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0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56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0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The Changning-Menglian belt,located between theBaoshan-Gengma massif and the Simao-Lincangmassif in Western Yunnan,preserves the complete recordof a suture zone and the most continuous record of deepwater sedimentation,representing the main branch of thePalaeo-Tethys polyisland ocean in the Hercynian-Indo-sinian stage.This belt could be further subdivided into threetectono-lithofacies zones.In the east zone,terrigenouselastics,argillaceous,marl-argillaceous and silicate sediments lie on the metamorphosed Early Palaeozoic basement in concealed unconformity,representing deep watersediments on a passive continental margin.The centralzone,although the basement rocks are absent fromoutcropping here,includes a contemporary complexof various sedimentary types,among them one type is ofdeep ocean sediments represented by radiolarian beddedchert,appearing from at least early Early Devonian tothe Middle Triassic.Another type includes purecarbonates of the Early Carboniferous to the LatePermian,a type of shallow wa  相似文献   
32.
昌宁-孟连缝合带是中国西南三江特提斯重要的古特提斯洋残余,但其消减过程仍然存在争议。南澜沧江构造带曼兵岛弧花岗岩体为探究古特提斯洋俯冲过程提供了新的线索。本文对曼兵花岗岩体内的片麻状黑云花岗闪长岩和斜长角闪岩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Hf同位素和全岩元素地球化学研究。二者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分别为251. 5±2. 7Ma、253. 8±1. 1Ma和241. 8±0. 8Ma、259. 5±1. 9Ma,指示其为晚二叠世-早三叠世的岩浆活动产物。曼兵花岗闪长岩属于钙碱性到高钾钙碱性系列I型花岗岩,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Ba、Sr和高场强元素,具有Eu的负异常(δEu=0. 45~0. 69)。花岗闪长岩和斜长角闪岩~(176)Hf/~(177)Hf平均值分别为0. 2829035和0. 2829762,锆石εHf(t)平均值为11. 0和12. 5;地壳模式年龄tDM C加权平均值分别为578. 4Ma和469. 3Ma,类似俯冲相关的新生下地壳演化的岛弧花岗岩。曼兵花岗岩具有低的Ce/Pb(3. 89~6. 57)、Th/La(0. 32~0. 58)和Sm/La(0. 11~0. 15)指示了新生下地壳被上部围岩的混染。综合区域古特提斯洋演化历史,认为曼兵岛弧花岗岩体形成于洋陆俯冲向地块增生转换的构造环境,提出三江地区古特提斯主洋盆的闭合延续至早三叠世才完成。  相似文献   
33.
澜沧江干流河谷盆地气候特征及变化趋势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何云玲  张一平 《山地学报》2004,22(5):539-548
关于气候变化,许多学者已在全球或全国范围内做过很多研究。但是全球气候变化是非同步的,受地形、自然条件的变更、人为活动的影响,区域气候将发生变化,特定地点的气候变化特征将具有时间和空间的特殊性。而且,区域气候变化研究对其经济等各方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为研究特殊区域-纵向岭谷区气候变化特征和趋势,把握区域气候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程度,利用贯穿于澜沧江干流河谷盆地的18个气象站1960-2000年的观测资料,通过统计分析,探讨了干流河谷盆地区域的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澜沧江干流河谷盆地气温和降水总体上有自南部向北部递减的趋势,即南部的气温比北部高,降水比北部多。澜沧江干流河谷盆地气候变化与全球和全国气候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气温变化总趋势是增温(年平均气温上升率为0.0152℃(2/a),其增温率大于全国和全球的平均增温率;降水变化趋势则较为复杂,总体趋势为减少,但其变化规律不如气温明显;气温和降水的变化趋势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季节性,流域内各分区的气候变化幅度不同,时空分布也存在显著差异。澜沧江流域森林面积的减少乃是该区域气候变化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4.
北澜沧江缝合带白济汛堆晶岩由吉岔镁铁-超镁铁岩和俄咱辉长岩组成.吉岔镁铁-超镁铁岩由蛇纹岩-辉长岩-斜长花岗岩以构造岩片的形式组合在一起,形成于澜沧江洋盆扩张期,是澜沧江洋的洋壳残片,属蛇绿岩的组成单元.俄咱辉长岩则不属于澜沧江蛇绿岩带的组成单元,岩体具就地分异现象,边缘相中见辉长岩-闪长岩-斜长花岗岩堆晶系列,是澜沧江洋盆闭合、陆-陆碰撞后(燕山晚期),在板内拉张环境下侵位的基性岩体.  相似文献   
35.
河相关系理论迄今总是应用于冲积河流的研究中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尚未应用在非冲积性山地河流的研究中。河相关系理论是否适用于非冲积性河流的研究?该研究选取滇西山地河流,以怒江道街坝、澜沧江旧州和景洪、以及金沙江石鼓4个水文站的历年实测水文资料为基础,探讨了上述4站有水文资料记载时段的历年及多年的流量~河宽、流量~水深、流量~流速关系,揭示其年际变化特征。结果显示,河相关系理论在研究非冲积性河流当中同样存在很好的效果,表明山地非冲积性河流与冲积河流在河道演变中遵循类似的规律。研究区北段从西部的怒江到中部的澜沧江,再到东部的金沙江,其河相关系的年际变化幅度逐渐减小,与它们受到构造抬升的影响减弱相适应。澜沧江河相关系的年际变化在北部相对不明显,在南部则相对显著,这与其南北两段的地貌分异有关,也与中下游的大坝建设等人类活动引起南部河床的冲淤强度的增大有关。系数积及指数和表明,山地河流由于受到基岩边界的影响,其流水断面的调整中河宽、水深和流速之间的协调能力比冲积性河流的小。另外,建立了流水断面宽深比与流量之间的河相关系式,丰富了河相关系的研究内容,并在研究区不同河流、不同河段的流量预测或断面形态预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6.
南澜沧江带北段上二叠统陆缘弧火山岩的厘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岩石组合、岩相学特征、岩石化学、稀土元素、微量元素、大地构造环境等诸多方面分析云县-临沧花岗岩东侧的小定西、崴里等地分布的上二叠统P2火山岩具有陆缘弧火山岩特征。火山岩组合以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为主,极少量的粗安岩-粗面岩;火山岩系列以钙碱性系列为主,拉斑系列及碱性系列较少;火山岩的化学成分以A l2O3低T iO2为特征,K2O含量显示极强的极性;稀土模式为轻稀土富集右倾斜型;微量元素大阳离子元素富集,亏损T i,C r和部分亏损P,N b;岩石化学投图绝大部分落在岛弧火山岩区,与南澜沧江带南段及北澜沧江带陆缘弧火岩投点相一致。厘定了南澜沧江带北段上二叠统P2陆缘弧火山岩的存在。该陆缘弧火岩带与昌宁-孟连带的洋脊/洋岛型火山岩、蛇绿岩构成了成对分布的洋脊火山岩、蛇绿岩-弧岩浆岩带,指示澜沧江洋壳向东俯冲。该成果对探讨澜沧江带古特提斯的演化具有极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7.
澜沧江中上游鱼类生物多样性现状初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澜沧江上游及支流的鱼类和环境调查显示流域片段化对鱼类生物多样性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从漾濞江和西洱河的比较可以看出,前者因为没有梯级电站,鱼类的种类和数量并无太大的变化,而西洱河由于过度的梯级开发和污染,鱼类濒于灭绝,洱海由于江湖的隔绝,外来种的引入使得土著鱼类种群数量急剧减少。干流上大坝(漫湾水电站)的修建使得流水变为静水环境而产生一系列的变化使鱼类的种类和种群数量产生变化。  相似文献   
38.
西藏东部类乌齐一带吉塘岩群中新识别出一套花岗质片麻岩。花岗质片麻岩中锆石Th/U比值较高(Th/U0.49),阴极发光图像显示锆石内部韵律环带明显,具典型岩浆锆石成因的特征。Cameca锆石U-Pb同位素加权平均年龄为282.1Ma±0.9Ma,表明花岗岩岩体形成于早二叠世,暗示澜沧江结合带在早二叠世存在岩浆增生事件。  相似文献   
39.
滇西古特提斯俯冲-碰撞过程的岩浆作用记录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三叠纪岩浆作用广泛发育于澜沧江南带,锆石U-Pb年代学结果及岩石组合特征显示:(1)该区残留有少量的早三叠世火山岩(约248Ma),主要为一套薄层的以安山岩为主的火山岩;(2)中三叠世以大规模的酸性岩浆作用为主,部分地段的中部夹有少量的玄武岩,其中晚期的流纹岩与该区出露巨大的临沧花岗岩基主体具有一致的形成时代(约230Ma);(3)晚三叠世则以基性火山岩为主,夹少量流纹岩为特征的"双峰式"火山岩组合。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早三叠世火山岩具有典型的岛弧火山岩的特征,暗示其很可能形成于俯冲的构造环境;中三叠世晚期的流纹岩与临沧花岗岩基主体具有非常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结合其流纹岩具有A型花岗岩属性,表明该区中三叠世火成岩形成于碰撞后的构造背景;而晚三叠世基性火山岩虽然在地球化学特征上显示出与岛弧火山岩相似的高铝和Nb-Ta的亏损,但其中部分火山岩具有高镁和板内玄武岩的微量元素比值特征,说明这些火山岩可能形成于碰撞后裂谷(post-collisional rifting)环境。结合区域上前人的研究资料,我们认为西南三江地区古特提斯主洋盆的俯冲闭合可能直到早三叠世晚期才完成,其后的陆-陆/弧碰撞作用可能发生在中三叠世早期,中三叠世中晚期该区进入碰撞后演化阶段,晚三叠世开始处于碰撞后的裂谷阶段,古特提斯在该区的演化最终结束于三叠纪末。  相似文献   
40.
张波  张进江  钟大赉  郭磊 《地质科学》2009,44(3):889-909
滇西澜沧江构造带自北向南沿碧螺雪山和崇山连续延伸; 按照构造几何学特点和运动学特征我们把该构造带分为3段:北段、中段和南段; 本文对各段的构造、组构、运动学及构造年代学进行了翔实研究,得到以下认识:构造带呈双变质岩带,核部为强变形高级变质岩带,两侧为强变形低级变质岩带,部分剖面几何形态似“花状”构造; 宏观和微观组构特征均指示构造带北段和中?南段存在明显的运动学差异,北段为右旋走滑剪切,中、南段为左旋走滑剪切; 同构造浅色花岗质糜棱岩中分选出白云母(北段)和黑云母(中段),进行单颗粒矿物的激光熔化40Ar?39Ar定年,结果显示,糜棱岩化造成了花岗质岩石同位素时钟的重置和部分重置; 表面年龄指示了该构造带中新世的构造变形事件; 其中,北段右旋韧性剪切作用年龄为17.8~13.4 Ma或更早,至少持续到13.4 Ma,构造带中段记录了17.9~13.1 Ma的左行韧性剪切事件; 构造变形时代表现出同时代和同期次特点。综合分析认为,位于印度与欧亚大陆斜向汇聚带东缘的澜沧江构造带,是调节印支块体陆内变形的重要变形区域,为典型的新生代剪压应变区; 与区内哀牢山-红河构造带新生代左旋走滑相对应; 剪压应变和应变分解过程中,构造带东-西向减薄作用通过韧性物质垂向挤出和沿剪切方向的挤出平衡,垂向挤出导致地壳增厚和高应变体的抬升,形成现今的地貌高位,统一的陡立面理和亚水平拉伸线理是韧性物质沿剪切方向挤出的流变学响应; 构造带南段和北段运动学差异是澜沧江构造带新生代左旋剪压应变分解的必然产物和运动学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