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6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4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18篇
地质学   36篇
海洋学   90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3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An analysis of joint patterns in the Grampians Group rocks o£ Western Victoria has established that the dominant directions are north‐north‐west, east‐north‐east, west‐north‐west, north‐north‐east and north. The master joints are steeply‐dipping structures which formed after the sediments were lithified and folded. The joint‐formation is not genetically related to the folding and post‐dates the emplacement of the igneous intrusions. Joint orientation is independent of lithology and the sediments have reacted as a uniform mass to an applied stress.

The joint pattern conforms with the regional tectonic pattern of faults and lineaments which includes directions of the regmatic shear pattern of Sonder (1947). The jointing and major faulting took place during the Kanimblan Orogeny. The faulting and joint‐formation may have been contemporaneous, the faults being directions along which displacement occurred; conversely the actual movements along faults may have induced the jointing into the sediments.  相似文献   
32.
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与自由贸易港规划建设不仅是海南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实现经济转型以及应对国际竞争与挑战的重要措施与战略部署。相关研究就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模式与实施对策进行了初步分析。为构建自由贸易区的学术研究体系,完善海南自由贸易港规划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集中几位长期从事相关研究的地理、经济与规划学者,就海南自由贸易港的类型与功能、产业发展、空间结构、政策与监管以及风险防控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引起决策者与学术界的深入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33.
汤倩  闫玉茹  王敏京 《江苏地质》2021,45(3):283-289
海岸是陆地与海洋相互接触和影响的地带,通常指受波浪和潮汐等海洋动力作用的沿岸地带,同时也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地带,大型人类工程往往会对其短期地貌变化和沉积物特征产生巨大影响。沉积物粒度分析是研究海洋沉积作用及过程的一个基础的、重要的方法,通过射阳港海岸动力地貌调查,研究了射阳港区不同时期的水下沉积物分布特征,将不同历史时期海图的等深线对海床冲淤变化进行对比分析,认为双导堤完工后导堤口区域出现了明显冲刷,导堤两侧出现淤积,沉积物颗粒变细,表明港口工程等局部影响因素会在短期内显著改变水动力地貌。  相似文献   
34.
张亮  梁开  甘华阳  崔振昂 《热带地理》2014,34(5):690-695
通过对2010―2011年在广西防城港海域表层沉积物所取样品进行粒度实验,并利用二维沉积物粒径趋势分析模型进行了粒径输运趋势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海域底质沉积物类型主要为砂、粉砂质砂、砾石质砂、砂-粉砂-黏土、黏土质粉砂和砂质粉砂等6种。粒度参数在空间分布上,沿岸和西部海域中值粒径较粗,分选中等或较好,偏态呈正偏或极正偏,在海湾口处呈负偏或极负偏;东南部海域粒径较细,分选系数差,偏态呈负偏或近对称。根据沉积物输运趋势方向不同,将研究海域分为3个区:沿岸海域主要离岸输送,方向由北向南;东南部海域的沉积物输运趋势向中间汇聚,形成一个沉积中心;西南部海域,沉积物输运方向偏北。  相似文献   
35.
姚兰昌  蔡英 《高原气象》1991,10(4):351-361
本文利用在马尼拉海湾和莱城港湾考察所获得的少量辐射资料,分析了该两地区辐射各量值的日变化特征和地区差异。揭示了海(港)湾水面及其紧邻海岛陆面的辐射特征差异。这些信息很可能有助于上述地区海洋大气间热量交换的分析计算。  相似文献   
36.
深港边界是全球跨境活动最频繁的地区之一。以通过深圳湾口岸前往蛇口消费的香港居民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定量和空间计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香港居民来往深圳的消费模式和行为影响因素,发现在蛇口的跨境港人多来自“新界西”的屯门、元朗、荃湾三地,呈现以公交出行为主、出行频率高、消费低、时间短、老龄化、女性多的特点,其跨境行为主要受到个人年龄及收入、出行距离、区位等因素影响;港人在深港边界的跨境活动开始出现与收入、年龄相关的空间分异现象,呼吁展开针对不同过境群体的进一步研究,厘清其行为特点和影响因素,这将有助于建构粤港“优质生活圈”、促进粤港两地间更便利的跨境活动和更深层次的协作。  相似文献   
37.
为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港口的竞争优势,促进港口经济的协调发展,文章基于粤港澳大湾区主要港口的实际情况,构建供应链博弈模型并进行数值仿真,研究相关因素对深圳港和香港港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商品价格和库存成本的提高,货物从深圳港向香港港转移,但转移幅度逐渐趋缓;深圳港在中低端商品的货源收集方面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而香港港对高端商品的吸引力更强;货运结构逐渐向中高端商品过渡对于提高港口收益具有促进作用,其中深圳港应通过降低商品库存成本而降低经营风险;深中通道和港珠澳大桥通车有效缩短腹地运输时间,对于绝大部分商品价格和库存成本组合都将提高粤港澳大湾区港口的总收益。  相似文献   
38.
分析了2001~2011年烟台港倾倒区表层沉积物中6种重金属的含量及时空分布特征,采用地累积指数(Igeo)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ERI)对重金属富集现状及潜在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历次调查重金属含量均较低且空间分布差异小,与黄海背景值相比, Cd和Cu出现一定程度的富集。ERI评价表明2011年倾倒区潜在生态风险性较低,年际变化顺序为:2008年>2006年>2009年>2011年>2001年, Cd和Hg是近年来的主要风险因子。  相似文献   
39.
以2015年5月(春季)和10月(秋季)在日照岚山港北作业区邻近海域进行的浮游动物调查数据为例,分析了该海域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调查海域两季共发现浮游动物成体20种,浮游幼虫7类,其中春季成体12种,浮游幼虫4类,秋季成体19种,浮游幼虫6类;春、秋两季调查浮游动物平均丰度分别为128.1 ind./m3、103.3 ind./m3;平均生物量(湿重)分别为1 129.9 mg/m3、954.3 mg/m3;平均多样性指数分别为2.39、2.01;平均丰富度指数分别为0.85、1.21;平均均匀度指数分别为0.87、0.62;春季调查优势种为强壮箭虫(Sagitta crassa)、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真刺唇角水蚤(Labibocera euchaeta)、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 pacifica)、球型侧腕水母(Pleurobrachia globosa),秋季调查优势种为太平洋纺锤水蚤、小齿海樽(Doliolum denticulatum)、强壮箭虫、真刺唇角水蚤;聚类分析表明,调查海域浮游动物可划分为3个群落。本研究可为深入研究该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40.
Effective management of marine ecosystems is enhanced when detailed information on biodiversity is available. Key information to underpin management actions and conservation planning includes relationships between species assemblages and environmental gradients, and information on species distributions. We conducted a subtidal biodiversity assessment of surface‐dwelling subtidal molluscs in eight a priori defined habitat types using underwater visual censuses to quantitatively explore relationships between molluscan assemblages, and their correlation with benthic habitats and abiotic variables. In addition, variations in diversity were examined for two key habitat types (areas dominated by Dendronephthya australis and by filter feeders) over a period of 15 months to examine temporal change. We found that molluscs form distinct assemblages within subtidal habitats, but that assemblages within key habitats show inherent temporal variability. Regional (gamma) diversity of molluscs was found to result from a combination of: (i) within habitat alpha diversity, which increased with habitat complexity; (ii) between habitat beta diversity,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molluscan assemblages amongst habitats with differing benthic growth, substrate type, and depth; and (iii) temporal beta diversity, with significant changes detected in molluscan assemblages over time.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how habitats and abiotic variables (principally depth and substrate type) combine to contribute to molluscan biodiversity in temperate estuaries, and illustrate the value of these factors as surrogates for surface‐dwelling subtidal molluscs in conservation plann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