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85篇
  免费   1208篇
  国内免费   3002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24篇
地球物理   564篇
地质学   8602篇
海洋学   238篇
天文学   26篇
综合类   266篇
自然地理   267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101篇
  2022年   196篇
  2021年   229篇
  2020年   257篇
  2019年   347篇
  2018年   315篇
  2017年   337篇
  2016年   386篇
  2015年   327篇
  2014年   430篇
  2013年   423篇
  2012年   477篇
  2011年   404篇
  2010年   376篇
  2009年   422篇
  2008年   440篇
  2007年   447篇
  2006年   458篇
  2005年   411篇
  2004年   354篇
  2003年   327篇
  2002年   282篇
  2001年   266篇
  2000年   268篇
  1999年   270篇
  1998年   232篇
  1997年   208篇
  1996年   155篇
  1995年   142篇
  1994年   167篇
  1993年   110篇
  1992年   102篇
  1991年   68篇
  1990年   63篇
  1989年   41篇
  1988年   30篇
  1987年   40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4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7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511.
宁夏卫宁盆地晚泥盆世中华豆石介族(介形类)的发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尚启  王成 《地层学杂志》1995,19(3):204-207
通过对中华巨石介族的研究,指出宁夏卫宁盆地中宁组下段为法门期滨海相沉积,泥盆纪时属华南生物地理区系。根据生物群和沉积建造的相似性,并结合古地磁资料分析、推测在晚泥盆世期间,包括卫宁盆地在内的河西走廊地体可能还未完全脱离华南地块。  相似文献   
512.
全球旋回地层学是指在对全球沉积岩进行综合系统研究之基础上,通过估算沉积盆地中源于物源区的沉积物类型和沉积环境条件变化,来预测地层学特征的一种过程一结果模型。其研究内容包括对全球地质演化时期全球海平面变化、全球气候条件、全球构造运动、全球古地理背景、全球沉积环境特征、全球古生物事件及全球矿产形成过程进行动态模拟,强调古气候在地质记录中的意义,注重沉积记录的全球同时性研究;强调各种事件在沉积作用中的意  相似文献   
513.
陈斯盾 《福建地质》1995,14(2):132-138
本文在1:5万尤溪县等四幅区域调研工作的基础上,就本区广泛分布的梨山组沉积岩的沉积环境。通过沉积地层的基本层序划分、地方性剖面模式层序的建立及采用相分析,划分出辫状河及交织河沉积。辫状河积的河道宽、深化值大、沙滩及坝形成侧向连续的带状砂体。细粒沉积薄而少,多呈不连续状,构成“砂包泥”的宏观特征,交织河流具低梯度、低弯度、快速填积的低能及广阔的洪泛盆地,河道沉积的砂体在侧向上包含于细粒沉积物中,由于  相似文献   
514.
The Mangalur greenstone belt of Dharwar Craton, South India, is an Archaean schist belt dominated by metavolcanic rocks. The gold mineralization occurs within the metavolcanics and the fabric, mineralogy and geochemistry of these host rocks indicate that they were tholeiitic basalts regionally metamorphosed under medium to low-grade greenschist facies. The basic metavolcanic rocks occur as tholeiitic metabasalts and amphibolites. The rocks have undergone some fractionation and appear to be derived from melts generated by 10 to 25% melting of the mantle at depths 30 to 35 km around temperature 1200°C and pressure 12 kb. The source of gold is mainly in the basalts and not in the surrounding granites.  相似文献   
515.
滇东-黔西地区晚二叠世煤岩及煤层气储层物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顾成亮 《贵州地质》2001,18(3):163-167,148
本文以丰富的地质资料对滇东-黔西地区晚二叠世煤岩分布的割理(裂隙),吸附、孔隙溶积、镜质组含量、含气性、灰分产率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初步建立了煤炭与煤层气储层物性的关系,提出了镜质组含量的煤炭类型有较好的煤层气储集物性条件。  相似文献   
516.
金川超镁铁质岩是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的赋存岩体.采自金川镍矿Ⅰ矿区露天矿第2期侵入岩体的样品其岩石类型主要为含二辉橄榄岩和二辉橄榄岩,见镍黄铁矿、磁黄铁矿、黄铁矿呈成条带状出现,表明其形成时低氧逸度的成岩环境。运用ICP—MS等离子质谱仪和MM5400稀有气体质谱仪分别对全岩样品的稀土元素、微量元素和包体稀有气体同位素进行测定后得到一些认识:金川超镁铁质岩的微量元素丰度与球粒陨石相比,变化曲线基本呈水平分布,但是地壳中高度亏损Cr,Ni元素含量较高,主要富集于超基性的辉石和橄榄石中,说明其成因类型具有明显的幔源特征。岩石中稀土元素总量较高,为轻稀土富集型.重稀土亏损。其中由深至浅稀土元素对La/Yb,Ce/Yb,La/Sm,(La/Sm)N的比值均基本呈现增大趋势.说明其中稀土元素分馏程度呈增大趋势,轻稀土的分馏尤为明显。超镁铁质岩的^3He/^4He值分布于0.847Ra~1.625Ra之间,虽远低于上地幔的^3He/^4He值.但仍存在地幔初始氦的踪迹。研究结果表明,该岩体在侵入过程中发生了明显的分异作用,并与地壳发生了的混染作用和热液交代作用.进一步证明了该岩体为上地幔局部熔融的超基性岩浆上侵形成的。  相似文献   
517.
青藏高原东缘晚新生代大邑砾岩的 物源分析与水系变迁*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成都盆地晚新生代碎屑沉积物的快速堆积是青藏高原东缘强烈隆升的产物,同时为青藏高原东缘晚新生代的隆升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文章以盆地底部的大邑砾岩作为研究切入点,详细研究了它的物源区,以深化对青藏高原东缘晚新生代隆升过程的理解。通过砾石成分统计、砂岩薄片鉴定、重矿物分析以及古流向恢复等方面的研究表明,成都盆地北部和南部的大邑砾岩分别受不同的物源区和河流所控制。其中北部的大邑砾岩受控于出口在都江堰南约4km处向南流的河流所控制,其物源区为玉堂镇以西、汶川-茂汶断裂以东的流域范围内。而南部的大邑砾岩则主要受向东流的古青衣江的控制,其物源区即为现代青衣江流域。大邑砾岩的物源分析表明晚新生代期间岷江和青衣江都曾发生河流改道。  相似文献   
518.
青海省同仁地区处于祁连和秦岭造山带的接合部,构造演化历史悠久。本次工作在该地区隆务河一带发现较好的二叠—三叠系剖面。将该剖面从下而上划分为上二叠统石关组、下三叠统果木沟组和江里沟组,其中江里沟组又进一步划分为下部的浊积岩段和上部的风暴岩段,初步确定了二叠—三叠纪的界线。沉积序列、沉积相和沉积物表明上二叠统石关组和下三叠统果木沟组为一套陆源碎屑浊积岩,下三叠统江里沟组下部为一套不纯的内碎屑浊积岩,而下三叠统江里沟组上部为风暴岩沉积。根据沉积相和火山岩夹层的地球化学特征认为该地区上二叠统石关组和下三叠统果木沟组处于半深海的活动大陆边缘,下三叠统江里沟组早期的浊积岩段处于较稳定的半深海大陆边缘。根据沉积相和遗迹化石,恢复了晚二叠世—早三叠世的海平面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519.
西藏羌塘盆地东部中-上侏罗统沉积特征及沉积相划分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详细野外剖面测量基础上,对羌塘盆地东部中-上侏罗统剖面主要岩类的宏观特征(颜色和构造)、物质组分、结构及磁化率等特征进行系统研究,研究区碎屑岩主要为砾岩、砂岩、粉砂岩和泥岩等岩类,磁化率值呈现低→高→低→高→低(雀莫错组→布曲组→夏里组→索瓦组→雪山组)的规律性变化。综合沉积特征显示雀莫错组和雪山组主要为河流相-河控三角洲相沉积,布曲组为碳酸盐缓坡相沉积为主,夏里组主要为潮坪-泻湖相沉积,索瓦组主要为混积陆棚-泻湖-潮坪相沉积,中-晚侏罗世羌塘盆地古水深在下降的总趋势中呈现浅→深→浅→深→浅的升降旋回,盆地沉积中心由东向西迁移,区域构造演化和全球海平面变化共同控制了盆地沉积面貌。  相似文献   
520.
Understanding the dynamics of organic matter in modern marine water columns greatly favors the geobiological evaluation of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Biolipids could make great contribution to petroleum hydrocarbons due to their comparable chemical components and the slightly refractory characteristics of biolipids during the microbial/thermal degradation. A variety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such as temperature, CO2 and salinity could affect the biochemical contents in microorganisms. As a result, microorganisms living in a changing environmental condition might have a different contribution to the petroleum formation. Organic carbon flux is shown to bear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primary productivity only within a certain range of biomass volumes in a specific biohabitat. Furthermore, organic matter is degraded much quickly in a water column with oxic conditions. Therefore, the anoxic condition, along with the enhanced biological productivity, would be one of the significant factors in the formation of high-quality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The formation of biofilms and microbial mats favors the preservation of sedimentary organic matter by decreasing the degradation rate of organic matter. Identification of biofilms and microbial mats in sedimentary rocks will thus greatly help to understand the depositional processes of organic matter finally preserved in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__________ Translated from Earth Science—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2007, 32(6): 748–754 [译自: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