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48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21篇
测绘学   176篇
大气科学   10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197篇
海洋学   21篇
综合类   39篇
自然地理   1745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79篇
  2021年   63篇
  2020年   81篇
  2019年   86篇
  2018年   93篇
  2017年   100篇
  2016年   88篇
  2015年   66篇
  2014年   67篇
  2013年   226篇
  2012年   185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83篇
  2006年   84篇
  2005年   71篇
  2004年   73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57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50篇
  1999年   51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街头抢劫者前犯罪经历对其后作案地选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案地选择是犯罪地理学的研究主题。已有的重复作案地选择的研究表明,犯罪者“前案件”作案地选择对他们“后案件”作案地选择具有影响,但以往研究关注的是先前的犯罪时间和地点对其后续作案地选择的影响,仍未检验犯罪者在“前案件”中犯罪经历的具体作用。因此,论文以中国东南沿海ZG市为例,利用街头抢劫者的抓捕数据和混合Logit模型,聚焦探析街头抢劫者先前的个体犯罪经历对他们随后的作案地选择的影响。研究发现:街头抢劫者在“前案件”中的犯罪间隔、犯罪出行和当场被捕等个体犯罪经历对其“后案件”作案地选择具有强烈的影响,即“前后案件”的犯罪间隔越临近、“前案件”犯罪出行距离越短,以及“前案件”未当场被捕,则大大增加了街头抢劫者返回到先前抢劫区域再次犯罪的可能性。并通过警察访谈和结合理论分析,发现“前案件”未当场被捕是由犯罪者当场被捕的恐惧感、警察特殊的干预方式,以及社会凝聚力和犯罪防控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研究结论可为警务部门的“事前防控”与“主动处置”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2.
四川省拐卖儿童犯罪的时空演变过程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拐卖儿童犯罪给受害者带来身心创伤、给家庭带来巨大悲痛和长期困扰,已成为社会和学界关注的焦点问题。该领域犯罪地理学视角的研究兴起较晚,且主要侧重宏观整体分析,当前亟需聚焦高发源地和重点人群作精细解析。为此,论文针对中国拐卖犯罪重灾源区四川省,综合运用数理统计、空间分析、文本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探究四川省拐卖儿童犯罪的时空演变过程与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 数量上,被拐男童明显多于女童,被拐儿童主要来自乡村,虽呈现1~6岁和14~17岁的“双峰”型特征,但整体趋向低龄化。② 时间上,犯罪年际分布大致呈倒“V”型波动态势,高发期为1981—2000年;犯罪年内分布集中于夏半年,周内分布周末高发,日期分布每月1日的被拐儿童数量最多。③ 空间上,存在一个被拐高发区和多个被拐次高发区;县域尺度上的犯罪格局呈现“高—高”和“低—低”聚集;随着时间的变化,拐出热点区不断向南部和东部蔓延;宏观贩运路径上,向中东部地区分散拐入,华北和华南是重点拐入的“南北两汇”。④ 对1981—2000年犯罪高发期的原因解析发现,受教育水平与城乡收入差距是影响拐卖儿童犯罪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03.
全新世以来江苏中部地区海岸的淤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凌申 《台湾海峡》2006,25(3):445-451
全新世以来,江苏中部地区经历了由海洋向陆地的演化过程,海岸线的演化以淤进为主,大致经历了三个过程:早全新世(10~7kaBP)本区为浅海环境,海岸线抵西部山地,中全新世(7~3kaBP)海岸以缓慢淤进为主,古砂堤发育.晚全新世(3kaBP以来)因黄河夺淮,海岸东迁迅速,形成广袤的滨海平原.  相似文献   
104.
文章基于我国沿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的面板数据,将海洋产业结构和海洋产业劳动力要素投入作为控制变量,构建双对数面板数据模型,就海洋环境污染对海洋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海洋环境污染与海洋经济发展存在负相关关系,海洋产业结构与海洋经济发展存在正相关关系,海洋产业劳动力要素投入与海洋经济发展存在负相关关系。基于此,为促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和治理、优化升级海洋产业结构以及培养和引进海洋专业人才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5.
王丰龙  刘云刚 《地理科学》2019,39(9):1407-1415
《盐铁论》是记录汉朝时期关于盐铁酒榷均输及对匈奴关系的辩论的一部重要著作,能够较典型地反映中国古代地缘战略制定中的“权衡”过程。构建中国古代地缘战略制定中的“权衡”理论分析框架,继而基于该分析框架对《盐铁论》中的地缘战略辩论进行详细解读。《盐铁论》中辩论双方“权衡”的要点包含匈奴对汉朝产生的威胁程度、领土扩张所带来的收益大小和相应地缘战略的合法性3个方面。从思想、方法、目的等比较中西方地缘政治研究差异,指出“权衡”思想为西方主导的地缘政治理论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106.
城市居民日常身体活动时空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姜玉培  甄峰  赵梦妮  曹晨 《地理科学》2019,39(9):1496-1506
依托南京主城区居民日常身体活动调查数据,基于身体活动时空维度,挖掘城市居民日常身体活动时空分异特征,并采用混合效应模型探究身体活动分异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居民日常身体活动时空异质特征明显。工作日/非工作日不同类型身体活动时间安排及个体间差异均显著;工作性、交通性、家务性身体活动空间制约明显,而休闲性身体活动空间分布更具弹性;与工作日相比,非工作日不同类型身体活动空间范围变化收敛与扩散特征并存。活动空间范围、个人社会经济属性、自身健康状况对居民日常身体活动分异均具有显著影响。具体而言,居民日常活动空间范围决定身体活动的空间适应与选择;社会分工差异导致不同性别、年龄人群身体活动具有指向性;身体活动时间出现与个人社会经济实力倒置现象;而良好健康状态会激励居民日常身体活动的保持。  相似文献   
107.
曹贤忠  曾刚 《热带地理》2019,39(3):472-478
创新是引领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与区域增长之间的关系成为经济地理学者关注的重点领域。文章通过梳理近年来有关创新网络测度、创新网络与区域增长关系、创新网络作用于区域增长方式等方面的文献发现:网络资本可以弥补社会资本在解释企业创新结网经济价值方面的不足,区域增长呈现出网络化特征已成为学界共识,知识流与邻近性能较好地解释创新网络与区域增长的关系机理。然而,当前研究对社会资本如何促进区域增长,网络资本与区域增长关系模型如何构建,不同类型的邻近性与知识对区域增长的影响有何差异等问题尚不明确,建议重视网络资本对区域增长的作用并实证检验二者的关联,同时还应重视创新网络中企业家精神、创新个体心理行为特征等因素对区域增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8.
傅沂  赵子奇 《热带地理》2019,39(5):711-720
在中国制度差异显著与目前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下,经济地理学与制度相结合的研究显得尤为必要。通过系统地梳理经济地理学与制度的关系发现,经济地理学与制度在历史上存在先分离后融合的情况,并且目前经济地理学与制度研究结合态势不容乐观,制度研究在本体论、方法论、时间维度、空间尺度、研究方法等方面仍然存在不足。通过文献梳理与理论分析,认为经济地理学的制度理论应基于演化经济地理学进行建构,并提出了建构的方向:1)以系统论、层级观为指导,注重构建制度的层级结构;2)以反还原论为基础,寻求方法论的突破;3)借助演化的思想与路径依赖理论,强调时间在制度系统中的作用;4)加强对各空间尺度的制度研究;5)注重工具方法的借鉴与创新。  相似文献   
109.
张铃钰  叶浩威  安宁 《热带地理》2019,39(6):880-888
通过文本分析和档案分析的方法,立足文学地理学分析框架和研究范式,分析了香港70年代、过渡时期、后殖民时期三部文学界热门且公认具代表性的作品——《我城》《烦恼娃娃的旅程》和《后殖民食物与爱情》,解构了作品中“本土”“国家”和“全球”3个空间维度下再现的地理物象、空间想象、人物活动、地方文化,窥探其内部隐含的文化认同与身份意识问题。结果发现,由于香港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不断变迁等原因,香港的文化和身份意识处于不断重塑的状态。通过文本分析,发现香港文学作品中最早萌芽的是“本土”意识。西西的《我城》被认为是本土意识的发轫之作,其在港英政府和回不去的家这一夹缝中在“城”这一空间尺度上勾勒出浓浓的地方意识。其次,在中国恢复行使香港主权这一背景下,《烦恼娃娃的旅程》这一极具回归题材代表性的作品深刻地刻画了香港人在身份认同尺度升级过程中的迷惘。最后,也斯的《后殖民食物与爱情》通过“食物”为线索讲述了回归后的香港故事,为读者认识后殖民时期多元文化混杂下的香港社会提供了细致的观察。通过对三部文学作品的分析,发现港人经历了由殖民统治时期本土身份意识的觉醒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归属,到回归过渡阶段身份意识的尺度升级及其不适,再到回归后多元文化的交织和协商,不仅在尺度上实现了由地方到国家再到全球化的身份意识塑造,而且在结构上存在中华文化、西方文化和香港本土文化不断协商与冲突的三重性。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文学地理视角的讨论,发现这样的文化和身份意识不是属于某个群体的特有特征,而是根植于香港社会的每一寸肌肤,不仅反映了小说作者对香港社会的细致观察,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社会本身所面临的文化和身份困扰。  相似文献   
110.
论述了营养地理学的概念、研究意义及目的、理论基础、研究内容及研究对象、研究的方法、成果应用效益 ,在地理学中的学科性质、地位和未来的发展。旨在倡导一门新的人文地理学科———营养地理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