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9篇
  免费   439篇
  国内免费   391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60篇
地球物理   131篇
地质学   1673篇
海洋学   89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84篇
自然地理   2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57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62篇
  2016年   86篇
  2015年   81篇
  2014年   82篇
  2013年   75篇
  2012年   108篇
  2011年   123篇
  2010年   109篇
  2009年   129篇
  2008年   106篇
  2007年   104篇
  2006年   112篇
  2005年   99篇
  2004年   98篇
  2003年   84篇
  2002年   67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54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61.
Diverse and abundant microfossils, such as palynomorphs, algae and Ostracoda, were collected from lower Cretaceous strata of Lishu depression, located in southeastern Songliao basin, and were identified and classified in order to provide relevant, detailed records for paleoclimate research. The early Cretaceous vegetation and climate of southeastern Songliao basin have been inferred from the analysis of palynomorph genera, algae and Ostracoda of the LS1 and SW110 wells. The lower Cretaceous strata include, in ascending stratigraphic order, the Shahezi, Yingcheng and Denglouku formations. Palynological assemblages for each formation, based on biostratigraphic and statistical analyses, provide an assessment of their longitudinal variations. During deposition of the Shahezi Formation, the climate was mid-subtropical. Vegetation consisted of coniferous forest and herbage. During deposition of the Yingcheng Formation, the climate was south Asian tropical. Vegetation consisted mainly of coniferous forest and herbal shrub. In addition, fresh and saline non-marine water dominated the lacustrine setting during deposition of these formations. Deposition of the Denglouku Formation, however, occurred under a hot and dry tropical climate. The vegetation was mostly coniferous forest and lake waters became saline. Palaeoclimate variation is correlated by the lake level chang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edimentary facies. Palaeoclimate contribute to the formation of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and reservoir.  相似文献   
762.
沈华  陆鹿  史原鹏  李壮福  陈树光  曹兰柱  胡延旭  李明桦 《地质论评》2021,67(3):67040032-67040032
本文以河套盆地临河坳陷扇三角洲相砂砾岩储层为研究对象,揭示一种与断裂构造相关的储集空间形成的潜在机制。研究表明,河套盆地临河坳陷扇三角洲相砂砾岩纵向上往往表现为破碎段和完整段相间分布的特征。破碎段砂砾岩破碎严重,仅残留少量疏松易碎的岩石碎块,其中碎屑颗粒发生明显碎裂,而碎屑颗粒之间的填隙物多已缺失。完整段砂砾岩在宏观上未发生明显破碎,但镜下分析表明,在靠近破碎段的砂砾岩中不均匀地发育一些粒间孔和粒内裂缝孔,并以条带状、不规则斑块状、近圆形或椭圆形斑点状等多种形态集中分布。这些特殊储集空间的形成很难由简单的“断裂破碎”模式加以解释。基于宏—微观岩相学的系统研究,本文提出“断裂—地震—高压水射流”成因机制:① 原生沉积的扇三角洲相巨厚层状砂砾岩为泥质或同生泥晶—粉晶方解石填隙,致密无孔,后因盆内断裂切割而发生破碎,形成构造破碎带这一最为主要的储集空间。② 后期断裂活动促使地震活动频发,引起断裂带内地下水的激荡性运动,形成断裂带内及向两侧的高压流体射流。高压流体射流的冲洗作用使碎屑颗粒间泥质及泥晶—粉晶方解石填隙物被带走,形成冲洗粒间孔,同时使得碎屑颗粒通过撞击而发生碎裂。③ 高压流体充注使得颗粒脆性碎裂得以保留。  相似文献   
763.
探讨了渤中坳陷石臼陀凸起东段CO2来源及CO2充注对储层粘土矿物的影响.研究表明,CO2中δ13C组成较重,R/Ra值较大,CO2为幔源成因;控盆的深大断裂是CO2的主要运移通道;CO2热流体晚期充注对砂岩储集层粘土矿物产生了明显的影响:CO2热流体侵位后形成的热波动效应加快了储集层中伊蒙混层粘土的演化,含CO2储集层中伊蒙混层中蒙脱石含量要比同深度的泥岩低15% ~30%;CO2热流体晚期侵入加剧了长石的溶蚀作用,长石溶蚀促进了自生高岭石的大量形成;CO2热流体侵位后形成的偏酸性环境抑制伊利石生长,促进了其他粘土矿物向高岭石转化;含CO2储集层以少见的高自生高岭石、低伊利石为特征,这对储层物性改善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64.
近50年来我国北方典型区域地下水演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宗宇  王莹  刘君  卫文 《第四纪研究》2010,30(1):115-126
文章在总结中国北方地下水最新调查成果的基础上,选择西北内陆盆地、华北平原和松嫩平原为典型区,对近50年来区域地下水系统的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研究发现: 我国北方盆地和平原地下水系统演化具有渐变性和突变性特征,但在不同地区存在着差异,区域地下水系统已经变得脆弱,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向不利的方向发展。地下水补给演变表现为山前平原地带的补给能力减弱,河道补给减弱或消失,中下游农业区地下水补给强度增大,总补给量呈现减小的趋势;  其中,西北内陆盆地下水补给的减少与上游水资源利用过度、渠系防渗程度提高有关;  而华北平原和松嫩平原地下水总补给量的减少与降雨量的减少和山区河流拦蓄水量的增加有关。伴随着补给模式的改变,地下水流场演变表现为普遍出现持续性的区域地下水位下降,西北干旱区表现为山前平原地下水位快速下降、泉流量减少、溢出带下移;  华北平原和松嫩平原表现为溢出带消失、水位降落漏斗形成并发展,区域地下水流被截断,形成以降落漏斗为中心的局部水流系统。地下水化学场变化主要表现为水化学类型变化、矿化度增大,污染组分增加。自西北内陆盆地至华北平原、松嫩平原,水化学变化强度明显增加,以华北平原和松嫩平原最为明显。本文在这些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应对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双重影响下地下水演变的适应性对策,为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65.
宋国奇 《地质学报》2007,81(9):1208-1214
根据盆地构造活动的阶段性及其在油气成藏中的共性,提出了陆相断陷盆地断-拗转换期与断-拗转换体系的基本概念,分析了该体系的构造、沉积特征及油气藏类型。认为以油源断裂和骨架砂体(不整合面)构成的陡坡带"T"型输导体系、缓坡带复式"T"输导体系和具"S"型的古地貌是控制地层超覆油气藏形成的关键。  相似文献   
766.
刘朝荣  张健 《新疆地质》2002,20(Z1):31-37
塔里木盆地西部巴楚以南,喀喇昆仑山、西南天山和麻扎塔格所夹持的地域,油气勘探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已找到柯克亚、巴什托普、和田河等油气田.经过近年的研究,对该区的地质构造提出几点新认识.包括古亚洲洋和特提斯洋是影响该区沉积和构造的主要因素;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两侧不对称;深浅层次构造差异较大;区内断裂和背斜多形成于喜玛拉雅构造运动.此外,根据大量野外实地考察和地震资料,对克里阳和乌恰地区构造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对玉立群背斜存在与否提出怀疑的意见,并对帕米尔前缘的的逆冲推覆构造样式进行了详细解剖,提出帕米尔山前存在3个相互叠覆推覆体的见解.  相似文献   
767.
泌阳凹陷南部陡坡带核桃园组物源区母岩性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泌阳凹陷是南襄盆地中的一个次级凹陷。在核桃园组沉积时期存在3个主要物源区。根据砂砾岩的成分、碎屑重矿物组合等资料综合分析研究表明核三下亚段沉积时期3个主要物源区的母岩性质以变质岩和花岗岩为主,其次为沉积岩。但不同物源区和同一物源区不同沉积时期的母岩类型组合有所差异。物源区母岩性质的研究对研究砂体储集性能以及沉积相类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68.
为进一步加强珠三坳陷的勘探研究,应用色质、同位素、轻烃等地球化学分析方法,重新取样分析了珠三坳陷37个原油样品和40个岩石样品,根据新分析的资料对珠三坳陷烃源岩和油源再次进行综合对比研究,取得了新的认识。研究结果表明:珠三坳陷文昌B凹陷主力烃源岩是文昌组中深湖相烃源岩,而不是文昌组滨浅湖相烃源岩,文昌A凹陷主力烃源岩则是湖沼相的恩平组烃源岩;文昌B凹陷的WC19-1和WC19-2构造原油的主要贡献者是文昌组中深湖相烃源岩;文昌A凹陷的WC9-1、WC9-2、WC9-3、WC14-3、WC11-2构造原油主要贡献者是恩平组烃源岩;琼海凸起西区(WC13-1、WC13-2、QH18-1、QH23-1构造)原油主要源自文昌B凹陷文昌组中深湖相烃源岩;琼海凸起东区(WC19-6N、WC7-2、WC7-3、WC8-3构造)原油则主要源于文昌A凹陷恩平组烃源岩;珠三坳陷主要经历了两期油气充填。  相似文献   
769.
辽西地区中生代火山—沉积盆地群特征及成因机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许敏  薛林福 《世界地质》1997,16(2):34-38
辽西地区的早侏罗世-早白垩世盆地群是一集颇具特色的断陷盆地群。盆地构造演化具多期次特点,火山作用与沉积作用频繁交替,形成了兴隆沟、蓝旗和义县三个火山沉积旋回。兴隆沟、蓝旗旋回是在挤压盆地中形成的,是古亚洲构造域向环太平洋构造域转换时期的产物;义县旋回是弧后裂谷盆地的产物。盆地特征及深部构造研究表明,辽西盆地群坳陷作用不发育的原因是岩石圈性质和强烈的火山作用。  相似文献   
770.
徐家围子断陷兴城地区营四段储层沉积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该区构造演化和沉积背景认识的基础上,经过对岩心的细致观察和描述,对岩性进行成因解释,综合利用测井、资料,对徐家围子断陷兴城开发区营城组四段地层沉积体系类型、特征及沉积体系的沉积演化规律进行分析。确定该区为扇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建立了相应的沉积模式,并对沉积相带与油气关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