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5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45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35篇
地球物理   107篇
地质学   271篇
海洋学   2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21篇
自然地理   11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63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561.
珠穆朗玛峰北坡地区近地层及土壤微气象要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利用中国科学院珠穆朗玛峰大气与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2005年9月-2006年8月一年的大气与土壤观测资料,初步分析了珠峰地区微气象特征和土壤特征量的变化.结果显示:该地区具有与青藏高原其它地区不同的微气象变化特征,气温在12月最低,6、7月最高,土壤温度呈正弦变化,土壤冻结时间较短等特征.  相似文献   
562.
马耀明 《高原气象》2007,26(6):1141-1145
喜马拉雅山区的高海拔冰雪覆盖使主山体两侧形成下泄流,而在强太阳辐射的加热作用下,无冰雪覆盖的周边山体形成山谷风环流.上述两者叠加形成地气间的强烈交换过程.这种交换过程使得地面的物质和能量与北半球自由大气相联系,将青藏高原置于全球变化的背景中.在本文中作者介绍了中国科学院珠穆朗玛峰大气与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的建站背景及其研究喜马拉雅山地气相互作用过程中的作用,同时介绍了台站建设及其在该地区地气相互作用研究中所取得的初步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563.
依据目前较为成熟的地表能量通量遥感参数化方案,利用2006年9~10月珠峰地区秋季近地面大气梯度实测资料,结合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卫星资料,遥感估算了包括珠峰地区在内的青藏高原南部地区地表能量通量的空间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地表净辐射峰值约为420.0 W·m-2,介于200.0~620.0 W·m-2之间;地热通量峰值约为110.0 W·m-2,介于50.0~180.0 W·m-2之间;感热通量峰值约为270.0 W·m-2,介于120.0~280.0 W·m-2之间;潜热通量峰值约为90.0 W·m-2,介于0.0~250.0 W·m-2之间.由此可见,在高原季风期后的秋季,该地区白天地面加热场主要通过感热传输加热大气,地气之间水汽传输耗热是地表净辐射平衡中的小量.  相似文献   
564.
1975年以来珠峰北坡地区水环境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郜永祺  高登义 《高原气象》2007,26(6):1276-1279
喜马拉雅山高大的山体和特殊的局地环流系统大大加强了该地区地面环境与区域尺度乃至全球大气过程的联系.本文采用1975年以来珠峰北坡绒布河水样品,对该地区30年来水环境变化过程进行研究.对绒布河水中12种化学元素含量的研究结果表明,珠峰北坡地区的水环境受到全球大气环境事件的影响,同时也受到该地区逐渐增加的人类活动的影响.1992年中东石油大火排放的污染物使得珠峰地区绒布河水中的12种化学元素总体含量达到30年研究期间中的极大值;2004年以后人类无序活动的不断增加,使得珠峰北坡绒布河水环境不断恶化,2006年12种化学元素总体含量达到近30年研究区间中的第二大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