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56篇 |
免费 | 113篇 |
国内免费 | 29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5篇 |
大气科学 | 6篇 |
地球物理 | 120篇 |
地质学 | 1043篇 |
海洋学 | 11篇 |
天文学 | 1篇 |
综合类 | 47篇 |
自然地理 | 11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24篇 |
2021年 | 30篇 |
2020年 | 25篇 |
2019年 | 30篇 |
2018年 | 25篇 |
2017年 | 36篇 |
2016年 | 38篇 |
2015年 | 52篇 |
2014年 | 68篇 |
2013年 | 38篇 |
2012年 | 44篇 |
2011年 | 46篇 |
2010年 | 47篇 |
2009年 | 66篇 |
2008年 | 88篇 |
2007年 | 83篇 |
2006年 | 109篇 |
2005年 | 94篇 |
2004年 | 63篇 |
2003年 | 52篇 |
2002年 | 53篇 |
2001年 | 63篇 |
2000年 | 17篇 |
1999年 | 23篇 |
1998年 | 16篇 |
1997年 | 17篇 |
1996年 | 19篇 |
1995年 | 14篇 |
1994年 | 13篇 |
1993年 | 28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2篇 |
1978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3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 毫秒
41.
高频电磁波方法在岩溶发育区土体滑坡调查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大心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0,11(2):154-156,167
覆盖在岩溶发育的灰岩上的土体 ,其滑坡形成除了受重力与土的抗剪切能力影响外 ,还往往受到基岩面起伏与岩溶所引起的土体潜蚀的影响。地质雷达和无线电波钻孔透视测量联合调查能比较好地圈定这类滑坡。 相似文献
42.
溶洞对路基稳定性影响分析——以常张高速公路K122+200路基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弹塑性理论和有限差分方法,对常张高速公路下伏溶洞处理前后对路基变形和稳定性影响进行了计算分析和评价。计算结果表明,在汽车动载作用下,常张高速公路K122+ 200路基和溶洞上部土层产生较大的塑性变形, 整个路基处于不稳定状态。进一步分析表明,溶洞的顶板厚度是影响路基稳定性的主导因素,随着顶板厚度的增加,路基地面变形迅速减小。K122+ 200路基下伏溶洞采用回注水泥粘土浆液加固处理后,路基变形和溶洞上部土体的塑性变形明显减小,可见回注水泥粘土浆液加固溶洞效果明显,能满足工程建设的要求。 相似文献
43.
根据区域岩溶发育史分析认为,湖北宣恩县落马洞暗河的形成总体上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发生在白垩纪末至晚第三纪。在该阶段中,降水主要通过发育于卧西坪岩溶坡立谷地两侧的小型洼地、落水洞汇入地下管道,往卧西坪谷地排泄,在卧西坪一带形成一小型岩溶湖泊的同时,还在谷地西侧形成了下黑槽、铜锣坪、扁洞三个近东西向地下暗河系统。第二个阶段发生在晚第三纪至今。在这一期间,随着区域构造运动的振荡性抬升,岩溶侵蚀基准面不断下降,在谷地内形成了上、下黑槽、铜锣坪落水洞与卧西坪消水洞等垂向岩溶管道,贯通早期形成的东西向管道并袭夺卧西坪和铜锣坪一带的地表岩溶湖水,使得原分散的岩溶水系统通过南北向的主管道集中排泄,形成了多进口的树枝状复杂管道暗河系统。卧西坪岩溶坡立谷内常年遭受洪涝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落马洞地下暗河形成年代较晚,管道规模较小,且洞内坍塌淤积严重,排水能力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流域水土流失管理、疏通河道和新建排水隧洞等治理措施与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44.
龙里高山草原形成机理与旅游资源初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龙里高山草原是一个待开发的风景旅游区,它由海拔1578~ 1674m的山巅坪台及深切到海拔1100m左右的岩溶峡谷组合而成,包括无边无际的平坦草原、险而奇的岩溶森林峡谷,及残丘、岩溶洼地、峰林等多种类型的地貌。草原坪台上覆盖着草甸,岩溶峡谷内长满竹林及阔叶混合林,是开展多种旅游项目不可多得的绿色旅游资源。该景区的形成与特殊的地质地貌演化历史有关,即新构造运动使得区内地壳不断抬升,分布在平缓的箱状背斜轴部的石炭系石灰岩上的石英砂岩,由于其抗风化能力强,而残留在一级剥夷面上成为山巅坪台,即方山地貌。该旅游区具有“奇、新、特”及距贵阳近的得天独厚的旅游优势。 相似文献
45.
临汾龙子祠泉岩溶水系统水文地质特征及开发利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讨论了龙子祠泉岩溶水系统岩叶下水水文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岩溶地下水对开发利用前景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6.
The resistivity method is often used in cave prospecting. In this paper the pole–dipole array ability to detect cavities at different depths and with different water contents is investigated. The research was performed using analogical and numerical modelling.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empty caves at a depth less than four times its diameter can be easily detected. The ability of the pole–dipole array to detect water-filled caves reaches a minimum at filling percentages of 30–50%. Overburden effects research shows that low resistivity overburden reduces the resolution capability of the array. This study shows that equivalent results can be obtained by modelling the empty caves as infinite resistivity bodies or, alternatively, as very high resistivity ones. The analysis of field data acquired in the Maciço Calcário Estremenho (Portugal) shows the practical importance of the pole–dipole array in cavities prospecting. 相似文献
47.
Variation in nitrate and calcium as indicators of recharge pathways in Nolte Spring, P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is study documents variations in calcium and nitrate concentrations that suggest changes in recharge pathways in a karst
spring. The nitrate concentrations increased at the end of the growing season, showing the importance of the soil zone in
the recharge pathway. The increase occurred over just a few days, which may be indicative of a change in contribution of baseflow
in different seasons from deep to shallow groundwater. The calcium concentrations decreased several days after storm events.
A change in the carbonate equilibrium is hypothesized because chloride was not diluted during these events. The decrease in
calcium could be due to outgassing and calcite precipitation in the recharge area when older, higher ionic strength matrix
water mixes with stormwater in open conduits. The use of geochemical indicators to better understand recharge pathways benefited
from long-term monitoring and periods of daily sampling. 相似文献
48.
高密度电法在湘西北岩溶石山区找水中的应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湘西北岩溶石山区地质构造复杂,岩溶发育且具分布不均匀性,找水难度大,为提高含水构造的异常分辨力,各种物探方法的优化组合中,以高密度电法在确定最佳井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它采集的数据量大,对异常特征反映灵敏度高,在湘西北不同的岩溶水文系统中找水,取得了成功的范例。 相似文献
49.
50.
河北省秦皇岛灵仙洞发现了一批最后斑鬣狗化石,标本达上千件,至少代表了30个不同个体,包括3具骨架(其中骨架Ⅰ是世界上迄今所发现最完整的1具),还发现了一些其他哺乳动物化石,共计26属27种.根据动物群组成、地质地貌以及堆积物的综合分析判断,它的时代可能属于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早期.动物群的生态组合反映当时处于一个温热偏干、半封闭或开阔的山间草原而周边山上有树林的生态环境.标本(尤其是完整骨架)的保存为典型的原地埋藏,死后未受到包括斑鬣狗自身在内的动物干扰和破坏.斑鬣狗在动物群中占绝对优势以及幼年个体和粪化石的发现,表明灵仙洞是一处斑鬣狗族群的巢穴.与其他斑鬣狗巢穴不同的是:斑鬣狗的猎物稀少,鲜见斑鬣狗的活动痕迹,尤其是幼年斑鬣狗啃咬形成的特定产物“nibbling sticks”,这说明灵仙洞既非用于猎物遗骸的储藏,也非用于幼崽的抚养,而是一处共用巢穴,同时也表明灵仙洞的骨骼聚集与埋藏有着特定的成因和机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