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648篇 |
免费 | 2737篇 |
国内免费 | 681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6篇 |
大气科学 | 3篇 |
地球物理 | 308篇 |
地质学 | 20415篇 |
海洋学 | 185篇 |
综合类 | 1080篇 |
自然地理 | 16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40篇 |
2023年 | 403篇 |
2022年 | 519篇 |
2021年 | 563篇 |
2020年 | 536篇 |
2019年 | 627篇 |
2018年 | 541篇 |
2017年 | 708篇 |
2016年 | 853篇 |
2015年 | 838篇 |
2014年 | 1142篇 |
2013年 | 934篇 |
2012年 | 1158篇 |
2011年 | 1043篇 |
2010年 | 972篇 |
2009年 | 840篇 |
2008年 | 762篇 |
2007年 | 852篇 |
2006年 | 804篇 |
2005年 | 704篇 |
2004年 | 710篇 |
2003年 | 628篇 |
2002年 | 610篇 |
2001年 | 694篇 |
2000年 | 645篇 |
1999年 | 608篇 |
1998年 | 598篇 |
1997年 | 572篇 |
1996年 | 513篇 |
1995年 | 397篇 |
1994年 | 332篇 |
1993年 | 257篇 |
1992年 | 212篇 |
1991年 | 162篇 |
1990年 | 95篇 |
1989年 | 83篇 |
1988年 | 61篇 |
1987年 | 38篇 |
1986年 | 20篇 |
1985年 | 15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3篇 |
1978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比值—特征主成分混合分析提取金矿蚀变信息:以赣南遂川地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与金矿有关的两类蚀变岩的TM波谱特征的基础上,以赣南遂川地区为实验区,利用比值-特征主成分混合分析进行了金矿蚀变岩信息提取,为找矿预测和野外工作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32.
33.
34.
文章以康滇地轴典型热液型铀矿——大田铀矿床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围岩、构造蚀变带脉岩中的锆石和矿石晶质铀矿U-Pb法定年,以及年代学特征研究,获得如下认识:1)大田地区混合岩的原岩形成于晚元古代早期之前(900Ma);2)混合岩化作用发生于840~900Ma;3)铀矿区F3碱性构造蚀变岩带形成于混合岩化晚期(820~840Ma);4)大田铀矿床的成矿年龄为777Ma左右。因此笔者认为,康滇地轴的形成与发展、包括铀在内的成矿作用,是与罗迪尼亚大陆的形成及裂解演化所导致的构造岩浆作用密切相关。大田地区的构造演化对铀成矿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5.
阿万达金矿位于西南天山造山带内。此次研究在简要总结其矿床地质特征基础上,对与阿万达金矿成矿密切相关的阿克苏群中硅质片岩围岩分别进行了岩石地球化学分析和LA-ICP-MS碎屑锆石U-Pb定年研究,以期对围岩的沉积环境、物源及形成时代进行讨论。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阿万达金矿赋矿围岩中硅质片岩的原岩可能为一套成熟度较低的泥岩或砂岩,物源主要为石英岩质沉积物,沉积环境可能处于活动大陆弧内的沉积盆地内。U-Pb定年结果显示,其碎屑锆石定年数据主要形成了加权平均年龄值为405 Ma或406 Ma的年龄峰,其谐和年龄最小峰值即405 Ma可以作为其最大沉积年龄。因此笔者认为阿克苏群中硅质片岩的沉积时代并不是前人所定的长城纪,而是不老于早泥盆世。另外,这一地层的物源组成具有多样性,~405 Ma碎屑锆石占主体,可能与哈尔克山北缘火山弧内的早泥盆世岩浆活动有关;~745Ma的碎屑锆石的出现,表明其物源有少部分来自新元古代岩石;极少数~2.50 Ga的碎屑锆石的出现,反映了华北地台对本地层有物源上的贡献。 相似文献
36.
桂西古侵蚀沉积断面型金矿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侵蚀沉积间断面型金矿是桂西的主要金矿床类型.文章着重分析该类型金矿成矿地质条件,论述矿床成因及成矿机理,认为此类型金矿易采易冶,经济效益显著,建议加大开发力度. 相似文献
37.
《China Geology》2020,3(2):230-246
The Dongyang gold deposit is a newly discovered epithermal deposit in Fujian Province, Southeast China, along the Circum-Pacific metallogenic belt. Herewith, the authors present mineralogical,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and laser ablation inductively coupled clasma mass spectrometry analysis to reveal the relations between Au and Te, As, S, Fe, etc., and discuss the gold precipitation process. The pyrites in this deposit are Fe-deficient, and are enriched in Te and As. The authors infer that As was mainly in form of As-complexes, and Te-Au-Ag inclusions/solid solution also exsits in the Py I. Along with the depletion of Te and As, they were less active chemically in the Py II, and Au may be incorporated into As-rich and Fe-deficient surface sites by chemisorption onto As-rich growth surfaces. Because of the incorporation of new fluid, Te and As became the most active chemically in the Py III, which was the main elements precipitation stage, and As dominantly substituted for S in the lattice of pyrite, due to the more reducing condition. The authors propose Au was in form of invisible gold, and the incorporation of gold can be considered as post-pyrite event, while the Au-bearing minerals were result of post incorporation of gold in arsenian pyrite. 相似文献
38.
39.
Richard J. GOLDFARB 《《地质学报》英文版》2013,87(Z1):764-766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