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1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64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41篇
地质学   211篇
海洋学   7篇
自然地理   2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犀类是我国华南地区更新世地层中最为常见的化石哺乳动物类群之一。本文对广西崇左三合大洞中发现的犀牛化石材料进行了形态特征描述,并与我国华南地区第四纪相关属种以及东南亚地区所发现的化石和现生种进行了比较,从牙齿形态特征和大小等方面来看,认为三合大洞中的标本应该归入爪哇犀(Rhinoceros sondaicus)。此次所发现的爪哇犀(Rhinoceros sondaicus)化石根据相关文献记录,应该是爪哇犀化石在我国更新世地层中的首次报道,并且是我国有关爪哇犀的最早记录。形态学研究表明,该地区早更新世早期的扶绥岩亮洞、鲤鱼山百孔洞以及泊岳山巨猿洞发现的扶绥犀(Rhinoceros fusuiensis)可能是爪哇犀的直接祖先。三合大洞中爪哇犀的发现进一步丰富了我国华南地区独角犀的种类,填补了该种类在我国更新世地层中缺乏化石记录的空白。  相似文献   
92.
93.
对工程场区溶洞、溶隙的埋深、充填物及其性能、顶板厚度与洞跨、荷载作用形式及大小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溶洞、溶隙的稳定性及其对工程建设运营的影响,提出相应的处治方案。  相似文献   
94.
Fossil remains of Euceratherium collinum (extinct shrub-ox) have been found throughout North America, including the Grand Canyon. Recent finds from the Escalante River Basin in southern Utah further extend the animal's range into the heart of the Colorado Plateau. E. collinum teeth and a metapodial condyle (foot bone) have been recovered in association with large distinctively shaped dung pellets, a morphology similar to a ‘Hershey's Kiss’ (HK), from a late Pleistocene dung layer in Bechan Cave. HK dung pellets have also been recovered from other alcoves in the Escalante River Basin including Willow and Fortymile canyons. Detailed analyses of the HK pellets confirmed them to be E. collinum and indicate a browser-type diet dominated (> 95%) by trees and shrubs: Artemisia tridentata (big sagebrush), Acacia sp. (acacia), Quercus (oak), and Chrysothamnus (rabbit brush). The retrieval of spring and fall pollen suggests E. collinum was a year-round resident in the Escalante River Basin.  相似文献   
95.
We analysed the stable isotopes (18O and 2H) of rainwater and drip water within a cave (Nerja Cave) located in the unsaturated zone of a carbonate aquifer. Rainfall is more abundant and presents lower isotopic content in winter, while the volume of drip water is greater and its isotopic content is lower in summer. The flow analysis of 18O through the unsaturated zone confirms the seasonal lag between rainfall and the appearance of drip water in the cave and reveals that the unsaturated zone of the aquifer, in the sector of the cave, behaves like an inertial system with a strong capability to modulate the input signal. To cite this article: F. Carrasco et al., C. R. Geoscience 338 (2006).  相似文献   
96.
龙泉洞位于河南省栾川县的龙泉山公园内,是一处旧石器时代晚期洞穴遗址,年代为33~31kaB.P.,地理坐标为33°47′24″N,111°36′28″E.2011年2~4月,由北京师范大学、洛阳文物工作队和栾川县文管所共同发掘。 出土了512件石制品(有编号),其中包括石核96件,石片60件,工具73件,断片58件,断块225件。另外,淘洗时出土了大量的碎块和碎屑。石制品的主要原料为脉石英,使用锤击法和砸击法打片;锤击石片中,长宽相当的石片占多数,有近30%的似石叶石片;工具以刮削器为主,也有少量的尖状器、锥、钻、雕刻器等。龙泉山遗址是伏牛山区第一次经过科学发掘和研究的旧石器晚期遗址,它的发现为我们全面认识中国旧石器晚期文化的面貌和现代人行为特征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97.

水汽来源的变化在现代水循环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然而它对中国季风区降水氧同位素组成产生影响的大小和方式仍存在一些争议。文章依据和尚洞地区降水氧同位素组成、逐日降水量数据和后向轨迹模拟结果,使用假设检验和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讨论了和尚洞地区降水氧同位素组成的季节性变化与水汽来源的关系。结果表明,虽然和尚洞降水氧同位素组成的季节性变化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但主要由水汽来源的季节性变化决定。各类型水汽的性质体现在拟合结果的系数上,并且存在明显的差异。各类水汽对和尚洞降水氧同位素组成的影响差别也较大,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盛行西风气团南支和太平洋型气团所携带的水汽,影响最小的是盛行西风北支所携水汽。气团对降水氧同位素组成季节性变化的影响大小与所携带水汽来源的性质、所形成降水量的总量和变化情况有关,因此不能片面地根据降水量判断各类水汽所形成的降水对研究区的影响大小。文章提出在水汽来源复杂的地区,能更精确、更细致地定量研究降水氧同位素组成与水汽来源间关系的一种新方法的同时,还清楚地表明,通过一定的统计学手段,依据足够数量的观测数据,能够直接地、定量地研究各环境指标和环境参数间相互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98.
人类为获取食物和满足其他需求而使用牙齿从事的各类非咀嚼性活动在牙齿表面形成使用痕迹。牙齿使用痕迹与古人类的行为特征关系密切,记录了丰富的古人类生存环境、食物构成、获取食物的方式、行为模式及生活习俗等方面的信息。对黄龙洞更新世晚期人类牙齿的观察发现:黄龙洞人类前部牙齿表面具有釉质破损与崩裂、齿冠唇面破损、齿间邻接面沟3种类型的使用痕迹。根据这些牙齿使用痕迹的分布和表现特点,推测生活在黄龙洞的更新世晚期人类经常使用前部牙齿从事啃咬、叼衔、或剥离坚韧的食物或非食物物品等活动,并可能将前部牙齿作为工具使用;齿间邻接面沟提示当时人类经常从事剔牙活动。结合已经在黄龙洞发现的其他人类活动证据,我们认为当时人类可能从事狩猎活动,食物构成中包含有较多的肉类及粗纤维植物。  相似文献   
99.
湖北郧西黄龙洞骨化石表面改造痕迹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湖北黄龙洞遗址出土有距今约10万年的7枚晚期智人牙齿化石,以及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并发掘出石制品和骨制品等。本研究使用光学显微镜、超景深数码显微镜以及三维扫描仪等对该遗址骨化石表面具有明显改造痕迹的标本进行形态学观察,并参考国内外关于标本表面改造痕迹的认识,对痕迹性质(种类)进行鉴定。然后以鉴定工作为基础,对痕迹在骨骼表面的分布组合特征进行量化分析。痕迹研究结果支持了发掘者此前提出的关于黄龙洞骨骼堆积属于原地埋藏的研究结论,并表明:黄龙洞内古人类的狩猎与屠宰等活动,是造成洞穴内骨骼堆积的主要原因;当时古人类可能在居址附近猎获动物后,将动物集中到洞穴内进行过较细致的屠宰。居住在黄龙洞的古人类屠宰技术行为主要有:切割、刮切、砍斫和砸击等。大多数切割痕迹主要是为了剥取肉食,部分位于骨骺端的切割痕迹以及砍斫痕迹是肢解行为的结果,而砸击痕迹则与取食骨髓以及骨器制作的行为有关。与人工痕迹同时出现的动物改造痕迹还反映出食肉动物和啮齿动物对人类遗留在洞穴内的骨骼有一定程度的再利用。  相似文献   
100.
溶蚀孔洞在碳酸盐岩储层中是重要的流体储集空间,研究成像测井(FMI)图像孔洞连通域标记及信息定量拾取很有意义.全井眼微电阻率成像测井(FMI)经数据处理后可得到全井壁高分辨率的彩色图像,经图像灰度化、中值滤波处理后,通过阈值分割得到能够反映井壁溶蚀孔洞特征的二值图像,孔洞表现为黑色暗斑.基于等价对处理的图像连通域标记算法具有快速、不重复标记的优点,利用该算法,可准确地从二值图像中标记溶蚀孔洞连通域,进而可对每个连通域进行目标信息拾取,包括孔洞尺寸、连通域面积、圆度等.利用反映溶蚀孔洞发育程度的面孔率曲线对图像进行分层,在此基础上可拾取每一层段溶蚀孔洞面孔率、分选系数及溶洞密度值的分布等非均质信息,能够定量地评价溶蚀孔洞发育、非均质性强的碳酸盐岩储层,也是FMI图像应用于岩石孔洞结构信息定量表征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