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57篇
  免费   862篇
  国内免费   2266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26篇
地球物理   708篇
地质学   6272篇
海洋学   141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208篇
自然地理   214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71篇
  2022年   123篇
  2021年   153篇
  2020年   174篇
  2019年   214篇
  2018年   210篇
  2017年   229篇
  2016年   254篇
  2015年   222篇
  2014年   301篇
  2013年   303篇
  2012年   362篇
  2011年   302篇
  2010年   260篇
  2009年   295篇
  2008年   379篇
  2007年   364篇
  2006年   365篇
  2005年   312篇
  2004年   274篇
  2003年   290篇
  2002年   229篇
  2001年   221篇
  2000年   223篇
  1999年   270篇
  1998年   181篇
  1997年   168篇
  1996年   152篇
  1995年   112篇
  1994年   132篇
  1993年   89篇
  1992年   82篇
  1991年   59篇
  1990年   42篇
  1989年   31篇
  1988年   31篇
  1987年   33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7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00 毫秒
351.
Organic matter from Toarcian outcrops and boreholes in several basins around the Mediterranean Sea and Middle East has been studied. Rock-Eval pyrolysis, elemental analyses of kerogens and gas chromatography of chloroform extracts within these different basins have been used to determine the amount, petroleum potential and type of the organic matter. The results have been used to compile a mapping of the organic matter for the Toarcian stage, which shows heterogeneities in the distribution and type of organic matter:
1. (1) Marine organic matter (type II) occurs in different environments of deposition. Whereas high contents (>5% total organic carbon) correspond to thick deposits within the West European realm (Great Britain, North Sea, Paris Basin and Germany), the organic matter is less abundant in the Mediterranean area where lower concentrations (1–2% TOC), preserved in Lower Toarcian thin levels, are limited only to restricted basins (northern Italy, Greece).
2. (2) The predominance of continental organic matter (type III) along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Tethys corresponds to a deltaic environment.
3. (3) There is a predominance of altered organic matter within the carbonated platforms around the Mediterranean Tethys.
These results, supplemented with the data issuing from the literature, add a geochemical dimension to the paleogeography of the Tethys.  相似文献   
352.
新疆额尔齐斯地区裂谷火山岩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疆富蕴县西部上石炭统喀喇额尔齐斯组的变质火山岩,是一套多旋回双峰式古裂谷型火山岩.基性成员为玄武岩。酸性成员为流纹岩.基性岩套由拉斑玄武岩-碱性玄武岩组成.微量元素分配模式证明了地幔成分不均一性;玄武岩浆来自石榴二辉橄榄岩44%的分批熔融;证明古裂谷是在岛弧基础上演化形成。从而说明额尔齐斯断裂带经历了俯冲-碰撞-裂谷三个演化阶段.晚期的碱性玄武岩喷发,标志裂谷作用的消亡.  相似文献   
353.
中国东部中生代产铀火山岩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铀火山岩与非产铀火山岩存在岩石、岩石化学成分、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的特征性差异;中国东部产铀火山洼地均形成于幔隆翼部重力高梯度带基底隆起构造环境,而火山洼地中铀的晚期主成矿作用,则以白垩纪拉张环境下贯入的中基性岩脉为先导,随后与之同步进行。  相似文献   
354.
鄂北地区碱性岩的时代及成因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李石 《岩石学报》1991,7(3):27-36
产于鄂北的花山寨、观子山、杀熊洞和庙垭四个碱性岩体,其K-Ar、U-Pb和Rb-Sr同位素年龄值为215~306Ma,成岩时代属海西—印支期。根据~(87)Sr/~(86)Sr初始值,杀熊洞岩体(0.7032)和庙垭岩体(0.7029)的成岩物资来源于上地幔,观子山岩体(0.7041)的成岩物质属幔壳混源型,但仍以幔源为主,花山寨岩体(0.7092)的成岩物质则主要来源于下地壳。  相似文献   
355.
天目山火山岩的反序现象及其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浙江天目山地区的中生代火山岩由流纹岩、英安岩、安山岩组成,其喷发存在反序现象。笔者用带状岩浆房的模式解释了该区火山岩的特点,应用各种物理化学方法建立了岩浆房中存在的温度、密度和粘度梯度。主要元素及微量元素的行为及其定量模拟表明,分离结晶是导致岩浆成分变化的主要机理。然而,各种矿物在岩浆房中的沉降速度计算表明,尤其是酸性岩浆中,晶体的重力沉降是不可能的。因此,岩浆房中存在的分离结晶现象主要是通过对分离作用进行的。  相似文献   
356.
皖南蛇绿岩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叶德隆  邓晋福 《地球科学》1991,16(2):143-152,T001
  相似文献   
357.
依据新发现的生物化石和同位素数据,将分布在陕、甘边界一带的原“牛头河群”哑岩系分解为元古代陇山群、秦岭群和早古生代葫芦河群与丹凤群(西延部分)。葫芦河群为北祁连加里东褶皱带的东廷部分,除局部为晚期宝鸡花岗岩侵位间隔外,基本上可与北秦岭地区的古生代斜峪关群相连接,在研究区内与北秦岭地区的奥陶纪草滩沟群,呈以寒武系为核心、两翼为奥陶系火山岩的复式背斜构造。解体后秦岭群呈断续相连的古老岩块,向西可与祁连中间隆起相衔接,丹风群向西延展可伸入祁连造山带的陇西一带,初步认为陇山群与走廊过渡带内的古老隆起相当。据早古生代葫芦河群及其火山岩系的研究,笔者发现从秦安至宝鸡,有近100km的基性枕状熔岩带,并依其相伴产出的超镁铁质-镁铁质(似)堆晶岩、辉绿岩墙及硅质岩等岩石组合单元,认为属与北祁连和北秦岭北带相当的蛇绿岩带。西延的丹凤群亦主要为火山岩(包括枕状熔岩)与超镁铁岩等岩石单元组成的蛇绿岩带。据此提出,北秦岭与北祁连不但是相互连接的,而且具有中间为古老隆起(秦岭群)岩块、两侧为早古生代火山岩(蛇绿岩)带的相同构造格架组合型式,同为我国华北与扬子板块间的碰撞拼合带产物。早古生代火山岩岩石学研究表明,各岩群皆以拉斑质(TH)+钙碱质(CA)岩石系列组合为主,部分岩群的钙碱系列呈双峰岩套特征,显示为岛弧或岛弧初期与裂谷末期阶段活动构造背景。依区内已知超镁铁岩体多呈断裂构造及其旁支系统产生情况,提出为岛弧根部或上地幔物质,受南、北板块碰撞挤压,沿断裂上升就位机制所形成。此外,对区内已知与火山岩有关的块状硫化物型矿床的矿床类型、特征和成矿规律等进行了研讨,提出它们的岩控和时控特征和一些发现新矿床可能性的远景地段。  相似文献   
358.
灰池子花岗岩基主要由黑云斜长混合花岗岩和二长混合花岗岩组成。前者是加里东期的交代花岗岩;后者是在海西晚期钾交代作用再次改造先期岩石形成的。因此是一个由多次交代作用形成的混合花岗岩岩基。本文从构造地球化学的某些观点讨论这种岩石形成过程中钾元素迁移机制。  相似文献   
359.
岩石的热惯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热惯量的物理意义及其在地质遥感中的作用。在测得23种岩石热物理性质的有关参数──热传导率、热容量和密度的基础上,计算并列表给出了岩石的热惯量值和热扩散系数等基础数据。文中分析讨论了沉积岩、变质岩和岩浆岩岩石的热惯量变化由高到低的初步规律。取得了碳酸盐岩和砂岩类等沉积岩和沉积浅变质岩的热惯量差异的结果,指出了它们的易区分性;也指出了中-酸性、碱性岩浆岩之间的热惯量值差异较小,不易区分。  相似文献   
360.
新疆菁布拉克基性超基性岩带的Sm-Nd同位素年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Sm-Nd矿物等时线定年结果表明,菁布拉克岩带基性超基性岩形成于320Ma,其形成时代晚于早石炭世早期的火山活动,是塔里木板块与巩乃斯微板块碰撞晚期拉张构造环境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