带北界变迁和划分亚热带北界的热量指标,借助于文献「1」模拟CO2倍增的全球平均温度状况,采用几种气候指标推估的经验公式,预测未来气候变暖背景下我国亚热带北界的位置。结果表明,CO2倍增状况下,我国亚热带北界平均约北移3个纬度,其界线将变为西南向东北的波形走向。  相似文献   
933.
在系统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露头、岩心和薄片观察,结合测井和区域地质资料,探讨了四川盆地龙王庙组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沉积模式。研究认为:四川盆地及周缘在寒武系龙王庙组沉积时期为远端变陡的缓坡环境,自西向东依次发育近岸潮坪—内缓坡—中缓坡—外缓坡相带。其中四川盆地主体位于内缓坡,它又可划分为浅水内缓坡、局限内缓坡和开阔内缓坡三个古地理环境,发育颗粒滩、滩间海、正常湖、局限湖和潮坪等5种亚相。在纵向上龙王庙组沉积期经历了上下两个海侵—海退的短期旋回。古地貌较高的浅水内缓坡主要发育上旋回,以颗粒滩和滩间海亚相为主,沉积了较厚层的砂屑白云岩、鲕粒白云岩、细晶白云岩、粉晶白云岩等。局限内缓坡和开阔内缓坡的下旋回发育了2套完整的湖—台坪组合,岩性以泥晶灰岩为主。上旋回普遍发生了白云石化,水体能量总体较弱;其中在局限内缓坡由于水流不畅、环境局限,以上旋回发育膏盐岩为特征。四川盆地及周缘缓坡台地的沉积特征和沉积模式的主控因素有三个:即古构造控制了沉积体系和沉积相类型;海平面升降控制了沉积物的垂向叠置和演变;古地貌和水体能量控制了沉积物类型和沉积微相分异。据此预测了安岳—南充—剑阁一带为有利储层的分布区。  相似文献   
934.
位于库车坳陷东部天山山前KZ露头的下白垩统为一套前渊带的充填沉积,包括卡普沙良群和巴什基奇克组两个粗-细-粗的沉积旋回,每个旋回底部的亚格列木组和巴什基奇克组底部均发育一套砾质粗碎屑沉积体.塔北隆起为前隆单元.从天山山前至塔北隆起,地层几何形态从卡普沙良群北厚南薄的强不对称楔型转变为巴什基奇克组北薄南厚的弱不对称楔型,且塔北隆起北斜坡带地震剖面显示卡普沙良群地层南部剥蚀强烈,而巴什基奇克组地层剥蚀位于北部,总体反映盆地由卡普沙良群时期北部沉降、南部抬升转变为巴什基奇克组时期北部抬升、南部沉降的构造反转现象,分别与前陆盆地逆冲构造活动期、宁静期的基底变形特征相一致.因此,卡普沙良群、巴什基奇克组两个的沉积旋回分别为逆冲构造活动期、宁静期的盆地充填记录,两个旋回底部的砾质粗碎屑沉积体分别为逆冲活动开始(岩石圈挠曲沉降)、逆冲活动停滞(岩石圈回弹隆升)的沉积响应.总之,库车坳陷下白垩统记录了一幕完整的前陆盆地构造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935.
中国大陆地壳铅同位素演化的动力学模型   总被引:29,自引:9,他引:29  
根据中国大陆中、新生代花岗岩长铅同位素数据库,沿用“铅构造模型”的基本思想并作部分改进,建立了中国大陆地壳铅同位素的动力学演化模型。与全球平均的铅同位素演化曲线相比,中国大陆地壳的原始物质相对较贫铀富钍,并且中国大陆的上地壳和下地壳在演化过程中分异得更加彻底。将本模型应用于大别地区中生代花岗岩长石铅同位素数据,结果发现它们具有壳幔铅混合的特征,并且以上下地壳物质混合产生的类地幔铅为主,花岗岩源岩中含有较高的富Th下地壳组分。  相似文献   
936.
中国上石炭统上部及下二叠统海相地层中阶的划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明确而详细地提出了中国上石炭统上部及下二叠统海相年代地层单位的具体框架。将上石炭统上部划分为消遥阶、下场家河阶;下二叠统划分为上杨家河阶、范家河阶、垭口阶及隆林阶。明确了阶的定义、动物群特征、磁性地层特征及其与相关地层的关系。所划分的阶均能与世界标准年代地层进行详细而有依据的对比。  相似文献   
937.
循环荷载下路基红黏土临界应力水平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设计改装的循环动单轴压缩试验,研究不同含水率、不同轴向应力水平、不同循环加载次数、不同应力加载路径条件下路基土的塑性力学行为,并结合shakedown概念,界定了循环动荷载作用下红黏土的安定界限(shakedown limit)和临界应力水平,系统地分析了影响循环动荷载作用下路基土力学行为的因素和永久变形的发展趋势,以及路基土在循环载荷作用下的力学行为发展规律。通过试验结果的分析,把红黏土的塑性变形分为稳定、破坏和临界3个阶段,并按3个阶段划分出可接受状态和不可接受状态,由此确定路基红黏土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临界应力水平为41.8 %。  相似文献   
938.
下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干酪根成熟度研究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下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干酪根成熟度研究是目前在油气勘探过程中讨论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 ,如何认识下古生界烃源岩中有机质热演化始终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通过对以往常规成熟度指标的探讨 ,以及深入研究下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干酪根的特殊性 ,笔者提出了 3种最新方法 :(1)利用干酪根固体13 CNMR所测算的干酪根结构参数芳核平均结构尺寸Xb 较准确地反映碳酸盐岩的热成熟度 ;(2 )双金刚烷指标XMD作为高—过成熟碳酸盐烃源岩成熟度衡量标尺 ;(3)海相镜质组反射率能很好地反映缺乏陆源镜质体的下古生界碳酸盐岩的成熟度。利用这些成果对华北地区下古生界成熟度进行了测定 ,与地质背景甚为吻合 ,效果很好。证明它们确是评价下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干酪根成熟度行之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939.
2011年夏季气候异常及主要异常事件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2011年夏季的中国气候及大气环流异常特征进行分析,发现我国总体气温偏高,降水偏少。西北西部、华北南部、江淮至江南一带,西南地区东部等地出现了阶段性的较大范围极端高温天气过程。西南地区东部和广西等地出现严重干旱;而长江下游地区降水显著偏多。进一步对中国气候异常事件的成因分析表明:异常高压的长期维持,孟加拉湾的向北水汽输送偏弱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东使其西侧的东南和偏南水汽输送对我国西南地区影响小是导致西南地区严重干旱的大气环流因素;2010年秋季出现的中部型拉尼娜事件可能是西南干旱的一个重要外强迫条件。2011年夏季亚洲极涡偏弱偏小,欧亚中高纬地区经向环流偏强,有利于冷空气南下;同时,中纬度西太平洋地区海温持续偏低而激发反气旋性环流产生,造成西太平洋副高偏大偏强,冷暖气流在长江下游地区交汇造成降水显著偏多。  相似文献   
940.
Shaolei TANG  Jing-Jia LUO  Jiaying HE  Jiye WU  Yu ZHOU  Wushan YING 《大气科学进展》2021,38(12):2023-2039,中插8-中插11
The extreme floods in the Middle/Lower Yangtze River Valley (MLYRV) during June?July 2020 caused more than 170 billion Chinese Yuan direct economic losses. Here, we examine the key features related to this extreme event and explore relative contributions of SST anomalies in different tropical oceans. Our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extreme floods over the MLYRV were tightly related to a strong anomalous anticyclone persisting over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which brought tropical warm moisture northward that converged over the MLYRV. In addition, despite the absence of a strong El Ni?o in 2019/2020 winter, the mean SST anomaly in the tropical Indian Ocean during June?July 2020 reached its highest value over the last 40 years, and 43% (57%) of it is attributed to the multi-decadal warming trend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Based on the NUIST CFS1.0 model that successfully predicted the wet conditions over the MLYRV in summer 2020 initiated from 1 March 2020 (albeit the magnitude of the predicted precipitation was only about one-seventh of the observed), sensitivity experiment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warm SST condition in the Indian Ocean played a dominant role in generating the extreme floods, compared to the contributions of SST anomalies in the Maritime Continent, central and eastern equatorial Pacific, and North Atlantic. Furthermore, both the multi-decadal warming trend and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the Indian Ocean SSTs had positive impacts on the extreme floods. Our results imply that the strong multi-decadal warming trend in the Indian Ocean needs to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for the prediction/projection of summer extreme floods over the MLYRV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