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95篇 |
免费 | 342篇 |
国内免费 | 49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9篇 |
大气科学 | 46篇 |
地球物理 | 183篇 |
地质学 | 1983篇 |
海洋学 | 89篇 |
天文学 | 6篇 |
综合类 | 46篇 |
自然地理 | 7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8篇 |
2023年 | 31篇 |
2022年 | 48篇 |
2021年 | 69篇 |
2020年 | 52篇 |
2019年 | 67篇 |
2018年 | 84篇 |
2017年 | 103篇 |
2016年 | 127篇 |
2015年 | 87篇 |
2014年 | 92篇 |
2013年 | 110篇 |
2012年 | 90篇 |
2011年 | 141篇 |
2010年 | 75篇 |
2009年 | 97篇 |
2008年 | 99篇 |
2007年 | 111篇 |
2006年 | 103篇 |
2005年 | 101篇 |
2004年 | 78篇 |
2003年 | 77篇 |
2002年 | 80篇 |
2001年 | 43篇 |
2000年 | 53篇 |
1999年 | 54篇 |
1998年 | 35篇 |
1997年 | 39篇 |
1996年 | 41篇 |
1995年 | 44篇 |
1994年 | 34篇 |
1993年 | 30篇 |
1992年 | 19篇 |
1991年 | 21篇 |
1990年 | 20篇 |
1989年 | 13篇 |
1988年 | 11篇 |
1987年 | 10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3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4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安徽宿松志留系—泥盆系分布于下扬子地层区西部,大别造山带东南缘,郯庐断裂带南端东侧。为了获得宿松地区志留系—泥盆系的物源信息,对出露于宿松地区的坟头组、茅山组及五通组细砂岩及粉砂岩进行了碎屑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显示,3个样品均获得了约970 Ma、820 Ma的主要峰值年龄和约450 Ma的次要峰值年龄。碎屑锆石主要来源于花岗质岩石。根据花岗岩中锆石的判别图,研究层段碎屑锆石大多属于I型和S型花岗岩锆石,而江南造山带内新元古代及华南地区加里东期的花岗质岩石大多为I型和S型。通过与华南碎屑锆石年龄谱的对比,认为研究地层物源主要来自华南板块内部。根据锆石结晶年龄与沉积年龄差异模式图,判别出安徽宿松志留系—泥盆系形成于碰撞背景。 相似文献
32.
苏里格气田东部下二叠统石盒子组8段是苏里格气田东部主要含气层位,其储集空间以各类次生孔隙为主。为明确次生孔隙控制因素,结合铸体薄片鉴定与定量统计、流体包裹体温度及成分分析等手段,对研究区盒8段储层次生孔隙特征及主控因素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苏里格气田东部盒8段储层次生孔隙的形成受有机酸溶蚀、深部热流体作用共同影响;平面分布受沉积相、构造及油气运移路径复合控制。沿构造鼻隆轴线方向、基底断裂结合部位与厚砂体叠合区附近次生孔隙最发育。 相似文献
33.
许厂煤矿下组煤中蕴藏着较为丰富的瓦斯、二氧化碳资源。下组煤位于瓦斯风化带内,含瓦斯、二氧化碳和氮气等气体,瓦斯含量与埋藏深度呈正相关关系,主要存在低含量瓦斯、二氧化碳抽采率、二氧化碳资源化转换等技术方面的问题。从国家相关优惠政策、资源优势、煤与煤层气一体化开发技术、近水平长钻孔定向钻进技术、煤层压裂造缝技术、煤层注气增产技术和瓦斯、二氧化碳气体提纯技术等关键技术的发展程度,结合煤矿的下组煤层的开采方案,认为许厂煤矿有着较好的煤炭与瓦斯、二氧化碳一体化开发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34.
以沉积相分析和层序界面识别为依据,将川东-渝北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SQ1和SQ2)和6个体系域,编制各沉积体系域的层序-岩相古地理图.研究表明,SQ1层序时期,研究区受晚二叠世长兴末期的区域构造抬升影响,属于区域性缓慢海进-缓慢海退沉积旋回的产物,一度开阔深水的台盆逐渐变浅而转化为开阔台地沉积环境,台地边缘与台内鲕滩的沉积相分异和沉积作用十分活跃,是形成飞仙关组鲕滩储层的主要时期,尤以海侵期鲕滩最为发育;SQ2层序发育期,受海平面大幅度下降、水循环受限和干旱炎热气候的影响,区域沉积格局由开阔台地转化为局限台地,鲕滩逐渐消失,最终进入频繁暴露的蒸发台地环境,以沉积膏云岩为主,为飞仙关组天然气藏最重要的第一套区域性致密盖层发育层位. 相似文献
35.
在下/中奥陶统界线附近笔石的生物地层学研究基础上,笔者选择了华南地区奥陶系台地相、盆地相和位于二者之间的过渡相等不同沉积相区5条典型地层剖面,开展了华南下/中奥陶统界线附近笔石动物群的图形对比研究,通过这项研究,进一步明确了华南奥陶系下/中奥陶统界线附近笔石动物群的延限和不同相区笔石动物群的精确对比关系,为开展不同相区之间地层的精确对比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6.
广西隆安县都结乡发育的微生物岩产于下石炭统都安组中—上部地层,分布广、厚度大,是中国南方早石炭世报道较少的碳酸盐岩建造类型,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该微生物岩以颗粒灰岩和粘结岩为主,生物含量丰富,包括微生物、有孔虫、棘皮类、钙球、腕足等。通过岩相分析,可识别出以下8种微相类型:MF1含亮晶胶结物的泥晶包壳生屑灰岩、MF2含腕足似球粒灰岩、MF3无纹层似球粒颗粒灰岩、MF4集合颗粒灰岩、MF5细密纹层状粘结岩、MF6内碎屑鲕粒灰岩、MF7鲕粒灰岩、MF8白云质鲕粒灰岩。伴随海平面升降变化,都结微生物岩沉积环境先后经历了FZ1台地边缘浅滩相、FZ2开阔台地相与FZ3局限台地相这三种沉积相带之间往复变化的沉积相模式。结合前人基础地质资料,该沉积相模式表明该微生物岩发育于低纬度孤立碳酸盐岩台地浅水环境,并经历了初期、主体时期和消亡期3个发育阶段,海平面虽伴有小幅波动,但整体呈下降趋势。微生物岩发育于晚古生代冰期与谢尔普霍夫生物灭绝事件前夕,该时期南盘江盆地微生物岩的富集与后生动物礁的缺失相耦合,海洋生态系统中生物组成发生显著变化。在此基础上,本文从微生物岩的角度初步探讨了冈瓦纳大陆冰川作用对北半球低纬度地区的影响。 相似文献
37.
二郎坪群抱树坪组作为北秦岭早古生代重要的沉积记录,其研究程度较低。本文通过对抱树坪组内火山岩夹层和花岗斑岩脉进行岩石学、地球化学和锆石U- Pb测年研究,旨在进一步确定其沉积时代与构造环境。研究结果表明:豫西夏馆地区抱树坪组火山岩夹层已变质为(黑云)阳起钠长片岩,常与黑云石英片岩呈“互层状”产出;岩石原岩为安山质凝灰岩,具有相对低的SiO2(52. 56%~62. 04%)、较高的Al2O3(10. 70%~18. 55%)、低的MgO(4. 06%~6. 21%)和FeOT/MgO(1. 23~1. 81),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K,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P、Ti,具镁安山质岩石的特点;结合地球化学特征及前人研究认为,抱树坪组可能形成于活动陆缘弧后盆地。获得黑云阳起钠长片岩原岩的结晶锆石U- Pb年龄为446. 0±1. 7 Ma,以及侵入其中花岗斑岩脉的成岩年龄为430. 0±3. 0 Ma,首次将抱树坪组的形成时代准确地限定为晚奥陶世至早志留世。综合区域研究成果认为,小寨组和抱树坪组在地层层序和地层时代上符合广义二郎坪群的划分方案,但大庙组、火神庙组及由小寨组和抱树坪组构成的整体三者在形成时代上表现为近于同时性,在空间上主体呈现近平行关系,可能主体属时代大体相当的不同沉积环境的产物;在大地构造属性方面,认为二郎坪群是在约470 Ma之前由于商丹洋向北俯冲而形成的火山岛弧,在470~436 Ma转化为弧后盆地,至约430 Ma之前最终完成消减闭合。 相似文献
38.
Lower Pleistocene sediments recovered in boreholes from the Aberdeen Ground Formation in the central North Sea indicate that the unit was deposited in a delta front to prodelta/shallow, open shelf marine setting. Possible estuarine and clastic nearshore marine deposits have been identified on the western margin of the basin. The delta front sediments consist of interbedded, structureless to laminated sands and muds with organic debris, ferruginous nodules and common soft sediment deformation structures. Sporadic rippled and graded beds, basal scours to beds and starved ripples suggest periodic wave–current reworking. Prodelta/shelf marine sediments are predominantly argillaceous with only occasional thin sand beds and rare phosphatic bands. One exceptionally thick sand body or submarine channel-fill although this remains uncertain. The estuarine/clastic nearshore marine sediments include coarse channel-lag deposits and rippled and laminated subtidal sands. A rich microfossil assemblage recovered from the prodelta/shelf marine sequence indicates that deposition occurred under fluctuating climatic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39.
Alison Searl 《Geological Journal》1992,27(3):243-270
The Broadford Beds comprise a basal carbonate-dominated unit overlain by dark muddy sandstones and an upper cross-bedded sandstone unit. The limestones include coralliferous and oolitic lithologies and the sandstones include pisolitic berthierine ironstones and abundant phosphate nodules. The Broadford Beds have a maximum thickness of 140 m and can be subdivided into 17 parasequences, each initiated by an approximately 20 m rise in relative sea level. Marine flooding surfaces are most readily recognized in the lower parts of the succession, where diagenetic data can be utilized to locate emergence surfaces. There is no diagenetic evidence of early emergence in the upper parts of the sequence, but a variety of sedimentological data can be used to identify parasequence boundaries. Deposition of the Broadford Beds occurred largely around the shores of a number of islands in the northern Hebridean area. These islands partly isolated the Skye–Applecross area from a deeper marine basin to the west, and this may have enhanced the formation of authigenic phosphates and iron silicates. It is possible to use the regional variability of parasequence thicknesses to investigate the role of active local tectonism in governing differential subsidence and sediment supply. 相似文献
40.
辽河盆地下第三系层序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岩性、岩相、地震反射、测井响应、古生物、构造旋回、接触关系及同位素年龄测定等,将辽河盆地下第三系划分为4个层序和12个亚层序。根据地层层序综合分析,辽河盆地早第三纪具有如下沉积演化特征:①构造运动的控制性;②沉积格架的不均衡性;③沉积演化的阶段性;④沉积中心的迁移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