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201篇 |
免费 | 531篇 |
国内免费 | 33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01篇 |
大气科学 | 125篇 |
地球物理 | 2395篇 |
地质学 | 1476篇 |
海洋学 | 402篇 |
天文学 | 20篇 |
综合类 | 161篇 |
自然地理 | 139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2篇 |
2023年 | 116篇 |
2022年 | 185篇 |
2021年 | 193篇 |
2020年 | 187篇 |
2019年 | 196篇 |
2018年 | 186篇 |
2017年 | 188篇 |
2016年 | 211篇 |
2015年 | 198篇 |
2014年 | 267篇 |
2013年 | 297篇 |
2012年 | 245篇 |
2011年 | 253篇 |
2010年 | 212篇 |
2009年 | 281篇 |
2008年 | 260篇 |
2007年 | 315篇 |
2006年 | 277篇 |
2005年 | 214篇 |
2004年 | 213篇 |
2003年 | 184篇 |
2002年 | 164篇 |
2001年 | 111篇 |
2000年 | 127篇 |
1999年 | 119篇 |
1998年 | 169篇 |
1997年 | 113篇 |
1996年 | 108篇 |
1995年 | 87篇 |
1994年 | 89篇 |
1993年 | 82篇 |
1992年 | 67篇 |
1991年 | 23篇 |
1990年 | 25篇 |
1989年 | 14篇 |
1988年 | 12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8篇 |
1985年 | 6篇 |
1984年 | 7篇 |
1983年 | 2篇 |
1979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0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941.
乌干达Albert湖凹陷是世界上最年轻的生烃凹陷,受构造和沉积控制,油气多分布于北部构造调节带。为分析Albert湖北部构造调节带内部油气成藏特征,笔者利用地震、钻井、测井和孢粉等资料,开展北部构造调节带沉积特征研究,进而分析北部构造调节带的油气成藏模式。研究表明,由于边界正断层持续活动,北部构造调节带两侧沉积特征存在差异,研究区西部发育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东部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沉积体系。由于北部构造调节带西部三角洲砂体向南推进至湖盆中心,与深湖相烃源岩直接沟通,成为Albert湖盆最有利的油气汇聚区。 相似文献
942.
江陵凹陷位于湖北省江汉盆地西南部,其赋存有高温高压深层富钾卤水,该卤水资源在开发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采卤过程中的结盐堵井。不考虑压力等其它因素,只探讨单一因素温度对氯化钠溶解度的影响,资料分析显示在50~150℃之间时,温度与溶解度线性关系较好;探索了岗钾1井井内析盐规律,发现在井深为1 600~2 400 m时析盐量最大。根据此规律,建议采用注入淡水法,使井内卤水得到稀释,以达到防止结盐的目的;建议稀释到对氯化钠溶液浓度略小于28.3%,注水井深2 400 m。 相似文献
943.
盐湖资源的开发利用 ,工程化研究是重要环节。该文从工程化研究的含义入手 ,就熟悉的工作举例总结和分析了以往工程化研究的概况 ,并再次提出了组建国家盐湖资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议。 相似文献
944.
Late Pleistocene outburst flooding from pluvial Lake Alvord into the Owyhee River, Orego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t least one large, late Pleistocene flood traveled into the Owyhee River as a result of a rise and subsequent outburst from pluvial Lake Alvord in southeastern Oregon. Lake Alvord breached Big Sand Gap in its eastern rim after reaching an elevation of 1292 m, releasing 11.3 km3 of water into the adjacent Coyote Basin as it eroded the Big Sand Gap outlet channel to an elevation of about 1280 m. The outflow filled and then spilled out of Coyote Basin through two outlets at 1278 m and into Crooked Creek drainage, ultimately flowing into the Owyhee and Snake Rivers. Along Crooked Creek, the resulting flood eroded canyons, stripped bedrock surfaces, and deposited numerous boulder bars containing imbricated clasts up to 4.1 m in diameter, some of which are located over 30 m above the present-day channel.Critical depth calculations at Big Sand Gap show that maximum outflow from a 1292- to 1280-m drop in Lake Alvord was 10,000 m3 s− 1. Flooding became confined to a single channel approximately 40 km downstream of Big Sand Gap, where step-backwater calculations show that a much larger peak discharge of 40,000 m3 s− 1 is required to match the highest geologic evidence of the flood in this channel. This inconsistency can be explained by (1) a single 10,000 m3 s− 1 flood that caused at least 13 m of vertical incision in the channel (hence enlarging the channel cross-section); (2) multiple floods of 10,000 m3 s− 1 or less, each producing some incision of the channel; or (3) an earlier flood of 40,000 m3 s− 1 creating the highest flood deposits and crossed drainage divides observed along Crooked Creek drainage, followed by a later 10,000 m3 s− 1 flood associated with the most recent shorelines in Alvord and Coyote Basins.Well-developed shorelines of Lake Alvord at 1280 m and in Coyote Basin at 1278 m suggest that after the initial flood, postflood overflow persisted for an extended period, connecting Alvord and Coyote Basins with the Owyhee River of the Columbia River drainage. Surficial weathering characteristics and planktonic freshwater diatoms in Lake Alvord sediment stratigraphically below Mt. St. Helens set Sg tephra, suggest deep open-basin conditions at 13–14 ka (14C yr) and that the flood and prominent shorelines date to about this time. But geomorphic and sedimentological evidence also show that Alvord and Coyote Basins held older, higher-elevation lakes that may have released earlier floods down Crooked Creek. 相似文献
945.
中国北方盐田和盐湖高盐水域藻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1986年3月-1990年9月,对中国北方一些盐田和盐湖的高盐水域(盐度61.0-320.0)中的藻类(主要是浮游藻)进行调查。在青岛东风盐场和天津汉沽盐场每月2次定点采集藻类标本水样72份以及随机在山西解地、青海尕海,新疆达板城盐湖和巴里坤湖采集水样5份。鉴定出蓝藻5种,绿藻8种,硅藻8种。结果表明,均是典型的耐盐或喜盐种类,但其种的多样与水体的盐度呈负相关,藻类种群生物量以春季和秋季最为丰富 相似文献
946.
1989年对白洋淀重新蓄水后的轮虫作了采样调查,共采到轮虫123种,隶属于46属12科,并对鉴定到种的轮虫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947.
为了深入分析赣江和修河对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湖池和沙湖水位的影响,通过1953~2010年期间58年修河吴城站水位实测资料及2010年大湖池和沙湖水位数据,对赣江修河水位的基本特征、演变趋势及江湖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吴城水位变化表现为年过程线呈"单峰型"特征;在58年长时间尺度上水位的年内变化规律稳定,最高水位通常出现在6、7、8和9月,最枯水位出现在12、1、2和3月;(2)修河水位与大湖池、沙湖水面最大相差水位分别为5.43m和5.30m;枯水季节修河与大湖池、沙湖没有水流联系,因闸口控制水位,大湖池、沙湖常年不干涸;修河吴城站水位高于16.11m大湖池与修河连通,修河吴城站水位高于16.45m沙湖与修河连通。 相似文献
948.
大泊口位于滇池草海南部,水域面积0.52 km2,平均水深约2 m,作为滇池草海重富营养化水域生态修复示范区,大泊口分别于2015和2019年开展了两期生态修复工程,经过近年来的系统治理,大泊口水生态治理效果初步显现。为分析探究成功修复湖区水质改善、生态系统企稳向好的原因,本研究选择2015年2月—2021年12月共7年的连续监测数据,根据工程开展情况以及水生态状况将大泊口水域划分为4个部分(A1~A4水域),首先分析4个区域内主要的水质指标(悬浮物(SS)、化学需氧量(CODCr)、总磷(TP)、总氮(TN)和叶绿素a(Chl.a))的变化趋势和相关性,其次探究不同类型生态工程的修复效果,最后与草海和外海水域进行对比,分析大泊口的治理效果。结果表明,治理后大泊口A1~A4水域的CODCr、TP和Chl.a稳定下降,CODCr分别降低18.65、27.96、25.26、40.92 mg/L,TP分别降低0.11、0.10、0.11、0.14mg/L,Chl.a分别降低0.037、0.068、0.06... 相似文献
949.
湖泊沉积物中生物硅含量的变化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评价湖泊生产力和古气候变化研究,但大型湖泊不同位置生物硅含量的时空变化及其与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仍缺乏详细的现代过程研究。通过对青海湖不同位置表层沉积样品的生物硅含量测定,建立其空间分布模式及最近数百年生物硅含量的时间序列。结果表明,青海湖表层沉积物生物硅含量变化范围是1.75 % ~2.98 % ,平均值为2.25 % 。与世界其他湖泊相比,青海湖生物硅含量处于相对较低水平,可能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有关。青海湖生物硅含量的空间分布规律与沉积物质量堆积速率以及陆源组分含量(如SiO2)相反,而与化学/生物沉积组分(如CaCO3)含量的空间分布规律大体一致,说明生物硅的空间分布受到陆源碎屑物质的稀释效应影响。时间序列上,生物硅含量与SiO2含量呈相反变化趋势,与指示降雨量变化的 C/N 比值也是反相变化,说明生物硅含量在时间序列上也受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的陆源输入的影响。青海湖湖心低沉积速率区域的生物硅指标具有指示古气候变化的潜力。 相似文献
950.
根据2005—2017年卫星遥感反演的太湖蓝藻水华信息,利用区域气象观测数据分析各类气象因子对太湖蓝藻深水华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在日平均气温为0~35℃区间内会出现蓝藻聚集现象,其中最适宜气温区间为15.1~35℃,该区间内累计出现蓝藻水华的面积占比达90%、出现大面积蓝藻水华占比达93%;②在卫星观测到蓝藻前6h,平均风速为0.2~4.8m/s区间内能观测到蓝藻水华,其中最适宜的平均风速区间为0.5~3.4m/s,该区间内蓝藻水华累计出现次数占比达94.7%,大面积蓝藻水华主要出现在平均风速2.0m/s的情况下,占比89%;③降水总体上呈负效应,但在观测到有大面积蓝藻水华的情况下,前24h有小雨(10mm)的情形与总降水次数之比达88%,说明小雨的适度扰动有利于形成大面积蓝藻水华;④日照充足有利于蓝藻生长,但并非蓝藻水华形成的必要条件。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多元回归综合气象指数模型,拟合结果较好,通过了0.001的显著性检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