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76篇
  免费   1138篇
  国内免费   2174篇
测绘学   24篇
大气科学   84篇
地球物理   903篇
地质学   5653篇
海洋学   67篇
天文学   97篇
综合类   261篇
自然地理   199篇
  2024年   35篇
  2023年   84篇
  2022年   180篇
  2021年   181篇
  2020年   186篇
  2019年   245篇
  2018年   231篇
  2017年   247篇
  2016年   267篇
  2015年   280篇
  2014年   281篇
  2013年   265篇
  2012年   339篇
  2011年   291篇
  2010年   269篇
  2009年   330篇
  2008年   220篇
  2007年   318篇
  2006年   319篇
  2005年   283篇
  2004年   293篇
  2003年   299篇
  2002年   240篇
  2001年   203篇
  2000年   218篇
  1999年   214篇
  1998年   177篇
  1997年   139篇
  1996年   113篇
  1995年   120篇
  1994年   106篇
  1993年   98篇
  1992年   67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35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6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781.
东昆仑古特提斯造山带经历了从洋壳俯冲到陆-陆碰撞及后碰撞伸展的造山过程,但对古特提斯洋闭合时间一直存在争议,争论的焦点集中在晚二叠世格曲组沉积盆地原型及中上二叠统之间不整合关系代表的构造事件。本文对东昆仑红石山地区格曲组火山岩开展了锆石U-Pb年代学与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岩石富集Rb、Th、B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而亏损Nb、Ta、Ti、P等高场强元素(HFSE),具有大陆岩浆弧的地球化学特征。火山岩具有高Ba/Th比值(53.6)、Th/Ce比值(0.23)、Nb/Ta比值(18.35)及低Dy/Yb比值(1.42),表明晚二叠世火山岩由枕状玄武岩和洋底沉积物等洋壳物质俯冲至60 km左右深度时熔融所形成。锆石U-Pb定年表明,格曲组下部碎屑岩段流纹质凝灰岩和英安质沉凝灰岩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257.5±2.5)Ma和(256.2±4.8)Ma,上部灰岩段粗安质晶屑凝灰岩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251.8±2.3) Ma。结合区域上已报道的格曲组及花岗岩研究成果,认为古特提斯洋在晚二叠世开始向北俯冲消减,沉积于弧前盆地的格曲组为古特提斯...  相似文献   
782.
黄沙河地区位于新疆东昆仑西段南缘,属于昆南增生杂岩带,研究区内出露大面积下石炭统托库孜达坂组,为了厘定区内托库孜达坂组时代并对其沉积环境进行分析,本文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通过地层层序学、岩石学及古生物学研究,将新疆东昆仑西段黄沙河地区托库孜达坂组分为下段碎屑岩段和上段碳酸盐岩段,将其时代厘定为早石炭世,结合区内碎屑岩粒度特征及放射虫化石特征,确定该套地层的沉积环境为半深海滨浅海环境。  相似文献   
783.
冈底斯带晚中生代构造演化模式一直存在争议。此次研究了中冈底斯带扎布耶茶卡北部区域则弄群火山岩的野外特 征和锆石U-Pb年龄。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扎布耶茶卡北部则弄群火山岩主要喷发于154.2~142.1 Ma。研究首次获得 晚侏罗世的则弄群火山岩年龄为154 Ma,比前人提出的则弄群火山岩浆活动起始时间(130 Ma) 提前了24 Ma,据此将则 弄群的时代定为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根据研究获得的最新年代学数据,结合冈底斯带火山岩的前人研究资料,显示冈底 斯带中生代弧火山岩具有从南向北逐渐年轻的趋势。因此,最早期南冈底斯弧中生代火山岩可能与新特提斯洋板片北向俯 冲有关,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的中冈底斯带弧火山岩受到了新特提斯洋板片北向俯冲和班公湖-怒江洋板片南向俯冲的双 重影响,早白垩世中期的北冈底斯带弧火山岩则与班公湖-怒江洋板片的南向俯冲密切相关。研究成果为冈底斯带晚中生 代构造演化模式提供了火山岩方面的新证据。  相似文献   
784.
本文根据最新的航磁资料,将东昆仑-阿尔金山地区按照不同的磁异常面貌特征进行了分区描述,其总体展布以北东和近东西向为主,磁异常具有明显的分区、分带性。同时辅以卫星重力资料,通过解析延拓、任意水平方向导数计算等处理,得到大量与断裂相关的地球物理场信息,并结合地质资料综合分析,揭示了研究区内断裂构造尤其是深大断裂在磁场上的特征。这些特征主要以不同磁场分界线、磁异常梯度带和串珠状异常等形式呈现,明显的表现为磁场分区、分带的界线。在此基础上,根据航磁资料解释和实际应用结果对深大断裂与成矿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本文实例揭示已知的中小型矿床多位于深大断裂附近。  相似文献   
785.
The Trans Indus-Salt Range, located in northern Pakistan, is one of the most tectonically active fold-and-thrust belts and comprises three main regions: the Potwar-Salt Range, the Kohat-Surghar Range and the Bannu Basin-Khisor Range. Of these, the Bannu Basin is the least studied and only a handful of publically accessible datasets and publications are available. Recently made public 2D seismic profiles and well data from the Bannu Basin indicate the presence of salt as well as evidence for a main detachment surface which is Neoproterozoic in age.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Salt Range Formation could be the main detachment for the entire basin.Interpretation also shows a Miocene-Eocene basin-wide unconformity that marks the Himalayan orogenic event which separates the pre-Himalayan from the syn-Himalayan sedimentary units. On the basis of seismic reflection data, we conclude that the basin experienced three main tectonic settings. An early stage of pre-Himalayan passive tectonic environment is followed by the compressional Himalayan tectonics which resulted in uplifted areas sourcing the fluviatile fill of the subsided basin. During this time, sedimentation from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basin may have influenced the southward flow of salt. This is followed by a more recent stage of thrusting that produced folds and thrusts deforming all of the sedimentary units.Structural geometries suggest that prospective traps are developed mainly in the anticlines outlining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boundaries of the Bannu Basin, as well as the southern zone of the basin. Furthermore, the presence of salt diapirism and transpression zones together with numerous oil seeps in and around the basin increase the probability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and indicate great potential for future exploration.  相似文献   
786.
中亚造山带东部岩浆热液矿床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构造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亚造山带东部是古亚洲洋构造域、鄂霍茨克洋构造域和古太平洋构造域复合叠加区域,矿产资源丰富。本文收集2000—2014年公开发表文献中岩浆热液矿床约1 200个同位素年龄数据,整理出201个较为可靠的年龄数据,通过数字化编图,揭示成矿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形成背景。结果显示:中亚造山带东部成矿作用始于寒武纪,出现6个重要成矿期:510~473、373~330、320~253、250~210、210~167、155~100 Ma。510~473 Ma(峰值507 Ma),矿床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和北山地区,零星发育热液脉型和斑岩型铁铜金钨矿床,与古亚洲洋开始俯冲及微陆块碰撞拼合有关。373~330 Ma(峰值372Ma),矿床主要分布在南蒙古奥尤陶勒盖地区,发育超大型斑岩型铜金矿床,形成于古亚洲洋俯冲环境。320~253 Ma,矿床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南段,发育少量斑岩型铜矿床和造山型金矿床;其中,298 Ma在大兴安岭南段首次出现以钼为主的斑岩型矿床,指示该区板块俯冲增生向拼贴转变逐渐过渡。250~210 Ma(峰值244 Ma),在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东侧额尔古纳—中蒙古地块主要形成斑岩型铜矿床,可能与蒙古—鄂霍茨克洋俯冲有关;以东地区,主要在大兴安岭南段和辽远地块形成斑岩型钼矿床,在张广才岭发育岩浆熔离型铜镍矿床,反映了古亚洲洋闭合后伸展环境。210~167 Ma(峰值170 Ma),在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西侧乌兰巴托西北部发育造山型-斑岩型金矿床,其东侧额尔古纳地区形成斑岩型铜钼矿床,可能与蒙古—鄂霍茨克洋俯冲碰撞有关;在吉黑东部—张广才岭—小兴安岭—大兴安岭,发育斑岩型钼铜矿床和矽卡岩型铅锌钨金矿床组合,可能属于古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成矿体系。155~100 Ma(峰值136 Ma),中亚造山带东部整体处于伸展环境;其中,155~120 Ma在额尔古纳地区主要发育浅成低温热液型银铅锌矿床和造山型金矿床,大兴安岭北段发育斑岩型钼矿床,可能反映了额尔古纳地区和大兴安岭北段受蒙古—鄂霍茨克洋碰撞后伸展环境控制,而在吉黑东部形成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大兴安岭南段发育热液脉型-矽卡岩型锡矿床,可能受古太平洋板块向北俯冲弧后伸展的控制;120~100 Ma沿着华北克拉通和佳蒙陆块边缘发育浅成低温热液型-斑岩型金钼矿床。本研究综合岩浆热液矿床时空分布和矿床类型,进一步揭示了古亚洲洋构造域控制中亚造山带东部古生代成矿作用持续到晚二叠世(到早三叠世),并在晚三叠世叠加古太平洋构造域成矿体系,而额尔古纳—中蒙古地块成矿作用在三叠纪开始主要受蒙古—鄂霍茨克洋构造域限定,并持续到早白垩世早期。  相似文献   
787.
杨树沟金矿位于东昆仑成矿省伯喀里克-香日德印支期金、铅、锌、铁、石墨(铜、稀有、稀土)成矿带的东段.矿体严格受近东西向、北东向断裂构造控制.成矿类型为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成矿时代为印支早期.矿区中已发现的金矿带深部及矿区东南部断裂发育地区具有较好的找矿空间,下一步工作应针对含矿构造破碎带,采用探矿工程与化探工作相结合等手段开展矿区东南部及深部找矿工作,寻找金矿体,争取该矿区找矿的更大突破.  相似文献   
788.
南美地区蕴藏了丰富的铀矿资源。通过对砂岩型、石英卵石砾岩型、钙质结砾岩型、火山岩型、花岗岩型、交代岩型6种类型11个矿区进行研究,总结了它们的地质特征,初步划分出中安第斯、阿根廷北部、丘布特和南美东部4个铀矿成矿带,优选出几处铀矿资源潜力区,希望对"走出去"铀矿地质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89.
中生代巴彦喀拉-松潘甘孜地体向东昆仑地体斜向俯冲,在东昆仑南缘形成一条巨型的韧性剪切带。剪切带中发育的旋转碎斑、书斜构造、解理阶步、云母鱼、S-C组构、不对称褶皱、雁列脉等宏微观构造,显示剪切带兼具右行和左行的特征,且右行早于左行剪切,但总体以左行剪切为主。对西大滩糜棱岩化花岗岩和小南川未变形花岗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测年,西大滩岩体侵位于199.3±2.2Ma,小南川岩体形成于196.4±1.3Ma。西大滩与小南川岩体中的锆石为典型的岩浆锆石,其年龄代表了岩体侵位的时代。鉴于2个岩体的变形程度完全不同,东昆仑南缘在199~196Ma之间发生了左行韧性剪切。  相似文献   
790.
南澜沧江火山弧带红豆山花岗斑岩属于过铝质钾玄岩性S型花岗岩,SiO_2含量为71.1%~74.4%,全碱含量高(K_2O+Na_2O=8.4%~9.4%),富钾(K_2O/Na_2O=3.9~5.0),铝饱和指数(A/CNK)为1.06~1.21;具轻稀土元素富集特征,负Eu异常(δ Eu=0.53~0.74);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如Rb、Ba、Th、U等),但亏损Sr、P、Ti等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红豆山花岗斑岩具火山弧花岗岩与同碰撞花岗岩的特征,为活动大陆边缘弧的产物。红豆山花岗斑岩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20.3±3.6Ma,形成于晚三叠世。红豆山花岗斑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和形成时代与小定西组基性火山岩非常相似,两者是同一期岩浆活动不同阶段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