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514篇 |
免费 | 696篇 |
国内免费 | 27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092篇 |
大气科学 | 249篇 |
地球物理 | 233篇 |
地质学 | 955篇 |
海洋学 | 239篇 |
天文学 | 43篇 |
综合类 | 247篇 |
自然地理 | 424篇 |
出版年
2025年 | 7篇 |
2024年 | 66篇 |
2023年 | 71篇 |
2022年 | 112篇 |
2021年 | 126篇 |
2020年 | 155篇 |
2019年 | 166篇 |
2018年 | 109篇 |
2017年 | 152篇 |
2016年 | 142篇 |
2015年 | 138篇 |
2014年 | 134篇 |
2013年 | 196篇 |
2012年 | 155篇 |
2011年 | 160篇 |
2010年 | 108篇 |
2009年 | 147篇 |
2008年 | 144篇 |
2007年 | 167篇 |
2006年 | 138篇 |
2005年 | 109篇 |
2004年 | 100篇 |
2003年 | 87篇 |
2002年 | 77篇 |
2001年 | 64篇 |
2000年 | 67篇 |
1999年 | 56篇 |
1998年 | 51篇 |
1997年 | 40篇 |
1996年 | 36篇 |
1995年 | 30篇 |
1994年 | 30篇 |
1993年 | 30篇 |
1992年 | 22篇 |
1991年 | 11篇 |
1990年 | 17篇 |
1989年 | 13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4篇 |
1982年 | 1篇 |
1980年 | 2篇 |
1978年 | 2篇 |
1977年 | 2篇 |
1976年 | 2篇 |
1975年 | 1篇 |
1973年 | 5篇 |
1971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4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利用遥感技术,使用eCognition软件的面向对象分类技术,对RAPIDEYE卫星影像进行分类识别,从而快速、准确的监测小麦种植面积,为冬小麦财政补贴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持。以兖州市为例,行政区面积6.501 9万hm2,小麦监测面积3.1715万hm2,小麦面积监测精度达到了90.5%。 相似文献
62.
通过对江苏地区及南黄海海域历史地震资料特点分析,将研究区历史地震类型分为相对安全类和相对危险类,并对地震类型的统计结果、地理分布特征及构造进行探讨. 结果表明:① 江苏及南黄海地区绝大多数中强以上历史地震类型为相对安全类,仅有13.8%的中强以上历史地震为相对危险类;② 江苏陆地、长江口以东海域和南黄海北部坳陷地区以相对安全类地震为主,苏中沿海南黄海海域地震类型分布较为复杂,相对安全类和相对危险类地震类型比例基本相当;③ 研究区历史地震类型统计结果和空间分布特征与现代地震序列类型实况非常吻合,反映本区地震活动具有继承性的特点.研究结果可以作为江苏省地震应急工作中震后早期趋势判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3.
卫星遥感技术可用于海岛资源调查。Sentinel-2A与Landsat 8两颗卫星都可免费提供空间分辨率较高的多光谱遥感影像,在海岛调查中的应用潜力较大。本文以浙江舟山普陀山岛为例开展了针对这两种影像在海岛植被分类中的应用效果的研究,分别利用Sentinel-2A多光谱成像仪(MSI)和Landsat 8陆地成像仪(OLI)影像基于最大似然法分类获得了该岛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灌丛、草丛等植被及其他地物的分布情况,并进行了精度检验,结果表明MSI的总体分类精度略高于OLI。 相似文献
64.
传统的基于象元的分类方法在处理海岸带这类动态多变、混杂度大的地物时常出现“椒盐现象”,难以矢量化形成专题图。提出了一种新的遥感图像分类方法——基于分割图斑的分类法,即选择一个合适的尺度,利用光谱信息按照一定的策略将图像分割为一系列的图斑,并确保图斑内大多数象元的光谱特征相近,分别对图斑内诸象元进行统计,求出各个波段的均值,用该均值替换图斑内所有象元的原始亮度值,这样分类时可以确保同一图斑内的所有象元被分到同一个类别中,从而有效地避免了“椒盐现象”,使分类结果便于矢量化成图,也便于对特定地物的提取。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分类精度。 相似文献
65.
基于卫星遥感图象纹理特征的云类识别方法及软件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基于卫星遥感资料,运用纹理学识别云类的原理、方法及软件设计。理论与实际分析表明,不同的云类对纹理敏感,纹理特征量是识别云类的良好因子,软件设计充分考虑了模块化,可视化与交互性。 相似文献
66.
67.
Anabranching rivers consist of multiple channels separated by vegetated semi-permanent alluvial islands excised from existing floodplain or formed by within-channel or deltaic accretion. These rivers occupy a wide range of environments from low to high energy, however, their existence has never been adequately explained. They occur concurrently with other types of channel pattern, although specific requirements include a flood-dominated flow regime and banks that are resistant to erosion, with some 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mechanisms to block or constrict channels, thereby triggering avulsion. The fundamental advantage of an anabranching river is that, by constructing a semi-permanent system of multiple channels, it can concentrate stream flow and maximize bed-sediment transport (work per unit area of the bed) under conditions where there is little or no opportunity to increase gradient. On the basis of stream energy, sediment size and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six types of anabranching river are recognized; types 1–3 are lower energy and types 4–6 are higher energy systems. Type 1 are cohesive sediment rivers (commonly termed anastomosing) with low w/d ratio channels that exhibit little or no lateral migration. They are divisible into three subtypes based on vegetative and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Type 2 are sand-dominated, island-forming rivers, and type 3 are mixed-load laterally active meandering rivers. Type 4 are sand-dominated, ridge-forming rivers characterized by long, parallel, channel-dividing ridges. Type 5 are gravel-dominated, laterally active systems that interface between meandering and braiding in mountainous regions. Type 6 are gravel-dominated, stable systems that occur as non-migrating channels in small, relatively steep basins. Anabranching rivers represent a relatively uncommon but widespread and distinctive group that, because of particular sedimentary, energy-gradient and other hydraulic conditions, operate most effectively as a system of multiple channels separated by vegetated floodplain islands or alluvial ridges. 相似文献
68.
风沙灾害是气象灾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影响范围大、季节性强、灾害损失大等特点,已成为中国北方沙区的生态灾难,严重影响人居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了评估风沙灾害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已有学者对中国风沙灾害问题进行了长期研究,但对区域风沙灾害风险系统评估研究相对较少,尚未建立系统的风沙灾害风险评价体系。在综合分析近30年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借鉴其他自然灾害评估方法,从风沙灾害风险评估理论内涵、评估指标及评估方法等方面对相关研究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指出目前风沙灾害风险评估还存在理论不完善、评估模型不合理、孕灾环境指标量化不细致和指标体系繁杂、风险评估方法单一、指标分级和权重计算的主观性强、社会经济数据不能空间化等问题。因此,未来在风沙灾害评估研究时需借鉴、引入和融合其他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理论和技术方法,综合近年来在风沙物理学、风沙地貌学、防沙治沙工程学、沙漠化遥感技术和理论等方面的成果,建立多指标的综合风沙灾害评估模型,为预防区域风沙灾害、降低风沙灾害损失和保障"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9.
通过工程检测实例,结合有关规范以及省组织的专家组对桩基检测结果的验证,论述如何依据时域信号特征和频域信号特征,正确划分桩身完整性的类别。达到减少错判误判的目的。 相似文献
70.
汤育红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3,(12):89-91,95
地表覆盖分类和地理国情要素数据是地理国情普查成果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统计分析的基本数据源。本文结合宁夏地理国情普查试点工作的技术和方法,详细阐述了普查试点生产过程中地表覆盖分类和地理国情要素信息的提取方法,并对生产技术方法进行了总结和探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