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0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56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0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在对澜沧江中上游干流规划电站(苗尾水电站以上)开发影响区实地调查、文献收集整理的基础上,通过确定影响区内4个县16个乡镇范围内关键人文生态对象,利用ARCGIS和Googleearth软件分析技术,并用线性加权综合法分析关键人文生态对象的重要性和地域分布特征,就其对水电开发的敏感度进行5级评估,得出主要结果:(1)关键人文生态对象包括6类:文物保护单位、传统村落、特色小镇、非物质文化遗产、风景名胜区和A级景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2)康普乡和石登乡的敏感度最高,兔峨乡和功果桥镇次之,而巴迪乡、维登乡、攀天阁乡、中路乡、营盘镇和苗尾乡的敏感度最低。  相似文献   
22.
藏东察拉地区广泛发育中生代侵入岩体,沿澜沧江结合带呈带状展布,以复式岩基、岩枝和透镜体产出,侵入于早石炭世卡贡岩卡组和吉塘群变质岩系中,主要岩性有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及少量闪长岩。目前该区研究程度较低,报道较少,构造意义不明确。本次在察拉地区获得4个岩体样品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数据,时代为中—晚三叠世,其中1件样品测试结果为219.8Ma±2.4Ma,代表澜沧江结合带闭合期的年龄,其余3件测试结果相近,分别为239.2Ma±1.7Ma、241.5Ma±2.3Ma和242.5 Ma±1.6Ma,为俯冲消减期的年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区内岩体具有从同碰撞一直到碰撞后板内花岗岩的特点,经历了从造山运动的碰撞前期至造山运动最后阶段的构造体制转变过程,总体为"后造山"构造环境,为澜沧江洋板块向东与昌都微陆块碰撞之后地壳伸展、快速隆升背景下地壳深熔的结果。  相似文献   
23.
This work deals with the preliminary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ain path and strain partitioning pattern in a sinistral transpressional zone,Lancangjiang shear zone,located to the southeast of Tibet.Various ductile rocks provide an opportunity to investigate quantitative finite strain(Rs),kinematic vorticity values(Wm),and proportions of simple and pure shear components.The mean kinematic vorticity values(Wm) were evaluated based on three methods,such as Rs-θ,prophyroclast hyperbolic distribution method(PHD),a...  相似文献   
24.
澜沧江断裂带的新生代走滑运动学特点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通过对澜沧江断裂带北、中、南段新生代构造形迹的运动学解析,结合前人工作,论证了澜沧江断裂在新生代早期(古新世-中始新世末)、中期(晚始新世-渐新世末)、晚期(中新世-第四纪)的走滑运动序列为:中、南段,右行→左行→右行;北段,左行→左行→右行。研究表明,澜沧江断裂带早期主要表现为中、南段的右行逆冲和北段的左行逆冲,与同期发生的昌都-思茅地体颈缩事件相对应,其地球动力学背景与太平洋板块向西推挤作用以及扬子-华南板块与印度板块发生的强烈东西向碰撞挤压有关;中期,整个断裂发生左行逆冲,其地球动力学背景与南海盆地的扩张作用及其扬子-华南板块相对于印度板块北移所致的左行扭动相适应:晚期,整个断裂右行走滑,与太平洋构造域的南海盆地扩张终止,昌都思茅地体整体向南东逃逸相适应。  相似文献   
25.
王舫  刘福来  冀磊  刘利双 《岩石学报》2017,33(9):2975-2985
澜沧群出露于滇西"三江"地区的南段,其主要岩石由遭受低级变质作用改造的泥质岩和基性火山岩组成。这些岩石普遍经历了古特提斯洋的闭合以及随后的洋陆俯冲过程,是研究古特提斯洋俯冲-碰撞过程的重要窗口。但是有关澜沧群的形成时代、物质来源以及形成的构造背景等一系列问题长期以来存在着多种争议。本文对澜沧群中3件石英岩和1件绢云母变质石英砂岩样品中分选出的碎屑锆石进行了阴极发光图像分析和LA-ICP-MS U-Pb年代学研究。澜沧群浅变质岩系碎屑锆石具有明显或弱的振荡环带和较高的Th/U比值,表明岩浆成因。年代学分析结果表明,4件浅变质岩石样品均得到了两组主要年龄峰值,分别为530Ma和930Ma、570Ma和915Ma、540Ma和960Ma、570Ma和910Ma。本次研究中碎屑锆石U-Pb年龄主要分布在570~530Ma和960~910Ma。其中,最年轻的碎屑锆石年龄峰值~530Ma,支持了前人认为澜沧群沉积时代为中奥陶纪(462~454Ma)的认识。本研究中澜沧群浅变质岩系碎屑锆石年龄分布特征表明源区可能主要为泛非期和罗迪尼亚超大陆聚合-裂解过程中形成的岩浆岩。碎屑锆石磨圆较好指示其经历了较长距离的搬运。澜沧群浅变质岩系碎屑锆石与羌塘、特提斯喜马拉雅和拉萨地体变沉积岩或地层中碎屑锆石具有相似的年龄分布特征,表明它们可能具有相似的源区。  相似文献   
26.
藏东类乌齐一带吉塘岩群时代讨论及初步认识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吉塘岩群沿他念他翁—类乌齐—吉塘一线展布,是由大小不等、不同时代的构造岩片组成的构造-岩石单位,原岩可能包括沉积岩、火山岩、中酸性侵入岩等。已有的年代学资料从元古宙到晚古生代均有,存在巨大的时间跨度,除了年代学方法的原因外,更重要的是对吉塘岩群的含义界定不一致。吉塘岩群可能是很多时代与性质差别很大的岩片集合体。吉塘岩群的岩性、成因、同位素年龄等差异巨大,将该岩群解体是必要的。对吉塘岩群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提高藏东地区的基础地质研究程度。  相似文献   
27.
研究断裂带控制的火山-沉积建造及古生物区系、陆缘岛弧碰撞-造山型花岗岩带、俯冲火山弧根带阿拉斯加型镁铁-超镁铁环状杂岩和造山期或造山期后山前逆冲推覆构造等特征后认为澜沧江断裂带不是冈瓦纳板块与扬子板块的结合带,而是他念他翁山山前与昌都-兰坪-思茅(弧后)前陆盆地之边界断裂。  相似文献   
28.
基于PER-Kriging插值方法的降水空间展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PRISM插值对高程因素的计算方法引入普通Kriging插值中,提出了综合考虑观测点与插值点的位置、距离和高程关系的PER-Kriging插值方法。通过引入计算参考平面并进行数学变换,使该方法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在对高程~降水量采用线性拟合的基础上,加入非线性拟合,进一步提高PER-Kriging插值的表达能力。在澜沧江流域分别采用PER-Kriging和普通Kriging方法进行降水插值对比,结果表明:前者能有效地消除观测点与周围区域地形差异太大造成的插值异常,并且能较好地消除插值运算的平滑效应,平均误差比后者减少了20 mm以上;不同曲线拟合插值的相对误差均小于12%。  相似文献   
29.
西藏东部类乌齐一带吉塘岩群中新识别出一套花岗质片麻岩,其Cameca锆石U-Pb年龄为246.3±0.8Ma,表明该变质花岗岩形成于早三叠世。该套变质侵入体具高SiO2(68.21%~74.82%)、富K2O(K2O/Na2O>1)和低P2O5(<0.26%)特征,铝饱和指数(ACNK)为1.01~1.19,属准铝质到过铝质岩石;富集Rb、Th和U,亏损Ba、Nb、Ta、Sr、P和Eu等;并具不均一的锆石εHf(t)值(-1.3~+3.7)和古老的锆石Hf同位素地壳模式年龄(1.0~1.4Ga),具有碰撞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类乌齐变质侵入体很可能形成于澜沧江结合带所代表的洋盆闭合后碰撞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可能是幔源岩浆诱发古老地壳物质重熔并与之混合形成母岩浆,再经历高程度分离结晶作用而形成,为北澜沧江结合带碰撞造山过程的产物,暗示澜沧江结合带在早三叠世存在岩浆增生事件,藏东类乌齐地区在246Ma之前己进入陆-陆碰撞时期。  相似文献   
30.
藏东地区冈瓦纳板块与扬子板块的界线是不能回避的关键问题。借助前人已有的区域地质资料和研究成果,对北澜沧江带两侧的基底岩系、古生代沉积建造、地层古生物、火山岩浆弧、变质岩、变质作用、高压变质带、吉塘岩群、酉西群、构造运动分期等进行剖析,并与邻区进行了简单对比。在此基础上初步得出北澜沧江带是藏东地区连接滇西澜沧江缝合带与龙木错-双湖缝合带的纽带,是藏东地区冈瓦纳板块与扬子板块界线的倾向性意见,还有待于深入研究的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