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篇
  免费   92篇
  国内免费   44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24篇
地质学   134篇
海洋学   4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41.
由地面、卫星重力资料研究岩石层密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球内部物质密度的分布决定了地球表面及外空的重力场,不过在特定的条件下,也可以根据地面或外空的重力场推求地球内部异常密度的分布。本文在单层位理论的基础上,利用上述资料确定了我国大陆下面地球深部的异常密度,试用分离重力场长、短波长的方法,求出了地球外层-岩石层内异常密度的侧向分布,对此,还初步作了地球物理的解释,其结果与地震测深的较为一致。  相似文献   
242.
在勒夫波及瑞利波频散反演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太平洋盆地水平剪切波速度SH与垂直剪切波速度SV之间的不一致性,并对其成因及与地球各向异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我们发现:除最顶部一二十公里处的SH小于SV之外,在几乎整个太平洋岩石圈内,SH都大于SV。此外,在占太平洋大约2/3的区域下面的软流圈内,SH略高于SV。如此广泛存在的SH与SV的不一致性可能是与大规模地质及构造过程有关的太平洋地壳及上地幔的固有各向异性的一个证据。  相似文献   
243.
Accretionary orogens throughout space and time represent extremely fertile settings for the formation and preservation of a wide variety of mineral deposit types. These range from those within active magmatic arcs, either in continental margin or intra-oceanic settings, to those that develop in a variety of arc-flanking environments, such as fore-arcs and back-arcs during deformation and exhumation of the continental margin. Deposit types also include those that form in more distal, far back-arc and foreland basin settings. The metallogenic signature and endowment of individual accretionary orogens are, at a fundamental level, controlled by the nature, composition and age of the sub-continental lithosphere, and a complex interplay between formational processes and preservational forces in an evolving Earth. Some deposit types, such as orogenic gold and volcanic massive sulfide (VMS) deposits, have temporal patterns that mimic the major accretionary and crustal growth events in Earth history, whereas others, such as porphyry Cu–Au–Mo and epithermal Au–Ag deposits, have largely preservational patterns. The presence at c. 3.4 Ga of (rare) orogenic gold deposits, whose formation necessitates some form of subduction–accretion, provides strong evidence that accretionary processes operated then at the margins of continental nuclei, while the widespread distribution of orogenic gold and VMS deposits at c. 2.7–2.6 Ga reflects the global distribution of accretionary orogens by this time.  相似文献   
244.
本文对位于华北克拉通中部的固镇侵入杂岩体(闪长岩、二长岩、石英二长岩和正长岩)进行了野外地质调查、岩相学、矿物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定年、Sr-Nd同位素和Lu-Hf同位素研究,进而探讨其形成时代、源区和成因,以期得到关于华北克拉通中部中生代岩石圈减薄研究的新启示。研究区岩体形成时代和岩石结构有一定关联性,总体来看,等粒结构的岩体形成时代早于似斑状结构岩体,研究区岩浆活动可分为两个期次:第一期次岩浆活动形成等粒结构的深成岩体,包括中细粒闪长岩、二长岩、石英二长岩和正长岩,形成时代约为130~135Ma;第二期次岩浆活动形成浅部的似斑状岩体,包括似斑状闪长岩和石英二长岩,形成时代约为127Ma。结合野外观察、岩相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等特征,讨论分析了固镇杂岩体的成因:固镇闪长岩富镁,高Mg~#值,Cr、Ni含量较高,富集LILE和LREE,亏损HFSE,铕异常不明显,具有高镁安山岩(HMA)性质,是与其相对应的侵入岩。固镇高镁闪长岩是被俯冲板片熔体和流体交代后的地幔橄榄岩部分熔融的产物,岩浆在上升途中与地壳发生了较弱的同化混染。固镇正长岩形成于加厚陆壳的部分熔融,地壳厚度约为40~67km。固镇二长岩是由区内正长岩和高镁闪长岩混合形成。研究区石英二长岩是区内高镁闪长岩与另一种更富硅的岩浆混合形成。俯冲板片物质(流体+熔体)对固镇高镁闪长岩的形成有重要贡献,显示出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的影响也涉及到了NCC中部,但受影响的程度小于NCC东部;正长岩形成于加厚陆壳部分熔融,显示出拆沉作用在中生代NCC中部岩石圈减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结合角闪石温压计的计算结果和前人研究成果可以推测,NCC中部大规模拆沉作用发生的时间节点为127Ma。  相似文献   
245.
中国东部海域岩石圈结构面波层析成像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通过面波层析成像得到了中国东部海域及邻近地区的地壳上地幔S波速度图像,给出了主要构造单元的区划及其结构特征,并讨论了速度结构与现今构造活动及构造演化历史的关系.研究区内中下地壳的平均速度与地震活动存在比较显著的关系,强震基本都发生在低速区内或高低速过渡区.太行山以东地壳内存在几条北西向低速带,其中张家口—渤海地震带下方的低速带最为显著.东部海域划分成北黄海、南黄海、东海、和冲绳海槽等4个构造块体.北黄海具有较薄较高速的岩石圈,与南华北盆地类似,推测是中生代特提斯洋向北俯冲造成岩石圈减薄的遗迹.北华北地区具有低速的地壳和较厚的岩石圈,岩石圈地幔速度偏低且上下比较均匀,可能反映中生代沿北方缝合带持续碰撞作用的特点.南黄海具有相对较厚的岩石圈,较多地保存了下扬子克拉通的特征.在下扬子与华北地块的拼合过程中,洋壳俯冲可能是北黄海和苏皖地区上地幔低速特征的成因.在125°E以东的朝鲜半岛地区未发现这一拼合过程的遗迹.有可能整个朝鲜半岛都是华北地块的一部分;但也有可能是太平洋俯冲和日本海张开的作用完全改造了朝鲜半岛的岩石圈上地幔,抹去了以往构造运动的痕迹.东海地区的地壳厚度,特别是岩石圈厚度向冲绳海槽方向减小,反映出菲律宾海板块俯冲在弧后广大地区都有影响.冲绳海槽地区可见俯冲的菲律宾海板片以及板片上方显著低速的地壳和上地幔,为冲绳海槽的弧后扩张机制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246.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multiple geophysical research methods,the lithosphere thicknessisolines of the northeastern margin of Sino-Korean platform and its neighboring area havebeen compiled and the geotectonic significance and the ge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depthdistribution of asthenosphere roof have been also discussed.The authors proposed that closerrelation exists between the depth of asthenosphere roof and the tectonic activity as well as themodern faulting and seismic activity from Meso-Cenozoic Era till now.The upper mantleasthenosphere is generally uplift in Hailar basin,Bohal Bay-Xia Liaohe basin andSonghuajiang-Liaohe basin.Meanwhile,there exists modern seismic activity and groundsubsidence in this area.It is result from the uplift of upper mantle asthenosphere.  相似文献   
247.
用背景噪声和地震面波反演东北地区岩石圈速度结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皎皎  黄金莉  刘志坤 《地震》2012,32(4):22-32
本文利用东北地区的黑龙江、 吉林、 辽宁和内蒙古等四省区区域数字地震台网122个宽频带地震台站记录的波形数据, 分别通过背景噪声互相关及地震面波提取8~25 s和25~70 s的瑞利面波频散曲线, 进而反演得到东北地区从浅到深直至约100 km的岩石圈速度结构。 结果表明, 周期为8 s至15 s的短周期群速度分布与地表构造特征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盆岭边界的大型断裂对上地壳速度结构的控制作用明显, 松辽盆地呈现较厚的低速沉积盆地特征; 周期为20 s至30 s的群速度与短周期时相比出现明显变化, 反映了以大兴安岭—太行山重力梯度带为界, 西部地区莫霍面深度大于东部地区; 周期为50 s至70 s的长周期群速度图表现为随着周期的增加, 东部低速区域西移而西部显示稳定高速, 可能反映了研究区受太平洋板块俯冲影响, 大兴安岭以东地区软流圈热物质上涌的特征。  相似文献   
248.
杨亭  傅容珊  黄金水 《地球物理学报》2012,55(11):3671-3680
区域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Te的确定对认识其力学性质及演化等动力学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大陆地区有效弹性厚度的确定一直存在着争议.尽管Pérez-Gussinyé等2004年的研究消除了不同方法(自由空气导纳法和布格相关法)之间的分歧,但其确定有效弹性厚度的误差仍然非常大.本文提出了利用Moho面起伏及地表地形反演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的Moho地形导纳法(MDDF),并利用合成的地表地形和Moho面起伏模型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与传统的重力地形导纳法相比,使用Moho地形导纳法(MDDF)反演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能较好地提高反演精度.  相似文献   
249.
地幔柱与岩石圈相互作用过程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幔柱的研究是地球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主要集中研究地幔柱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过程.基于质量守恒方程、动量守恒方程和能量守恒方程,通过有限元数值方法可以计算得到地幔柱与岩石圈相互作用的温度场、速度场和有效黏度等的时空图.本文的流变本构模型主要基于非牛顿流体的有效黏度模型,通过数值模拟计算分析了地幔柱与岩石圈相互作用过程,着重讨论了地壳流变结构对此过程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地幔柱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分为三个阶段:地幔柱上升期,时间持续到0.2 Ma,平均速度为2.75m·a-1,地幔柱顶部地形开始向上隆起;地幔柱与岩石圈纵向作用期,时间从0.2 Ma到0.26 Ma,地幔柱上升的平均速度为0.83m·a-1,地表地形隆升达到最大值;地幔柱与岩石圈横向作用期,0.26 Ma以后,岩石圈开始剪切变形,地幔柱水平运动速度为0.47m·a-1,当剪切变形达到一定程度,岩石圈底部开始出现拆沉作用.当下地壳流变强度比较小时,上地壳的流变结构控制着地幔柱顶部地表地形隆起程度,流变强度越大,隆升高度越小;而下地壳的流变结构控制着地幔柱两侧地表地形的下沉幅度,下地壳流变强度越小,下沉幅度越大.最后,讨论了数值模拟对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地幔柱发展演化的应用.  相似文献   
250.
云南腾冲火山区地壳及岩石圈厚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使用云南腾冲火山监测台网9个宽频带地震台站的远震数据,采用P波和S波接收函数的方法研究了腾冲火山区的地壳厚度、泊松比值以及岩石圈和软流圈分界面(LAB)深度.研究结果表明:1)云南腾冲火山区的地壳厚度约在33.5~38.0km之间;2)火山区的泊松比主要集中范围为0.26~0.32,其中6个台站均大于0.29,推测与地壳镁铁质成分的增加有关并且可能存有2个岩浆囊;3)火山区的岩石圈厚度在78.2~88.0km,较周边地区明显隆起且横向差异较大.腾冲火山区岩石圈的明显穹隆,由软流圈上涌(地幔热物质上升)引起岩石圈的拉张与减薄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