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8篇
  免费   126篇
  国内免费   103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15篇
地球物理   22篇
地质学   539篇
海洋学   62篇
综合类   55篇
自然地理   50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9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21.
2003年6-8月,对辽河三角洲营口沿海的海水、海淡水和淡化等3种对虾养殖塘湿地水化学、生物学特征及化学污染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明水期虾塘水质基本良好,属中营养前期-中营养后期水平,符合地面水环境质量二级标准和渔业水质标准。其透明度均值40~80cm,pH均值7.8~8.6,水温均值21~28℃,离子系数1~4,溶解氧丰富,属中性偏碱性水。水质阴、阳离子组成均分别以Cl-、K++Na+为主,水化学类型为Cl--Na+型,与天然海水相同。水层氮、磷含量较高,但比例不平衡。浮游植物生物量均值3.84×106~2.89×107细胞/L,浮游动物120.3-465.5个/L,其种类组成符合天然海水组成规律,细菌总数均值3.23×104-6.25×104个/L。石油类、挥发酚、铜、砷含量有一定程度超标。不同虾塘水体理化指标有所差异,但不明显。探讨了水质特征、主要理化指标、营养状况与对虾养殖业的相关性和内陆碳酸盐型盐碱水域养殖对虾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22.
雷家地区沙四段致密油的开采和研究刚刚起步,在地质认识方面尚不够深刻。本文通过对雷家地区沙四段岩芯观察、XRD衍射、铸体薄片、场发射扫描电镜、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CT扫描及氮气吸附等方法对沙四段储层地质特征展开系统分析,结果发现:该区主要发育白云岩,根据组成矿物含量的不同可分为白云岩类、方沸石岩类和泥岩类3大类15种岩;孔隙度分布范围1.68%~11.65%,渗透率介于0.01~6.35mD,属于特低孔特低渗型储层;储集空间类型多样,主要发育溶蚀孔、晶间孔、有机质孔裂缝,该区孔隙结构较复杂,存在少量大孔,但主要由纳米孔组成,孔隙分布较为分散,喉道数量少,连通性差;根据该段储层孔隙结构及储集空间分布特征,将该段储层分为孔隙型、裂缝型和裂缝-孔隙型3类,其中孔隙型储层孔隙分布较为分散、连通性较差,裂缝型储层岩性主要为泥岩类,裂缝-孔隙型储层物性相对较好且主要发育在杜家台段。  相似文献   
523.
为探究陆相扇三角洲前缘沉积生物扰动特征,以辽河拗陷大民屯凹陷沈检5井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扇三角洲前缘沉积岩芯为研究对象,对生物遗迹化石进行了鉴定,统计了垂向剖面上生物扰动层厚度和扰动指数的分布特征。依据主微量元素参数反映的沉积条件,探讨了生物扰动层厚度和扰动指数与沉积环境的响应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沈检5井S34Ⅱ和S34Ⅰ油层组发育生物扰动构造,生物遗迹化石以古藻迹(Palaeophycus)和漫游迹(Planolites)占优势为特征。生物扰动构造主要发育于水下分流间湾微相沉积物中,扰动层厚度在5~51cm,扰动指数以3~5级为主。主微量元素参数分析表明S34Ⅱ和S34Ⅰ油层组沉积期的古气候、古生产力、古盐度和古水深条件相近,即为相对温湿的古气候、低古生产力、淡水—微咸水盐度条件和浅水沉积环境。沉积环境变化幅度小是造成S34Ⅱ油层组与S34Ⅰ油层组发育的生物扰动层厚度和扰动指数差异不明显的主要原因。但当前研究还难以明确单个油层组内生物扰动层厚度和扰动指数变化的主控因素。该项研究加深了对陆相浅水扇三角洲前缘沉积环境遗迹化石组成和生物扰动指数变化特征的认识。  相似文献   
524.
杜相仪  董少群  曾联波  何娟  孙福亭 《地质论评》2021,67(4):67050007-67050007
岩石孔隙是储层储集油气的重要场所,通过铸体薄片进行岩石孔隙结构分析对储层质量评价具有重要意义。碳酸盐岩孔隙结构较为复杂,铸体薄片图像中存在大量噪声和干扰因素,致使常规方法面孔提取效果不佳,因此本文引入一种多阈值铸体薄片面孔自动提取方法(ctsPore方法)进行孔隙区域提取和面孔率估计,方法综合利用HSV色彩空间中不同参数提取孔隙区域。本文针对碳酸盐岩储层的特点确定了一套ctsPore阈值参数,以解决溶蚀孔与噪声易混淆的问题。实验以伊拉克A油田中新统 Asmari组A段碳酸盐储层为例对所使用算法进行了效果检验。算法精度和效率分析实验表明,基于ctsPore方法的碳酸盐岩铸体薄片面孔提取误差小于0.24%。全井段铸体薄片分析结果表明,A段储层面孔率范围主要分布在6%~8%,储层较为致密,从上到下A1~A3小层的储层平均面孔率分别为6. 9%、11.7%、5.4%,与储层物性、沉积微相和岩性等纵向分布规律较为吻合。  相似文献   
525.
尹艳树  刘元 《地质论评》2017,63(3):703-718
南襄盆地泌阳凹陷赵凹油田安棚主体区古近系核桃园组三段四砂组2小层(H3_IV2)为厚层近岸水下扇扇中砂体沉积,不同期次沟道砂体相互切割叠置,形成复杂的空间结构样式,极大影响了油田开发。亟需开展厚层砂体内部结构解剖,揭示不同期次沟道砂体分布,明确其结构样式对油水运动影响及剩余油分布控制。本文以储层构型要素分析法为指导,综合利用岩芯、测井、生产动态资料,对近岸水下扇扇中厚砂体构型进行了精细刻画。通过研究明确了研究层段构型界面6级级次划分方案,建立了复合辫状沟道内部单砂体边界的垂向和侧向识别标志,其中垂向边界识别标志有泥质类岩性界面和底冲刷界面2种,侧向边界的识别标志包括不同单砂体的顶面高程差异、厚度差异、测井曲线形态差异等5种;在单砂体识别的基础上开展了目的层厚砂体井间构型分布规律研究,将复合辫状沟道砂体解剖为单一期次辫状沟道砂体,明确了各单期辫状沟道砂体的展布特征,并统计分析了辫状沟道单砂体构型单元的特征参数;通过上述研究总结了研究区单砂体构型单元接触样式,主要包括孤立式、叠加式、叠切式3种垂向接触样式和分离式、对接式、侧切式3种平面接触样式;分析了单砂体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研究发现4级构型单元内部韵律性以及构型单元之间接触样式对油水运动有重要影响,是造成剩余油富集的两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26.
辽东黄花甸地区南辽河群里尔峪组成因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里尔峪组是古元古界南辽河群早期沉积地层,其成因对探讨辽-吉造山/活动带的大地构造属性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辽东黄花甸地区里尔峪组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详细的野外地质填图和室内岩相学、地球化学以及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工作。里尔峪组主体岩石类型为含不等量磁铁矿、电气石的黑云母变粒岩类夹斜长角闪岩。变粒岩中锆石阴极发光(CL)图像显示其具有震荡环带,说明其具有岩浆成因的碎屑锆石特征,LA-ICP-MS锆石U-Pb年龄数据具有1936Ma、2082Ma、2178Ma和2574Ma的年龄峰值,主峰与区内古元古代花岗质岩石的形成年龄一致,反映其物源主要来自于古元古代花岗质岩石,少量来自于太古宙克拉通结晶基底。其中1800~2000Ma的锆石年龄极可能是受变质作用改造的结果。斜长角闪岩呈夹层或透镜体状产出于里尔峪组变粒岩中,地球化学特征显示:(1)SiO_2含量为48.83%~51.50%,具有较低TiO_2含量(0.95%~1.33%)、低MgO含量(6.67%~9.49%)特征;(2)Mg#值为48~59,低于原生玄武质岩浆Mg#值,说明原岩岩浆经历了原始岩浆的结晶分异作用;(3)稀土元素总量(ΣREE)值为59.87×10~(-6)~82.83×10~(-6),LREE/HREE值介于3.58~4.88,(La/Yb)_N值为2.33~4.50,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具有岛弧火山岩的特征而不同于MORB型火山岩。微量元素Ba、U、Sm相对富集,亏损高场强元素Th、Nb、P、Ta等,Nb、Ta相对亏损,贫Cr、Ni,说明原岩为形成于岛弧环境或活动大陆边缘的高铁拉斑玄武岩。斜长角闪岩中锆石阴极发光图像具有两类特征,第一类具有核边结构,锆石核部主要呈暗色,内部结构比较复杂,部分保留岩浆环带特征;第二类锆石其内部结构比较均一,为典型的变质锆石,并且具有继承性锆石核以及变质增生边。LA-ICP-MS锆石U-Pb定年得出两件斜长角闪岩的原岩年龄分别为1995±13Ma、2150±21Ma,大致代表了里尔峪组的形成时代。综上所述,黄花甸地区里尔峪组原岩为形成于岛弧或活动大陆边缘的碎屑岩夹基性火山岩沉积建造,物源主要来自于辽-吉造山/活动带内的古元古代花岗岩和南北两侧的太古宙的变质基底,该套地层在~1.88Ga遭受了变质作用的改造。结合前人对胶-辽-吉古元古代岩石构造变形、变质作用等研究成果,本文研究认为南辽河群所在的胶-辽-吉活动带在~2.2Ga发生了从东部陆块拉张弧后裂解,2.0~2.15Ga发生有洋壳的俯冲,在~1.88Ga发生造山变质作用形成区域上的胶-辽-吉造山带。  相似文献   
527.
大石桥组是辽河群中一个重要的含矿层位,其岩性主要由白云石大理岩、方解石大理岩、云母片岩组成.在本次研究中,在辽阳南部八会镇辽河群大石桥组地层大理岩中首次发现有一层酸性火山岩夹层,岩性为流纹质角砾凝灰岩.根据野外产状判断,酸性火山岩与大理岩为同时沉积.清晰的振荡环带及比较高的Th/U比值,显示流纹质角砾凝灰岩的锆石为岩浆锆石,对其进行LA-ICP-MS U-Pb测年,结果显示其成岩年龄为2171±11 Ma,首次精确地厘定了大石桥组的形成时代.此年龄也进限定了置于大石桥组之下的浪子山组、里尔峪组、高家峪组等3个地层的沉积时限为2171 Ma之前.  相似文献   
528.
通过对太平洋和古亚洲洋演化特征的讨论,可以为辽河(岩)群演化历史研究提供许多宝贵的启示.辽河(岩)群不可能是夭亡的裂谷,至少达到了大西洋阶段和太平洋阶段的洋盆.洋盆的闭合挤压造山作用,是一个漫长的(可能需要数亿年)递进变形过程,在此期间形成的所有构造形迹可归纳为一期构造.辽河(岩)群中的面理,以构造置换面理为主,因此,该套地层不适合按照史密斯地层学原理开展地层学研究,应采用岩性填图方法恢复其本来面貌.  相似文献   
529.
为了有效地识别和评价裂缝性地层,对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地区含气孔、裂隙地层的单极子阵列声波测井数据进行了斯通利波波场分离(中值滤波)和希尔伯特黄变换(HHT)。研究表明:裂隙和油气通常会使斯通利波的能量衰减(主要发生在高频)、主频下降和到时滞后,这三者具有相关性;裂隙会使反射斯通利波能量增强,反射系数变大;高频和低频斯通利波的比值简称为能量比,能量比接近零时对应渗透性裂隙地层,能量比较小但有一定数值时可能对应渗透性孔隙地层;固有模态函数保留了原始数据固有的物理特性,HHT幅值谱从时间和频率两个方面突出了阵列声波的动力特性。实测数据的傅里叶变换和HHT均能对储层性质进行一定的评价,HHT放大了阵列声波信号对于地层性质的敏感程度,易于研究的分析对比。  相似文献   
530.
息烽磷矿是贵州地区震旦纪陡山沱期磷矿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矿层厚、品位高、断裂构造发育、叠层石丰富而独具特色。通过对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地球化学特征综合研究认为,从陡山沱组底到顶气候经历温湿—干热—湿热变化,海平面对应经历了海进—海退—海进,其内的磷块岩和磷质岩是在热水沉积作用、生物作用和正常海水沉积作用等共同作用下形成于前滨—临滨环境。综合以上,反演息烽陡山沱期成矿过程,发现矿床经历了“海进—海退—海进”三阶段成矿,在陡山沱早期海进阶段形成下矿层,随后的海退阶段和海进阶段形成上矿层。空间上,2矿层之间夹白云岩,且交于靠黔中古陆一侧,当第2次海进越过第1次海进的前滨—临滨位置后,只形成上矿层,是开阳、息烽磷矿床1层矿体形成的对应部位。瓮福磷矿床有2层矿体,对应处于经历了“三阶段成矿”的前滨—临滨部位,且瓮福磷矿成矿时的位置高程明显低于息烽磷矿、息烽磷矿略低于开阳磷矿,通过岩性特征对比,与实际基本吻合。因此,在对陡山沱期的磷矿进行成矿预测和找矿勘查中,与息烽磷矿床相似的黔中及附近区域的动态前滨—临滨环境,均为磷矿床的找矿靶区,利用“三阶段成矿”形成相交的2矿层特点,可高效对已知矿床、矿化点和前滨—临滨带周围进行成矿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