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337篇 |
免费 | 603篇 |
国内免费 | 33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931篇 |
大气科学 | 321篇 |
地球物理 | 414篇 |
地质学 | 875篇 |
海洋学 | 190篇 |
天文学 | 10篇 |
综合类 | 522篇 |
自然地理 | 201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61篇 |
2023年 | 68篇 |
2022年 | 142篇 |
2021年 | 129篇 |
2020年 | 179篇 |
2019年 | 195篇 |
2018年 | 131篇 |
2017年 | 205篇 |
2016年 | 190篇 |
2015年 | 232篇 |
2014年 | 280篇 |
2013年 | 349篇 |
2012年 | 327篇 |
2011年 | 317篇 |
2010年 | 229篇 |
2009年 | 251篇 |
2008年 | 271篇 |
2007年 | 272篇 |
2006年 | 223篇 |
2005年 | 212篇 |
2004年 | 170篇 |
2003年 | 153篇 |
2002年 | 152篇 |
2001年 | 118篇 |
2000年 | 85篇 |
1999年 | 85篇 |
1998年 | 51篇 |
1997年 | 46篇 |
1996年 | 26篇 |
1995年 | 19篇 |
1994年 | 21篇 |
1993年 | 17篇 |
1992年 | 8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10篇 |
1989年 | 10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8篇 |
1985年 | 6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2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2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广州城市空间结构与交通需求关系 总被引:30,自引:10,他引:30
在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广州为案例研究城市空间结构与交通需求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城市形态与交通需求的关系方面,广州城市二维形态和三维形态与交通需求的空间分布之间具有一定的耦合性,二者存在一定互为因果的关系;交通方式的转化对城市形态的演化具有一定的驱动作用;城市形态引导着交通需求的总量和布局;同时,社会经济活动及其发展是城市形态与交通需求产生的原因和相互联系的纽带。在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与交通需求的关系方面,模型分析表明,近年来广州城市内部居住与就业的空间均衡性增强,直接影响了交通需求的产生与分布和交通方式的选择,有利于居民就近选择就业,并使通勤交通的空间分布更加均衡;此外,居住与就业人口迁移先行,引导公共设施的发展也是近年来广州城市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公共设施服务空间与交通需求之间存在需求作用型和供给作用型两种相互作用模式。 相似文献
182.
183.
Danielle J. Marceau Luc Guindon Mireille Bruel Claude Marois 《The Professional geographer》2001,53(4):546-558
This article addresses the issue of linking temporal and spatial information into a GIS database structure to investigate the land‐use changes in a rural‐urban region over a thirty‐five‐year period. More specifically, it describes the application of a programming package developed to build temporal topology in an historical land‐use GIS database to efficiently perform spatiotemporal queries. The program was created within the MapInfo environment using MapBasic language. Different types of information, such as the rate of chang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ange of land use and zoning regulations, and land‐use succession were extracted from the database. A user‐friendly interface was also developed to easily address spatiotemporal queries to the database. This approach represents a flexible and performing tool for scientists and planners who need to efficiently capture essential spatiotemporal information required for geographical inquiry and decision‐making. 相似文献
184.
185.
基于土地集约利用的长株潭城市群建设用地供需仿真模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土地集约利用反映了土地利用的综合状态,是协调土地供需平衡的重要指标。运用系统动力学(SD)构建城市建设用地供需反馈关系回路以及指标变量函数,在此基础上,建立长株潭城市群建设用地供需系统模型,仿真模拟低土地集约利用度、中等土地集约利用度、高土地集约利用度三种不同状态条件下,2016-2030年区域的建设用地、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供需变化趋势。结果表明:① 研究区用地规模仍处于扩张状态,城市建设用地数量增长速度总体较快。但三种发展状态下用地增长规模、速度存有差异;② 在低集约度模式下,建设用地规模及供地数量大,易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高集约度模式下,建设用地供给紧缩,用地规模增长缓慢,总规模偏小,不利于城镇化的良性发展;中等集约度模式则在用地规模和供给量上均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能体现现代城市发展理念;③ 工业用地占建设用地比例保持在15%~21%之间,其中低集约度模式下比例逐年上升,中等和高集约度模式下呈缓慢下降并趋于稳定之势;居住用地占建设用地的比例维持在27%~35%之间,其中低集约度和中等集约度模式用地占比呈下降趋势,高集约度模式比例总体维持在较高水平。研究通过对三种发展模式的设定,确定了不同指标在三种模式下的变化趋势,可为土地供需决策优化、城市建设规划及土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86.
187.
戴长寿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98,25(4):8-9,49
江苏沿海大陆岸线长953.9km,海岸带面积约3.5万km^3,滩涂面积5000km^2,而且每年向外海新增土地两万多亩,还拥有举世瞩目的辐射状海底沙脊群,海平面以上部分就有400km^2,是江苏省宝贵的后备国土资源。沿海地区是江苏新的经济增长点。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加之地表水体的污染逐年严重,对优质地下淡水的开采逐年增加,原有的地质环境受到破坏,出现了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淡水资源减少 相似文献
188.
随着区域间的连通性不断增强,土地资源通过商品和服务贸易的间接使用在土地资源利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有关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且研究成果十分匮乏。本文利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从区域贸易的视角核算了中国2012年30个省份和8大区域的隐含土地的使用情况,并进一步分析了隐含土地流动的空间格局特征。结果显示,中国区域间贸易所占据的隐含土地量占全国土地总量的21.39%,各省平均38.54%的土地需求是通过其他省份土地满足的,其中北京、天津和上海80%以上的土地资源消耗来自外省。黑龙江、内蒙古、新疆和河北分别是最大的耕地、林地和牧业用地、渔业用地和建设用地净流出省份(流出量占全省相应土地类型面积的42.26%、27.53%、38.66%和35.28%),而广东、山东和浙江是主要的土地净流入省份。农业土地(耕地、林地、牧业用地及渔业用地)的流动总体上呈现由西向东和由北向南的趋势,东北和西北地区的农业用地流失规模最大,其主要流入华东和华南区域;此外,中国8.43%的耕地、7.47%的林地、6.41%的牧业用地、6.88%的渔业用地和18.35%的建设用地都通过国际贸易供给国外使用。本文的分析为解决中国土地利用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及实现土地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行的思路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9.
超大城市是全球经济、文化以及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承载体和重要纽带,其形态结构特征和人口聚集效应是城市化影响的典型表现,然而当前对于全球超大城市形态特征及扩张模式的研究相对不足。基于2000—2020年全球城市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数据(GULUC-30),利用城市扩张强度差异指数分析了超大城市用地的时空变化规律;而后运用面积—半径标度分析模型研究了超大城市的分形特征及扩张模式,最后基于城市用地面积和城市人口之间的线性关系评价城市用地效率。结果发现:① 2000—2020年东南亚和东亚的中国超大城市用地扩张最剧烈,城市用地面积分别扩张了3148.32 km2和5996.26 km2,城市扩张强度差异指数平均值大于3;② 2000—2020年超大城市的形态特征和扩张模式向着更加集约和紧凑的方向发展,径向维数平均值由1.54增加至1.56,分维差呈逐年减少趋势,城市内部结构一体化特征显著;③ 北美和欧洲的超大城市用地效率低,2020年城市用地面积与城市人口比值系数范围为0.89~4.11;南亚和非洲城市用地效率高,比值范围为0.23~0.87。超大城市空间扩张格局和形态变化的认识对于城市用地的集约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严格控制超大城市扩张规模,促进城市用地的均衡发展是建设韧性城市和实现城市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90.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s have a great impact on the regional hydrological process. Based on three periods of remote sensing data from the 1960s and the long-term observed data of groundwater from the 1980s, the impacts of land use changes on the groundwater system in the middle reach of Heihe River Basin in recent three decades are analyzed by the perspective of groundwater recharge and discharge system.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with the different intensities of land use changes, the impacts on the groundwater recharge were 2.602×108 m3/a in the former 15 years (1969-1985) and 0.218×108 m3/a in the latter 15 years (1986-2000), and the impacts on the groundwater discharge were 2.035×108 m3/a and 4.91×108 m3/a respectively. When the groundwater exploitation was in a reasonable range less than 3.0×108 m3/a, the land use changes could control the changes of regional groundwater resources. Influenced by the land use changes and the large-scale exploitation in the recent decade, the groundwater resources present apparently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Zhangye region. Realizing the impact of land use changes on groundwater system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patial-temporal variations of regional groundwater resources would be very important for reasonably utilizing and managing water and soil resource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