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9篇
  免费   172篇
  国内免费   97篇
测绘学   12篇
大气科学   209篇
地球物理   242篇
地质学   172篇
海洋学   48篇
天文学   25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2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 毫秒
91.
杨宁  薛步高 《云南地质》2013,(4):389-392
全省上表铁矿111处,总储量32.16亿吨,其中有11.27亿吨暂不能使用.而且,富铁矿少,难选矿多,分布边远,难以满足经济发展需求.必须解决菱铁矿、高磷矿选矿问题,以及有远景磁异常补充深部找矿问题,可望取得突破.  相似文献   
92.
铅锌矿赋存于上三叠统三合洞组下段(T3s1)灰岩容矿岩层中及近南北向、北北东向、北西向断裂破碎带内,少数赋存在近东西向节理裂隙中,成因具多成矿阶段、多成矿物质来源特征,层位+构造控制的中低温热液型铅锌多金属矿床.  相似文献   
93.
应用NCEP FNL再分析资料及位涡分离反演等方法,对华南沿海2011年7月15—18日持续暴雨过程中季风槽与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主要针对暴雨发生期间季风槽气旋性涡度向上发展的机理及其对季风槽维持发展和中尺度对流系统活动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季风槽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发展于弱斜压性环境中,大多在槽东西两端涡度中心区发展最强。南侧盛行的西南低空急流为对流反复发生提供了对流发展的“可维持性”条件,是对流得以组织发展成为中尺度对流系统的重要原因。涡度收支诊断表明,季风槽气旋性涡度生成主要由中尺度对流系统低层辐合引起。位涡分离反演结果证实,季风槽气旋性环流增强主要由与中尺度对流系统潜热加热相关的扰动位涡造成,并随着中尺度对流系统加热峰值高度升高而向上发展,是大尺度环流对中尺度对流系统潜热加热动力响应的结果。在季风槽东西两端,由于中尺度对流系统发展强烈且持续,具有更高的加热效率,引起的气旋性涡度向上发展最为明显。其结果可引起中尺度对流系统西南一侧向北非地转风发展,并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增强西风,维持低空急流的发展,为对流反复发生提供条件。这些都说明季风槽大尺度环流与中尺度对流系统相互作用在中尺度对流系统和持续暴雨形成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4.
门源6.4级、共和7.0级地震前后波速比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来用门源台、湟源台所记录的地震资料,对1986年门源6.4级地震、1990年共和7.0级地震前后进行波速比-时空分析,发现两次地震前后其时间分布形态为持续低值-恢复-发震的现象,空间分布为圆形、椭圆形的异常区,震后异常区消失。  相似文献   
95.
高温高压实验弹性波速研究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本文在收集,整理国内外有关高温高压实验岩石,矿物弹性波速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对高温高压实验弹性波速研究的目的,内容进行了概述,并对国内外这一领域研究的历史,现状及有关实验技术方法进行了综述,其中重点介绍了我国在高温高压岩石波速研究方面的进展及所取得的成就,并对高温高压弹性波速研究的地球动力学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6.
Truncation of the distribution of ground-motion residuals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Recent studies to assess very long-term seismic hazard in the USA and in Europe have highlighted the importance of the upper tail of the ground-motion distribution at the very low annual frequencies of exceedance required by these projects. In particular, the use of an unbounded lognormal distribution to represent the aleatory variability of ground motions leads to very high and potentially unphysical estimates of the expected level of shaking. Current practice in seismic hazard analysis consists of truncating the ground-motion distribution at a fixed number (ε max) of standard deviations (σ). However, there is a general lack of consensus regarding the truncation level to adopt.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whether a physical basis for choosing ε max can be found, by examining records with large positive residuals from the dataset used to derive one of the ground-motion models of the Next Generation Attenuation (NGA) project. In particular, interpretations of the selected records in terms of causative physical mechanisms are reviewed. This lead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even in well-documented cases, it is not possible to establish a robust correlation between specific physical mechanisms and large values of the residuals, and thus obtain direct physical constraints on ε max. Alternative approaches based on absolute levels of ground motion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s are discussed. However, the choice of ε max is likely to remain a matter of judgment for the foreseeable future, in view of the large epistemic uncertainties associated with these alternatives. Additional issues arise from the coupling between ε max and σ, which causes the truncation level in terms of absolute ground motion to be dependent on the predictive equation used. Furthermore, the absolute truncation level implied by ε max will also be affected if σ is reduced significantly. These factors contribute to rendering a truncation scheme based on a single ε max value impractical.  相似文献   
97.
上部地壳的流体作用与大理岩的低温塑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俊来 Weber  K 《岩石学报》2000,16(4):499-505
本文应用光学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和阴极发光显微镜系统研究了Waterberg断层带(纳米比亚)内粗晶大理岩中发育的构造岩,宏观碎裂结构与微观糜棱装结构是断层构造岩的主要特点。巨大的孪形碎屑与弥漫的细小粒质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广泛发育的压溶颖合线与多阶段方解石细脉遍布构造带不同部位,TEM亚微粒粒度具有简单的峰值分布(~0.3~0.4μm),但动态重结晶颗粒的粒度却具有较大的变化范围(0.1~3.0  相似文献   
98.
Fiv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are proposed for estimating the maximum potential earthquakesin low seismicity areas,and their applicabilities are discussed,taking Sichuan basin as asample area.The proposed principles and methods are not only on the grounds of thegeological tectonics but also considered fully the mutual complementation between geologicaland seismological methods.They will be helpful to the study of engineering seismology andthe assessment of designing ground motion parameters in low seismicity areas.  相似文献   
99.
利用中国大陆东部21个台站的43条面波大圆路径上瑞利面波记录的双台资料,计算出双台间地震面波相速度频散,采用Tarantola概率反演的方法求得相速度频散曲线的分布,并由各处相速度频散曲线反演得到地壳上地幔的三维横波波速图像,进而得到中国东部地壳上地幔的S波速度结构.结果表明:我国大陆东部地壳厚度总体上呈东薄西厚的趋势,以105°E为界向西地壳厚度逐渐加深到55 km以上,其中有一个北东向的h形地壳厚度的坡度带.豫西及晋南地区为相对薄地壳的地区.大别山地区和泰山附近地区地壳变厚,但秦岭地区地壳不变厚.上地幔低速层上界面的深度在华北地区较浅,为80-90km,在鄂尔多斯、四川东部以及黔湘地区为120-130km.扬子地块东部及华南褶皱系中、东部上地幔顶部速度偏低使低速层的速度反差不明显.滇黔褶皱系的西部在200 km以内的上地幔中未出现低速层.  相似文献   
100.
鲅鱼圈地区污染气象特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近3a的鲅鱼圈地区地面常规气象资料和2005年3~4月鲅鱼圈地区低空污染气象探测资料,分析了鲅鱼圈地区低空污染气象特征。结果表明:鲅鱼圈地区各类型风速廓线出现频率比较均匀,而且由于地面粗糙度较大,因此风速廓线指数比平原地区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