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290篇 |
免费 | 799篇 |
国内免费 | 123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50篇 |
大气科学 | 21篇 |
地球物理 | 687篇 |
地质学 | 3725篇 |
海洋学 | 95篇 |
天文学 | 7篇 |
综合类 | 338篇 |
自然地理 | 10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0篇 |
2023年 | 87篇 |
2022年 | 132篇 |
2021年 | 153篇 |
2020年 | 162篇 |
2019年 | 204篇 |
2018年 | 155篇 |
2017年 | 158篇 |
2016年 | 208篇 |
2015年 | 213篇 |
2014年 | 308篇 |
2013年 | 237篇 |
2012年 | 284篇 |
2011年 | 276篇 |
2010年 | 237篇 |
2009年 | 250篇 |
2008年 | 212篇 |
2007年 | 245篇 |
2006年 | 269篇 |
2005年 | 196篇 |
2004年 | 169篇 |
2003年 | 171篇 |
2002年 | 125篇 |
2001年 | 127篇 |
2000年 | 142篇 |
1999年 | 87篇 |
1998年 | 82篇 |
1997年 | 78篇 |
1996年 | 47篇 |
1995年 | 44篇 |
1994年 | 44篇 |
1993年 | 34篇 |
1992年 | 33篇 |
1991年 | 14篇 |
1990年 | 18篇 |
1989年 | 15篇 |
1988年 | 15篇 |
1987年 | 13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9篇 |
1983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7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3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钦州湾-杭州湾构造结合带(南段)
地质演化和找矿方向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钦州湾-杭州湾结合带是位于扬子与华夏两大古陆块中间的巨型构造结合带。根据内部结构不均一性和演化历史的差异,钦-杭结合带可划分为3段:北(东)段、中段和南(西)段,分界线大致为北纬24°和北纬27°。中段与南岭带大体一致;北段指南岭以北地区,即绍兴-江山-萍乡一带;南段位于南岭以南区域,大致与云开-十万大山带相当。钦-杭结合带南段是华南大陆壳再造和矿产资源寻找的重要研究课题。它的地质演化与钦-杭结合带具有整体一致性,特别是具有一致的开-合历史。震旦系底部的粤西云浮大降坪块状硫化物矿床是海底喷流沉积的产物,它与信宜和陆川新元古代蛇绿岩等是南段洋壳存在的重要证据。在进一步的矿床勘查中,要重视斑岩型铜(钼)矿床的寻找。中酸性斑岩体来自于元古宙岛弧底部玄武质岩石(下地壳)在中生代时期的部分熔融,本质上该类矿床带有岛弧俯冲环境的基因。 相似文献
52.
本文以阿尔泰山两河源保护区采金废弃矿区为研究区,从地形、土壤、水分和地表植被4个方面出发,结合矿区现有条件,设置11种恢复措施,选取丰富度指数、优势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生物量、植被盖度、物种数及土石比等7个评价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出不同恢复措施的主成分得分及生态效益排名。结果表明,单一恢复措施,如推平、羊群驻扎、泥浆等基本上是从某一个方面来考虑生态恢复的,存在一定的缺陷,恢复效益排名比较靠后;多种措施相结合,不仅能改善土壤环境,也会引起植物群落多样性格局的变化,生态恢复效益很好;同一种恢复措施,施行年限越长恢复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53.
从深部矿地球化学勘查实际需求出发,根据近年来20余个矿床研究结果,总结提出了热液成因有色金属矿床矿致异常规律--多维异常体系。多维异常体系是指产出在特定成矿地质时期地质体中,空间有序共存、形成机理各异、成矿指向递进的多属性地球化学异常体系,将在斑岩型、矽卡岩型、热液型以及沉积改造型等与热液作用有关的有色金属矿产深部矿预测和评价中发挥重要作用。以安徽马头斑岩型钼铜矿为例,对该矿床多维异常体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 在该矿床中,存在着以Na2O为代表的负异常体系、以S为代表的矿化剂元素异常体系、矿化剂元素S与Fe和成矿元素间协同平衡体系、成矿及其伴生元素异常体系等,这些异常体系对成矿的指示作用是递进的,从而证实了多维异常体系的存在。对应用多维异常体系思路预测和评价深部矿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54.
贺州市黄秆冲金矿位于桂东南铅-锌-银多金属成矿带北东端,产于震旦系培地组砂岩、泥岩的层间破碎带中.在分析研究矿床地质背景、构造特征、矿石矿物特征及围岩蚀变特征的基础上,指出该矿床属石英脉带型金矿,找矿标志主要是断裂构造、石英脉、地球化学异常、围岩蚀变、民采遗迹等. 相似文献
55.
Post-earthquake investigation on several geosynthetic-reinforced soil retaining walls and slopes during the Ji-Ji earthquake of Taiwa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Hoe I. Ling Dov Leshchinsky Nelson N. S. Chou 《Soil Dynamics and Earthquake Engineering》2001,21(4):3087
This paper gives an overview on the application of geosynthetic-reinforced soil structures in Taiwan. Taiwan has an unique topography and geotechnical conditions that rendered a less conservative and more challenging design compared to that of North America, Europe and Japan. The Ji-Ji (Chi-Chi) earthquake of 1999 gave an opportunity to examine the behavior of reinforced soil structures. The performance of several modular-block reinforced soil retaining walls and reinforced slopes at the vicinity of the fault was evaluated. Reinforced structures performed better than unreinforced soil retaining walls. The failure cases were highlighted and the cause of failure was identified. The lack of seismic design consideration could be a major cause of failure. The compound failure mode, the inertia force of the blocks, and the connection stiffness and strength relative to the large dynamic earth pressure, were among major items that would warrant further design consideration. 相似文献
56.
通过对河南某石膏矿立井工作面预注浆的施工,概述了注浆堵水的设计计算,施工工艺和方法的应用,以及堵水效果的检查和检验方法。 相似文献
57.
为了探测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的岩石圈结构实施了山东日照到滨洲剖面的宽频带地震探测,于2003~2005年使用REFTER130-01型和CMG-6TD型三分量地震仪(频宽50~60s).以10~25km间距布设了25个台站观测近三年时间.由远震地震层析反演结果得到了华北板块、超高压变质带、扬子板块清晰的P波速度图像.华北板块具有简单的低速体形态,越过郯庐断裂向超高压变质带扩张,并平稳地由郯庐断裂向北延伸直到黄河以北的古城镇.Moho面和岩石圈深度分别为30~35km,75~80km;扬子板块为高速体,界于两者之间的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地壳的平均速度大于两侧板块,剖面上从日照到五莲-烟台断裂范围内除地壳为高速体外,30~60km深度范围内有一个高速体和一个低速体拼会在一起,构成了超高压变质带岩石圈最突出的构造特征.此高速体应为榴辉橄榄岩等超基性岩组成,它可能属于折返回来又被移动的超高压变质岩组合体,并与华北板块基底直接接触,超高压变质带的下界面深度为60km.下界面平直,可能意味着正在消退的造山带的山根,或是造山带的下一层Moho面?郯庐断裂带地壳出露的共四条带,比较陡的产状向深部延伸,并逐步向南倾,TLF2~TLF4在岩石圈底界处合并. 相似文献
58.
59.
中国西部的青藏和新疆地区现代构造变形活动非常强烈, 业已证实该区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塔里木、 阿拉善、 天山、 柴达木和西藏5个活动地块。 利用GPS观测资料得到的中国大陆地壳水平运动的速度场, 借鉴全球板块运动模型的建模方法, 将其视为刚性的地块系统, 反演得到各地块相对欧亚板块运动的欧拉矢量, 进而求得各地块两两之间相对运动的欧拉矢量, 并计算出沿地块边界的相对运动速率。 结果显示, 与地块边界上的地震滑移矢量, 由地质学资料得到的滑移速率, 以及GPS数据本身均有较好的一致性, 从而也说明了将该地区划分为若干活动地块并视为刚性地块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