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747篇 |
免费 | 701篇 |
国内免费 | 77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26篇 |
大气科学 | 287篇 |
地球物理 | 611篇 |
地质学 | 2292篇 |
海洋学 | 1102篇 |
天文学 | 17篇 |
综合类 | 292篇 |
自然地理 | 149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4篇 |
2023年 | 103篇 |
2022年 | 207篇 |
2021年 | 198篇 |
2020年 | 201篇 |
2019年 | 244篇 |
2018年 | 198篇 |
2017年 | 203篇 |
2016年 | 183篇 |
2015年 | 151篇 |
2014年 | 259篇 |
2013年 | 278篇 |
2012年 | 256篇 |
2011年 | 229篇 |
2010年 | 229篇 |
2009年 | 256篇 |
2008年 | 263篇 |
2007年 | 275篇 |
2006年 | 319篇 |
2005年 | 273篇 |
2004年 | 257篇 |
2003年 | 221篇 |
2002年 | 244篇 |
2001年 | 218篇 |
2000年 | 166篇 |
1999年 | 138篇 |
1998年 | 136篇 |
1997年 | 95篇 |
1996年 | 88篇 |
1995年 | 68篇 |
1994年 | 49篇 |
1993年 | 42篇 |
1992年 | 34篇 |
1991年 | 22篇 |
1990年 | 9篇 |
1989年 | 15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11篇 |
1984年 | 11篇 |
1983年 | 6篇 |
1982年 | 5篇 |
1979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197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2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72.
DEM和RS技术是研究滑坡地质灾害的重要资料和手段。近年来,随着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卫星和高精度雷达卫星的上天,可以获取现时性高精度的DEM,使滑坡地质灾害的研究由二维向三维提升。利用IRS-P5数据生成的5m精度的DEM,借鉴GOOGLE的三维可视性原理,将其和高空间分辨率QuickBird(0.61m)数据叠置到数字地球之上,制作成三维可视性图像,进行滑坡环境指标参数提取方法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可直接读取滑坡环境指标的三维参数,具有客观、准确、快速的特点,可为滑坡灾害评估和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提供定量化资料。 相似文献
73.
基于美国西部80条基岩上的近场强震记录, 采用Nakayama方法生成记录的渐进谱, 并参照Kameda方式,用统计方法建立了根据震级、距离等地震参数预测渐进谱的统计模型. 提出一种以渐进谱为目标谱的生成幅值和频率非平稳地震加速度时程的迭代方法. 由于考虑了渐进谱幅值和相位的相互影响,所生成的时程的相位也是时频非平稳的,并在相位调整中识别了相位谱增量符号以加速迭代收敛进程. 最后根据统计回归的目标渐进谱模型和本文提出的拟合目标渐进谱的方法,可生成不同震级、距离条件下的幅值和频率均非平稳的地震加速度时程. 相似文献
74.
75.
In contrast to high-frequency sequences driven by high-magnitude relative sea-level changes, those controlled by short-term, minor relative sea-level and/or sediment supply changes may be difficult to discriminate from sedimentological cycles (i.e., bedsets) unrelated to shoreline shifts, especially in case of limited outcrop exposures. In fact, meter-scale, fully shallow-marine high-frequency sequences and typical meter-scale bedsets may share a similar, simple facies succession documenting either an upward increase or decrease of event beds. It is therefore necessary to define a set of criteria that allows to discriminate between thin high-frequency sequences and bedsets, based on sedimentological, stratigraphic, micropaleontological, mineralogical and diagenetic data. In particular, the sedimentological and stratigraphic criteria that aid discriminating between high-frequency sequences and bedsets include: 1) occurrence of environmental changes across bounding surfaces; 2) occurrence of water-depth changes across bounding surfaces; 3) physical appearance of bounding surfaces and associated substrate-controlled ichnofacies; 4) lateral extent of bounding surfaces; 5) presence of condensed deposits; 6) cycle thickness; 7) recognition of a set of clinoforms in a regressive shoreface-shelf succession. Moreover, the formation of wave-ravinement surfaces in the shoreface is usually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 in the percentage of benthic micro-foraminifera specimens documenting energetic conditions, and in the abundance of heavy minerals. Extensive cementation may also be found just below and/or above transgressive surfaces. However, the integration of more than one of the above criteria is necessary to reliably discriminate between sequence stratigraphic surfaces (and therefore high-frequency sequences) and bedset boundaries, the latter being only related to changes of energy level and/or local sediment supply without shoreline shifts. This work is essential to correctly reconstruct the sequence stratigraphic framework of a given succession and to interpret the factors that controlled the cyclicity. 相似文献
76.
海岸带是陆地与海洋相交的区域,受到多种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进行合理的海岸分类对于科学认识、合理开发、有效管理和保护海岸带资源至关重要。本文回顾海岸带分类的研究历程,探讨不同分类方案的划分依据,并强调海岸带的多维性和复杂性。从早期的地理地貌特征划分到现代的综合性海岸分类体系,海岸带分类方案不断演变,并受到各个时代的资料积累、知识体系、观测技术及制图展示效果等方面的深刻影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在分类方案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体现了各地的地理地质背景、研究重点、开发利用方式等方面的特点,也隐含着研究人员的观察视角。主要源于陆地的物质属性和主要源于海洋的能量条件,越来越成为海岸分类的重要指标。人类活动对海岸带的影响不容忽视,人工海岸的比例已经迅速上升,但在海岸带分类体系中的研究仍有所欠缺,原因包括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等多个层面。建议从海岸动力作用环境和沉积物供应条件两方面考虑人类活动如何影响海岸带系统状态,而海岸带类别体系里可以增加人工建造和人工改造两个新的大类。通过深化分类方法和细化分类层次,同时向综合与细化两个方向推动海岸分类体系研究,可以更好地实现海岸带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促进人与... 相似文献
77.
采用改良的微孔板法测定了12株弧菌的形成生物膜的效果,选择形成生物膜效果最好的副溶血弧菌ND-02,进一步研究了环境因子对其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副溶血弧菌ND-02菌株在静置培养24~36 h后形成成熟的生物膜,在起始菌浓度为107~108CFU/mL形成生物膜的量最大;在30 ℃,NaCl浓度为3%~ 5%,pH偏弱碱性时的生物膜OD590值最大;Ca2+ 促进副溶血弧菌生物膜的形成,而Mg2+ 抑制生物膜的形成;副溶血弧菌在分别经大黄鱼表皮黏液、肠黏液和肝脏提取液包被的的基质上形成生物膜的作用明显,鳃黏液和脾脏提取液中次之,肌肉提取液包被后生物膜形成量最低。以上结果表明,副溶血弧菌ND-02菌株能形成稳定而明显的生物膜,而且生物膜的形成受温度、NaCl浓度、pH值等环境因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78.
绿洲演化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关系初探——以克里雅河下游地区为例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以位于塔里木盆地的克里雅河下游地区绿洲为例 ,论述了自然环境要素演变及人类活动对绿洲发育的重要作用。克里雅河下游地区的现代绿洲包括沿河岸分布的带状绿色走廊和河流终端干三角洲上的扇形牧业绿洲。依据对河流沉积物及古河道分析得出的结论是 ,在末次冰期晚期时 ,由于来自昆仑山的大量消融水的出现 ,克里雅河的绿色走廊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类似的情况在距今约2 0 0 0年和小冰期时都出现过。这种大的变化是自然环境演变的结果。但是 ,近百年来特别是近 5 0年克里雅河下游牧业绿洲的严重退化是中游地区集中发展农业绿洲而增加引水量及下游地区过度砍伐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79.
长江中游湖泊沉积微结构特征与沉积环境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在长江中游的洪湖、东湖、网湖和大九湖等四个地点取得湖沼沉积物的钻孔样品,用偏光显微镜下和电子显微镜观察微结构特征并以此解释三种湖相粘土的成因和沉积环境的变化。在长江沿岸湖泊中,0.4~ 0.5kaBP以来形成的浅色粘土的微结构类型主要有 :显微层理构造、颗粒的定向性、较大的微孔隙和颗粒粒径,面与面或边与边接触方式。物源主要来自河流带来的泥沙.当时河湖相通,河流入湖水沙量大。 1~ 2.5kaBP期间形成的青色粘土的典型微结构是 :凝胶结构、絮凝结构、细颗粒粒径和小孔隙、低球度和淡水中心冈硅藻。主要是有机质胶体与粘土胶体相互作用形成的。此期间,河流带入湖泊的泥沙少,江汉平原拥有一个开阔、稳定、浮游生物较多的淡水湖泊环境。 0.4~ 1kaBP期间形成的黑色粘土的主要微结构类型是 :凝胶结构、大的圆孔隙和植物纤维的生物框架结构、呈双峰分布的孔隙。它主要是由于维管束植物残体大量积累形成的。当时江汉平原湖泊湖水变浅,大量挺水植物生长,有些湖泊沼已经沼泽化了。鱼骨框架结构证明,在 2.9~ 4kaBP的全新世温暖期山间盆地大九湖出现大量鱼类,但并没有导致喜温鱼类向上游明显迁徙。 相似文献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