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ere k (M− 2 s− 1) can be determined from the
in the pH range 2 to 5, from 5 to 40 °C and 0.01 to 1 M.The effect of pH and ionic strength on the reaction suggest that the rates are due to
where H2A = H2CrO4, HA = HCrO4, H2B = H2SO3 and HB = HSO3. The overall rate expression over the investigated pH range can be determined from
k=kH2A–H2B(αH2A)(αH2B)2+kHA–H2B(αHA)(αH2B)2+kH2A–HB(αH2A)(αHB)2
with kH2A−H2B = 5.0 × 107, kHA–H2B = 1.5 × 106 and kH2A–HB = 6.7 × 107.Fe(III) in the range 1.5 to 20 μM exerts a small catalytic effect on the reaction and significantly lowers the initial concentration of Cr(VI) compared to the nominal value. Contrary to Fe(III), formaldehyde (20 to 200 μM) reacts with S(IV) to form the hydroxymethanesulfonate adduct (CH2OHSO3), which does not react with Cr(VI). Major cations Mg2+ and some minor elements such as Ba2+ and Cu2+ did not affect the rates.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rate law to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suggest that this reaction may have a role in acidic solutions (aerosols and fog droplets). This reaction becomes more important in the presence of high Fe(III) and low HMS concentrations, contributing to affect the atmospheric transport of chromium specie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redox species of chromium, which reach surface water from atmospheric depositions.  相似文献   
922.
台湾集集大地震及其余震的长周期地震动特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春锋  张旸  赵金宝  唐晖 《地震学报》2006,28(4):417-428
用丰富的高质量数字强震记录对台湾集集大地震及余震的长周期地震动特性进行了研究. 本文主要研究了长周期地震动的强度随震级、距离及场地条件的变化情况;同时对近断层的长周期地震动特性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集集大地震及余震的长周期地震动反应谱的形状主要受场地条件和震级控制(D+E类场地的反应谱要比B+C类的宽,震级大的反应谱要比震级小的宽),而受距离影响并不显著;近断层长周期地震动明显受断层活动特性影响:上盘的长周期地震动比下盘的强,北部的比南部的强.   相似文献   
923.
基于DEM的长江上游土地利用分析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刘瑞民  杨志峰  沈珍瑶  丁晓雯  伍星  刘芳 《地理科学进展》2006,25(1):102-108
全球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是当今关切的重大问题之一,而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则是其中的热点和前沿领域。目前,严重的生态环境已成为长江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障碍,也是本区和整个长江流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主要的制约因素。本文在DEM基础上,分析了2000年长江上游高程、坡度和坡向与土地利用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高程、坡度和坡向的变化,2000年长江上游的土地利用类型也有很大差异,这些因素对长江上游的土地利用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本区和整个长江流域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进一步因地制宜,结合高程、坡度和坡向等影响因素优化土地利用类型和改善地表覆盖。  相似文献   
924.
北京耕地流失的时空动态与调控途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孙强  蔡运龙  王文博 《地理科学进展》2006,25(6):108-116
在国际学术前沿土地变化科学的概念框架下, 耕地非农化及其调控机制研究成为核心问 题之一。研究中国快速城市化地区耕地非农化的驱动力及其调控机制, 不仅是现实的迫切需求, 也可在国际相关学术领域做出独特贡献。以北京为案例进行研究发现: 1996~2004 年北京土地利 用变化中, 大多数地类转换都与耕地直接有关, 耕地流失是北京土地利用变化的核心问题; 城镇 扩展主要占用耕地, 且耕地生产力高的平原地区因建设占用而流失的耕地量大; 远郊山区耕地被 建设占用的压力相对较小, 但被生态用地占用的压力相对较大; 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政府行为与 决策是北京等经济快速发展地区耕地流失的重要驱动因素, 解决途径关键在于寻求耕地保护与 耕地非农利用之间的平衡点、积极发挥土地管理政策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925.
平缓地区地形湿度指数的计算方法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秦承志  杨琳  朱阿兴  李宝林  裴韬  周成虎 《地理科学进展》2006,25(6):87-93
地形湿度指数( topographic wetness index) 可定量模拟流域内土壤水分的干湿状况, 在流域 的土壤及分布式水文模型等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现有的地形湿度指数计算方法在应用于 地形平缓地区时会得到明显不合理的结果, 即在河谷地区内, 地形湿度指数仅在狭窄的汇水线上 数值较高, 而在汇水线以外的位置则阶跃式地变为异常低的地形湿度指数值。本文针对此问题对 地形湿度指数的计算方法提出改进: 以多流向算法MFD- fg 计算汇水面积, 相应地以最大下坡计 算地形湿度指数, 再基于一个正态分布函数对河谷平原地区内的地形湿度指数进行插值处理。应 用结果表明, 所得地形湿度指数的空间分布不但能合理地反映平缓地区坡面上的水分分布状况, 并且在河谷地区内地形湿度指数值也都比较高, 其空间分布呈平滑过渡, 因而整个研究区域的水 分分布状况得到了比较合理的反映。  相似文献   
926.
基于植被信息遥感反演的东亚飞蝗监测研究     
吴彤  倪绍祥  李云梅  蒋建军  陈健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22(2):25-29
植被是东亚飞蝗发生和成灾的重要指示因子。运用遥感技术对植被生长进行监测,对东亚飞蝗的预测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以河北省黄骅市为研究区,利用实地获取的植被冠层孔隙度数据反算的LAI数据以及Landsat-5 TM影像提取的各种VI数据,进行了LAI(LAI-2000改进型算法的反算结果)与TM影像上反演的VI之间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RDVI最适合反映研究区植被生长状况。分析RDVI与飞蝗发生面积的关系,发现两者呈负线性相关,即随着RDVI减小,飞蝗的发生面积呈线性增大。  相似文献   
927.
磁化率和密度对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100~2000 m岩石类型的判别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徐海军  金振民  欧新功 《地球科学》2006,31(4):513-519
为查明磁化率和密度对于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CCSD)主孔100~2000m岩性的响应和判别特征,利用SPSS10.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了判别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岩石的密度和体积磁化率主要受岩性的控制.采用迫入法建立全模型,对CCSD主孔100~2000m井段岩心的岩性判别率达84.8%.其中,蛇纹石化橄榄岩、正片麻岩、副片麻岩、榴辉岩、角闪岩和退变质榴辉岩的判别率分别为100%、87.1%、89.7%、89.6%、96.7%和63.7%.该研究表明,密度和磁化率可以为超高压变质岩石的岩性鉴别和区分提供定量约束,有利于地球物理探测成果和测井资料的准确解析.同时,本文也是SPSS统计分析软件在超高压变质岩石类型判别方面的一个应用实例,对于其他岩石类型的判别分析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28.
Application of a cloud-texture analysis scheme to the cloud cluster structure recognition and rainfall estimation in a mesoscale rainstorm proces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寿亦萱  励申申  寿绍文  赵忠明 《大气科学进展》2006,23(5):767-774
It is thought that satellite infrared (IR) images can aid the recognition of the structure of the cloud and aid the rainfall estimation.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s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of a classification method relevant to four texture features, viz. energy, entropy, inertial-quadrature and local calm, to the study of the structure of a cloud cluster displaying a typical meso-scale structure on infrared satellite images. The classification using the IR satellite images taken during 4–5 July 2003, a time when a meso-scale torrential rainstorm was occurring over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illustrates that the detailed structure of the cloud cluster can be obviously seen by means of the neural network classification method relevant to textural feature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extural energy and rainfall indicates that the structural variation of a cloud cluster can be viewed as an exhibition of the convection intensity evolvement. These facts suggest that the scheme of following a classification method relevant to textural features applied to cloud structure studies is helpful for weather analysis and forecasting.  相似文献   
929.
冕洞阻碍太阳高能粒子事件形成的典型事例分析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申成龙  汪毓明  叶品中  王水 《地球物理学报》2006,49(3):629-635
通过对比两次快速晕状日冕物质抛射(CME)事件,分析相应的日面和行星际的观测资料,发现源区距离冕洞较远的CME引起了极强的太阳高能粒子(Solar Energetic Particle,SEP)事件,而源区非常靠近冕洞的CME则没有引起大的SEP事件.该结果表明,冕洞可能对CME形成SEP事件有阻碍作用.继而分析1997~2003年所有爆发在冕洞边缘的快速晕状CME,发现源区离冕洞距离小于02Rs(太阳半径)的CME均没有引起大的SEP事件.从而进一步证实了冕洞可能对邻近CME形成大SEP事件有影响,它阻碍SEP事件的形成.最后讨论了冕洞阻碍CME形成大SEP事件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930.
电阻率二维神经网络反演   总被引:32,自引:4,他引:2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海浪  吴小平 《地球物理学报》2006,49(2):584-589
由于非线性特性地球物理反演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 近十年来,非线性反演方法如人工神经网络、遗传算法在地球物理数据解释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但目前基本仍限于一维反演问题. 对于二维反问题,反演参数较多,神经网络反演运用较少. 本文利用BP神经网络优化方法,实现了电阻率二维非线性反演. 与传统线性化的迭代反演比较,神经网络反演能够克服传统方法的不足、获得更好的反演结果.  相似文献   
[首页] « 上一页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下一页 » 末  页»
  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60篇
  免费   2834篇
  国内免费   5085篇
测绘学   2061篇
大气科学   3100篇
地球物理   3490篇
地质学   8080篇
海洋学   3006篇
天文学   1384篇
综合类   1474篇
自然地理   2184篇
  2024年   76篇
  2023年   198篇
  2022年   547篇
  2021年   636篇
  2020年   821篇
  2019年   960篇
  2018年   747篇
  2017年   869篇
  2016年   848篇
  2015年   1013篇
  2014年   1029篇
  2013年   1170篇
  2012年   1100篇
  2011年   1072篇
  2010年   885篇
  2009年   1021篇
  2008年   1153篇
  2007年   1300篇
  2006年   1287篇
  2005年   1152篇
  2004年   946篇
  2003年   829篇
  2002年   736篇
  2001年   564篇
  2000年   699篇
  1999年   634篇
  1998年   500篇
  1997年   360篇
  1996年   303篇
  1995年   248篇
  1994年   203篇
  1993年   195篇
  1992年   181篇
  1991年   119篇
  1990年   84篇
  1989年   94篇
  1988年   53篇
  1987年   39篇
  1986年   38篇
  1985年   19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2篇
  1954年   5篇
  18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21.
The rates of the reduction of Cr(VI) with S(IV) were measured in deaerated NaCl solution as a function of pH, temperature and ionic strength. The rates of the reaction were found to be first order with respect to Cr(VI) and second order with respect to S(IV), in agreement with previous results obtained at concentrations two order higher than the present study. The reaction also showed a first-order dependence of the rates on the concentration of the proton and a small influence of temperature with an apparent energy of activation ΔHapp of 22.8 ± 3.4 kJ/mol. The rates were independent of ionic strength from 0.01 to 1 M. The rate of Cr(VI) reduction is described by the general expression
−d[Cr(VI)]/dt=k[Cr(VI)][S(IV)]2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