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15篇
  免费   2700篇
  国内免费   468篇
测绘学   194篇
大气科学   19篇
地球物理   11095篇
地质学   1615篇
海洋学   106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925篇
自然地理   418篇
  2024年   38篇
  2023年   134篇
  2022年   263篇
  2021年   429篇
  2020年   369篇
  2019年   401篇
  2018年   406篇
  2017年   394篇
  2016年   276篇
  2015年   457篇
  2014年   575篇
  2013年   596篇
  2012年   568篇
  2011年   620篇
  2010年   582篇
  2009年   810篇
  2008年   574篇
  2007年   649篇
  2006年   623篇
  2005年   635篇
  2004年   571篇
  2003年   560篇
  2002年   450篇
  2001年   421篇
  2000年   387篇
  1999年   330篇
  1998年   341篇
  1997年   321篇
  1996年   336篇
  1995年   285篇
  1994年   271篇
  1993年   214篇
  1992年   173篇
  1991年   97篇
  1990年   69篇
  1989年   49篇
  1988年   43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79年   15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本文对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以西发生MW9.0级地震后所做的地震趋势预测做了反思,指出:关于全球特大地震近年可能连发,特大地震对几年内世界7级以上地震年频度没有明显影响,但未来几年内7级以上强震可能集中在这次特大地震附近或相关构造上的预测意见是正确的;而有关近年中国大陆及川滇地区可能发生7级强震的预测是错误的;并认为,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释放了已积累的应变可能是这次特大地震不能触发中国大陆及川滇地区发生强震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2.
本文分析了部分地震学指标的物理意义。通过对华东地区1970年以来14个指标的全时间扫描,并使用华东地区Ms≥5.0地震进行对应,结果表明,选取Rm值、b值和AC值进行同步异常分析,能显著提高华东地区的有震报震率,但有漏报。对目前华东地区异常集中区(南黄海及其沿岸地区)进行时间扫描,结果显示该异常集中区未出现同步异常,认为该区域短期内发生中强地震的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63.
爆破、矿震与地震的波谱差异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根据辽宁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爆破、矿震与地震的数字资料,采用波谱分析的方法,选取4个台站对其所在区域182个爆破、矿震与地震事件的记录,对比研究波谱特征,发现爆破、矿震与地震的纵横波拐角频率fc(P,S)及最大谱值等存在的差异。  相似文献   
64.
利用南海周边1989-2014年的潮汐资料和GPS长期观测资料,分析了南海周边相对海平面变化特征,以及2004年苏门答腊地震对该区域相对海平面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南海周边的相对海平面变化以上升为主,平均上升速率(4.53±0.20) mm/a,高于全球平均速率,且2004年后上升趋势加剧;南海周边相对海平面呈现6类较典型的变化特征,并存在与板块构造相对应的分区聚集现象,形成了中国东南和越南沿海、马来半岛、加里曼丹岛北部、菲律宾群岛等4个变化特征区。受2004年苏门答腊大地震的影响,马来半岛、南沙和西沙海域的地壳形变由上升趋势转为下沉,加剧了相对海平面的上升;中国东南沿海和菲律宾群岛受地震影响较小;越南沿海和加里曼丹岛北部区域的地震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5.
全国地震速报信息共享与服务系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介绍了国家地震台网与各个区域台网在地震速报时所用到的信息交换与共享平台——EQIM系统,以及该系统在国家地震台网的部署,尤其是在中国地震局新的速报技术规定下EQIM系统的运行机制等。  相似文献   
66.
We began continuous monitoring of H2 concentration in soil along the San Andreas and Calaveras faults in central California in December 1980, using small H2/O2 fuel-cell sensors. Ten monitoring stations deployed to date have shown that anomalous H2 emissions take place occasionally in addition to diurnal changes. Among the ten sites, the Cienega Winery site has produced data that are characterized by very small diurnal changes, a stable baseline, and remarkably distinct spike-like H2 anomalies since its installation in July 1982. A major peak appeared on 1–10 November 1982, and another on 3 April 1983, and a medium peak on 1 November 1983. The occurrences of these peaks coincided with periods of very low seismicity within a radius of 50 km from the site. In order to methodically assess how these peaks are related to earthquakes, three H2 degassing models were examined. A plausible correlational pattern was obtained by using a model that (1) adopts a hemicircular spreading pattern of H2 along an incipient fracture plane from the hypocenter of an earthquake, (2) relies on the FeO–H2O reaction for H2 generation, and (3) relates the accumulated amount of H2 to the mass of serpentinization of underlying ophiolitic rocks; the mass was tentatively assumed to be proportional to the seismic energy of the earthquake.  相似文献   
67.
随着国内外大跨桥梁特别是跨海桥梁建设的迅速发展,沉井基础在桥梁基础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虽然沉井基础作为1种刚性基础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然而震害实践表明沉井基础在地震作用下也并非万无一失。通过分析国内外典型桥梁沉井基础的震害特征发现,沉井基础的地震破坏与桩基础有显著差异,且与埋置深度有直接关系;研究表明:地震作用下沉井基础的破坏机理及地基承载力与静力作用下明显不同,但目前在该方面的研究还较为欠缺;总结和对比了现有几种沉井基础-土相互作用研究方法,并分析了几种研究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场合;同时也归纳和对比了各国抗震规范对桥梁沉井基础的基本规定、适用范围、计算方法和构造规定等方面的内容。最后结合现有的研究现状对沉井基础抗震性能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此外,随着我国跨海、跨江及跨库区大跨桥梁建设的发展,地震力和波浪力等多灾害因素共同作用下深水沉井基础桥梁破坏机理及设计方法的研究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68.
69.
利用NOAA卫星资料反演的地震长波辐射值OLR对黑龙江及其周边2003年以来8次中强地震进行了追踪研究.结果显示,震前2个月左右OLR场值存在明显的高值异常区,未来震中距离高值区中心点250km(优势距离为160km).该方法对黑龙江及其周边4级以上地震短期判定可能具有一定的指示价值,也为利用卫星遥感技术预测未来可能发震区域并及时做出短期预测预警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70.
沈旭章 《地球物理学报》2013,56(6):1895-1903
地壳和岩石圈变形特征研究对于深入了解中强地震的深部孕震环境具有重要科学意义.本文联合P和S波远震接收函数偏移成像结果,对发生过芦山7.0地震和汶川8.0地震的龙门山断裂带及附近区域地壳和岩石圈结构进行分析.结果揭示出在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龙门山断裂带,Moho面和岩石圈底界面(LAB)呈现出强烈变形,特别是芦山地震和汶川地震震源区下方地壳出现了错断、下凹,岩石圈也呈现下凹变形特征.这种地壳及岩石圈变形所代表的高应力的积累可能是汶川和芦山地震发生的重要深部地球动力学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