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8篇
  免费   126篇
  国内免费   103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15篇
地球物理   22篇
地质学   539篇
海洋学   62篇
综合类   55篇
自然地理   50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9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81.
济阳坳陷孤东油田曲流河河道储集层构型三维建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济阳坳陷孤东油田七区西馆陶组上段为典型的曲流河沉积,其中Ng522单层发育2个大型点坝砂体,在系统的点坝砂体构型表征的基础上,探索了储集层构型界面的几何建模方法,将构型界面模型嵌入到基于三维结构化网格体的相模型中,建立了研究区26-295井区真正意义上的、更符合地下实际的三维储集层构型模型,再现了成因微相内部构型单元及界面的空间分布特征,满足了三维油藏数值模拟的需要。点坝内部的侧积层向废弃河道方向倾斜,延伸到距点坝顶三分之二的位置,点坝砂体表现为“半连通体”特征。建立了点坝内部剩余油分布模式,并指出挖潜措施。该方法在研究区应用效果较好,并可以推广到其他相似油田,这对丰富储集层地质学理论及提高油田开发效率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2.
大庆油田作为国内最大的石油生产基地,其原油总产量可占全国同期陆上的40%以上,开发形势也直接影响到全国原油产量的供给。近年来,大庆油田的产量递减以及国内能源供应短缺的原因,油气资源量的新增速度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关注。文章就是基于这样的形势,在收集了大庆油田大量原始数据的基础上,结合大庆油田的自身特点,选用储量增长预测方法对大庆油田新增可采储量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大庆油田的新增资源量总体呈下降趋势,最终可采储量发生的时间为2028年。文中还从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分析了新增油气资源量变化趋势的主控因素,认为国际原油价格的波动和国内政策导向及技术进步是影响大庆油田新增油气资源量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3.
通过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测试、含油气包裹体指数GOI统计和盆地模拟,研究了渤海湾盆地辽河西部凹陷南段的油气运移史,预测了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区.包裹体均一温度资料表明,本区有三期成藏:东二期、东一期和明化镇期;以前两期为主.盆地模拟研究表明,尽管沙河街组烃源岩在沙一期末开始生烃,但在东营期才开始大规模排烃和成藏.GOI的统计分析表明,GOI>5%的区域为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区,其中的圈闭应成为下步首选的钻探目标,已发现的欢喜岭油田和双南油田就分布在GOI>5%的区域内.  相似文献   
84.
依据尕斯库勒油田实际资料,分析了粒度中值、泥质体积分数、灰质体积分数、孔隙度与渗透率以及与测井曲线之间的关系,建立了一套直接利用测井资料进行储层流动单元划分的技术方法,实现了流动单元纵向上的连续自动划分.采用聚类分析方法,把储层划分为E、G、M和P 4类,平面上流动单元的分布主要受沉积微相控制,E、G类流动单元主要沿水下分流河道的主流线分布,G类流动单元主要分布在河口砂坝和河道侧缘,M类流动单元分布在席状砂部位,P类流动单元零星分布在砂体尖灭的边缘部位.  相似文献   
85.
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古岩溶表生作用期次划分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岩溶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是塔河油田奥陶系最重要的储层类型,深入研究古岩溶类型、发育期次和发育模式对认识储层的发育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岩溶水的特点,可分为大气水和非大气水岩溶两类,大气水岩溶主要发育在表生条件下。结合塔河油田奥陶系古岩溶发育的地质特点,可以将其表生作用过程大致分为5个阶段,分别是加里东中期Ⅰ幕、Ⅱ幕、Ⅲ幕,海西早期和海西晚期。针对各个阶段的岩溶发育特点,建立了相应的岩溶发育模式。  相似文献   
86.
在辽河三角洲湿地生物多样性调查的基础上,对辽河三角洲生物多样性进行评价,主要包括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按照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辽河三角洲湿地生物多样性处于一般水平,需要加大湿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87.
胜利油田渤19区块注交联聚合物开采多年后,因注入水的水质不达标导致聚合物过度交联形成强凝胶,造成聚合物注入区块许多油水井的堵塞。对现场聚合物垢样品所做的化学组分、表面元素能谱及红外光谱的研究表明,垢的主体结构由交联的聚丙烯酰胺组成,交联体吸收了大量水分,在交联体内小环境中因富集而形成氯化物矿物晶体无机垢结构,而在成垢的过程中又将地层内的一些粘土矿物包裹于交联体内,形成具有聚合物-矿物复合结构的强胶凝态物质,严重影响聚合物注入—调剖—驱油过程中的聚合物溶液的流动。  相似文献   
88.
辽宁省岫岩县五道沟铁矿产于古元古界辽河群里尔峪组变质岩中,层位控矿的特点明显;铁矿体的围岩为黑云斜长变粒岩,矿体与围岩界线清晰;矿体的围岩蚀变不甚强烈,晚期构造和闪长玢岩脉穿切铁矿体,但对铁矿体无明显的破坏。该矿床与区域上杨林式铁矿可以对比,矿床成因属于火山沉积-变质铁矿,成矿时代为古元古代。  相似文献   
89.
塔河油田十二区奥陶系油藏为碳酸盐岩岩溶缝洞型油藏,油气水分布规律复杂。对原油的物理性质、平面及纵向上的分布特征、油水界面等的分析表明,区内主要为高黏度、含蜡、高含硫的超重质原油。平面上密度分布呈西部和东部低、中部高的特点;纵向上原油密度与深度关系不大。高产油区多沿主断裂带分布。油水界面不统一,但从东向西随中奥陶统顶面的降低而降低。认为该区油气分布不受现今构造位置高低的控制,而是受区域构造背景、断裂带的分布、储集层的发育程度、成藏演化过程以及不整合面等因素综合控制。  相似文献   
90.
Paleoproterozoic supracrustal materials have been widely identified in North China Craton, such as the Liaohe-, Hutuo-and Lyuliang groups. The Liaohe Group in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is dominated by deformed and metamorphosed sedimentary and volcanic successions. 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 coeval volcanic rocks, geochemistry of the sedimentary rocks from the Liaohe Group has rarely been studied in detail, which can possibly provide information on the paleoclimate and provenance. The authors analyzed the whole-rock and detrital zircon geochemistry of sedimentary rocks from the Liaohe Group against a uniform process and proposed their different ways of paleoweathering of the lower and upper formations. That is to say, although the lower and upper formations within the Liaohe Group might be derived from the similar source composition in a tectonically active setting, the paleoclimate that they experienced was not exactly the same. The predominant derivations are the Paleoproterozoic granitoids and basalts within the Liaohe Group, with minor input of Archean continental crust. This study highlights the contributions of the Paleoproterozoic mafic sources, which has been generally overlooked in the previous research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