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4篇
  免费   393篇
  国内免费   1283篇
地球物理   118篇
地质学   3217篇
海洋学   17篇
综合类   89篇
自然地理   29篇
  2024年   36篇
  2023年   82篇
  2022年   111篇
  2021年   130篇
  2020年   122篇
  2019年   122篇
  2018年   128篇
  2017年   141篇
  2016年   148篇
  2015年   133篇
  2014年   177篇
  2013年   178篇
  2012年   206篇
  2011年   148篇
  2010年   141篇
  2009年   138篇
  2008年   115篇
  2007年   123篇
  2006年   123篇
  2005年   103篇
  2004年   110篇
  2003年   85篇
  2002年   66篇
  2001年   63篇
  2000年   66篇
  1999年   51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56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44篇
  1994年   45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28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5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昆嵛山地区位于胶东半岛东部牟平断裂和米山断裂之间,是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和华北克拉通两大不同地块的过渡地带。下卧龙金矿床位于昆嵛山地区东侧、米山断裂以西。矿体严格受细粒花岗岩脉控制,呈脉状产出,产状与其基本一致,围岩为玲珑序列郭家店单元。矿石类型为绿帘石化黄铁矿化黑云二长花岗岩,矿石矿物主要为黄铁矿,其次为磁黄铁矿、黄铜矿、辉钼矿、磁铁矿,金矿物主要为细粒自然金,赋存状态以晶隙金为主。根据矿床地质特征及矿体分布规律,认为(2)-1矿体深部及矿区周边出露细粒二长花岗岩脉区域仍有较好的资源前景。下卧龙金矿床为昆嵛山地区首次发现的赋存于细粒花岗岩脉内的新类型金矿床,其特点为受构造控制不明显、岩石蚀变普遍较弱、载金矿物多样、矿体品位相对较高。该矿床的发现对昆嵛山及周边地区地质找矿具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2.
彭澎  王冲  杨正赫  金正男 《岩石学报》2016,32(10):2993-3018
朝鲜半岛北部广泛发育~19亿年侵入岩,这些岩浆岩可以分为三个系列,分别为似斑状花岗岩系列(多为I型,以妙香山岩体为代表,年龄1900~1840Ma)、S型花岗岩系列(以嘉山岩体为代表,本文获得1862±5Ma锆石U-Pb年龄)和正长岩系列(以龙浦岩体为代表,本文获得1857±2Ma锆石U-Pb年龄)。似斑状花岗岩系列(I型花岗岩)大致对应朝鲜地质学家定义的Myohyangsan(妙香山)杂岩,以发育钾长石巨斑为特征,与麻粒岩相变质的火山岩-沉积岩系关系密切;S型花岗岩系列大致对应Ryonhwasan(莲花山)杂岩,以发育石榴石和堇青石等矿物为特征,与麻粒岩相变质的副变质岩共生:这说明前者可能与变质火山岩系相关,而后者可能和副变质岩相关。正长岩系列,朝鲜地质学家称为Sakju(朔州)杂岩,分布较为局限,仅见于朔州以及博川-定州之间,也见于邻区辽东,多为岩株。这三个系列岩浆岩稍早或者同期于角闪岩相-麻粒岩相变质(本文获得甑山"群"变质锆石U-Pb年龄1844±2Ma)。邻区辽东-吉南及胶东地区也发育这三个系列岩浆岩,但这两个地区~21亿年岩浆作用更为广泛。朝鲜半岛南部发育大量同期岩浆岩,但岩石类型以似斑状花岗岩为主,并发育紫苏花岗岩和斜长岩。我们推测,朝鲜半岛南北两侧基底属性存在差异,可能对应不同的古陆(华北与华南古陆)。综合分析表明,朝鲜~19亿年前广泛发育I型和S型花岗岩,并有幔源岩浆作用,同时发育正长岩类,并且这些岩浆活动与区域高级变质作用时代接近。考虑到本区存在太古宙基底,我们推测本区在古元古代可能处于类似现今活动大陆边缘弧背景。  相似文献   
123.
涂江汉  王桂花 《地球学报》1997,18(Z1):129-131
本文以连山关花岗岩体为例,指出该区古老花岗岩体2种锆石可以作出3组U-Pb一致线交点年龄,分析了这3组年龄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所代表的意义,并提出一种可能求出岩体上限年龄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4.
新疆萨吾尔地区两类花岗岩Nd、Sr、Pb、O同位素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新疆西准噶尔萨吾尔地区森塔斯岩体和沃肯萨拉岩体为I型花岗岩,侵入于早石炭世末,具有偏碱性特点,形成于后碰撞阶段的伸展期或挤压—伸展转变期;阔依塔斯岩体和恰其海岩体为A2型花岗岩,侵入于早二叠世初,形成于后碰撞阶段伸展期张性构造环境中。I型花岗岩和A型花岗岩的Nd、Sr、Pb同位素特征相似,显示出幔源特征,它们是同源岩浆不同演化阶段的产物。两类花岗岩在O同位素以及稀土元素特征上存在明显差异。西准噶尔萨吾尔地区I型花岗岩(森塔斯岩体和沃肯萨拉岩体)以及A型花岗岩(阔依塔斯岩体和恰其海岩体)的发育,进一步证实了晚古生代区内地壳的垂向增生作用。对比研究表明,可以将西准噶尔萨吾尔地区的A型花岗岩归入东准噶尔乌伦古富碱火成岩带。  相似文献   
125.
从哥伦比亚超大陆裂解事件论古/中元古代的界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国际前寒武纪地层表中始终把古/中元古代的界线置于1. 6Ga,我国则一直将这一界线置于1. 8Ga。存在认识分歧的根本原因是对1. 8Ga前后时期地质事件及其性质的理解与认识的差异或偏颇。本文通过阐述1. 8~1. 6Ga期间地质事件及其性质,重点分析和讨论古/中元古代(界)界限的划分及相关地质事件的标志与意义。大量的地质资料显示,超大陆从1. 8~1. 75Ga开始裂解,形成一系列的陆内盆地,如北美(劳伦古陆)的Thelon盆地、澳大利亚北部的Leichhardt超级盆地、南美巴西圣弗兰西斯科盆地、华北南缘的熊耳裂谷盆地以及扬子地块西南缘的东川盆地等。在这些盆地形成的早期沉积了冲积扇相、河流相的碎屑岩,之后伴有较广泛的火山岩喷发,中晚期从河流相、湖相碎屑岩沉积过渡到浅海碳酸盐台地沉积,反映一个拉伸裂解的过程。在复原的哥伦比亚超大陆内,广泛分布有1. 78~1. 72Ga的非造山花岗岩,包括AMCG组合(斜长岩、纹长二长岩、紫苏花岗岩和花岗岩)、环斑花岗岩、A型花岗岩等,以及广泛分布的基性岩墙群。这些岩浆岩都反映了拉伸裂解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在1. 8~1. 6Ga,不论是沉积事件还是岩浆事件,绝大部分与超大陆的拉伸裂解有关,并未显示造山作用、大陆固结和克拉通化的特点,用固结纪来概括这一阶段地质事件的性质并不合适。哥伦比亚超大陆上的许多盆地在1. 6Ga左右经历了一次广泛的抬升,使沉积作用短时间间断,之后原有盆地继续发展,接受了更广泛的沉积,这种沉积作用可以一直延续到1. 4~1. 3Ga左右。与裂解有关的岩浆事件也以幕式方式从1. 78Ga一直断续持续到1. 4~1. 32Ga左右。从1. 8Ga(或1. 78Ga)到1. 4~1. 3Ga,不论是盆地的沉积事件还是与裂解有关的岩浆事件,基本是连续的。以1. 6Ga作为年代界线划分古/中元古代,人为地隔断了连续的沉积事件和岩浆事件,显然与"尽可能少地截断沉积作用、火成侵位或造山运动的主要序列"的前寒武纪地层划分原则相悖。连续的裂谷盆地沉积事件和非造山岩浆事件可以追溯到1. 8Ga(或1. 78Ga)。因此,我们建议将古/中元古代的界线置于1. 8Ga或1. 78Ga。考虑到裂谷作用的本质是在已有超大陆或克拉通的基础上盖层的发育过程,因此我们建议将~1. 8Ga或1. 78~1. 4Ga都归入盖层系。  相似文献   
126.
句高  梁一鸿  孙晓  周静 《世界地质》2018,37(2):374-384
通过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岩石化学分析,研究了张广才岭南段上营北岩体和帽儿山岩体的形成年代,地球化学特征和形成环境。上营北岩体为中粗粒钾长花岗岩,帽儿山岩体为中细粒黑云母钾长花岗岩。上营北岩体的加权平均年龄为178.9±2.7 Ma,帽儿山岩体为183.7±2.4 Ma,均为早侏罗世侵入岩。上营北岩体和帽儿山岩体主量元素都具有Si O_2和K_2O含量较高,Ti O_2、Mg O、Ca O含量较低,TFe O/Mg O值较高的特点;上营北岩体A/CNK=0.98~1.08,里特曼指数σ=1.51~2.66;帽儿山岩体含铝指数A/CNK=1.00~1.01,里特曼指数σ=2.12~2.36。上营北岩体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为海鸥型,轻重稀土分馏不明显;帽儿山岩体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为右倾型,轻稀土较重稀土富集;两个岩体均富集Rb、K,Ba、Nb、Ta、Sr、Ti、P、Ho、Er、U、Eu等元素出现不同程度的亏损。地球化学特征分析显示上营北岩体和帽儿山岩体均为A_2型花岗岩,为后造山型花岗岩,形成于兴蒙造山带后造山的伸展环境。  相似文献   
127.
洞中拉铅锌矿床是念青唐古拉山地区扎雪—亚贵拉成矿带内新发现的矿床,矿区出露的花岗斑岩侵入体与洞中拉铅锌多金属矿床的形成密切相关。为精确限定其形成时代,笔者对洞中花岗斑岩进行单颗粒锆石SHRIMPU-Pb定年,结果显示其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124.4±1.9)Ma(MSWD=5.09),该年龄对应于冈底斯—念青唐古拉火山岩浆岩带东段的早白垩世岩浆活动事件(介于109~130Ma),与扎雪—金达铅锌多金属矿成矿带内出露的花岗类岩体年龄(120~130Ma)一致。结合区域资料,洞中拉花岗斑岩是早白垩世弧间裂谷伸展作用下地壳挤压增厚局部熔融的产物。为念青唐古拉地区早白垩世岩浆侵位活动以及铅锌铜钼多金属矿产找矿方向研究提供了重要证据。  相似文献   
128.
l. IntroductionGranite distributes widely in western KunlunMts. Many researches have been conducted byscientists (Wang Yuzhen et.al., l987; Zhang Yuquanet.al., l989, Fang Xilian et.al., I990, Jiang Chunfaet.al., 1992; Pan Yusheng, l992, Xu Ronghua et.al.,l 994; Jing Daogui et.al., l996, Zhang Yuquan et.al.,l998). But all of the researches have been donealong Sino-Pakistan road and Xinjiang-Tibet roadt"ith fOcus on isotopic dating of the intrusion andconducted a few on origin and tect…  相似文献   
129.
The Sr isotopic systematics in the weathering profiles of biotite granite and granite porphyry in southern Jiangxi Province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during the chemical weathering of granites, remarked fractionation occurred between Rb and Sr. During the early stages of chemical weathering of granites, the released Sr/Si and Sr/Ca ratios are larger than those of the parent rocks, and the leaching rate of Sr is higher than those of Si, Ca, K, Rb, etc. Dynamic variations in relative weathering rates of the main Sr-contributing minerals led to fluctuation with time in 87Sr/86Sr ratios of inherent and released Sr in the weathering crust of granite. Successive weathering of biotite, plagioclase and K-feldspar made 87Sr/86Sr ratios in the weathering residues show such a fluctuation trend as to decrease first, increase, and then decrease again till they maintain stable. This work further indicates that when Sr isotopes are used to trace biogeochemical processes on both the catchment and global scales, one must seriously take account of the prefer-ential release of Sr from dissolving solid phase and the fluctuation of 87Sr/86Sr ratios caused by the variations of relative weathering rates of Sr-contributing minerals.  相似文献   
130.
胡鹏  段明  熊金莲  曾威  刘行  闫国强  魏佳林 《地质通报》2022,41(8):1394-1408
内蒙古西乌旗沙尔哈达花岗岩侵入于贺根山缝合带蛇绿岩中。LA-ICP-MS锆石测年指示,沙尔哈达花岗岩岩株于晚侏罗世(154.6±1.2 Ma)侵位,矿物组合以石英、碱性长石和斜长石为主,富SiO2(74.86%~75.97%)、K2O(4.4%~4.95%),贫MgO(0.044%~0.22%)、CaO(0.38%~0.77%)、TiO2(0.046%~0.18%)和P2O5(0.007%~0.042%),A/CNK=1.03~1.09, 小于1.1,强烈亏损Ba、Sr、Eu、P、Ti,具有典型的右倾“海鸥型”稀土元素分配模式,表现出典型的铝质A型花岗岩的矿物组合及地球化学特征。沙尔哈达A型花岗岩具有低的(87Sr/86Sr)i值(0.7014~0.70374)、低正εNd(t)值(+3.96~+4.31)、高的εHf(t)值(+10.54~+14.72)。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指示,沙尔哈达花岗岩可能源于新生的中基性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及其后的结晶分异作用。沙尔哈达A型花岗岩为晚侏罗世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后造山伸展作用的产物,和蒙古-华北北部地块散布的其他A型花岗岩共同指示中晚侏罗世广泛的中下地壳伸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