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880篇 |
免费 | 2658篇 |
国内免费 | 239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79篇 |
大气科学 | 307篇 |
地球物理 | 935篇 |
地质学 | 8744篇 |
海洋学 | 424篇 |
天文学 | 31篇 |
综合类 | 513篇 |
自然地理 | 495篇 |
出版年
2025年 | 6篇 |
2024年 | 254篇 |
2023年 | 237篇 |
2022年 | 298篇 |
2021年 | 352篇 |
2020年 | 342篇 |
2019年 | 421篇 |
2018年 | 325篇 |
2017年 | 329篇 |
2016年 | 445篇 |
2015年 | 389篇 |
2014年 | 507篇 |
2013年 | 533篇 |
2012年 | 587篇 |
2011年 | 531篇 |
2010年 | 438篇 |
2009年 | 505篇 |
2008年 | 444篇 |
2007年 | 530篇 |
2006年 | 523篇 |
2005年 | 421篇 |
2004年 | 387篇 |
2003年 | 361篇 |
2002年 | 329篇 |
2001年 | 285篇 |
2000年 | 270篇 |
1999年 | 275篇 |
1998年 | 266篇 |
1997年 | 249篇 |
1996年 | 212篇 |
1995年 | 153篇 |
1994年 | 138篇 |
1993年 | 126篇 |
1992年 | 104篇 |
1991年 | 87篇 |
1990年 | 56篇 |
1989年 | 61篇 |
1988年 | 49篇 |
1987年 | 34篇 |
1986年 | 20篇 |
1985年 | 20篇 |
1984年 | 10篇 |
1983年 | 4篇 |
1979年 | 2篇 |
1978年 | 4篇 |
1974年 | 1篇 |
1973年 | 2篇 |
1972年 | 1篇 |
1971年 | 1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Robert A. Langel 《Journal of Earth System Science》1990,99(4):581-618
Among the first measurements made from near-Earth orbiting satellites were measurements of the magnetic field. The sources
of that field lie both within the Earth, in its core and crust, and in the surrounding ionosphere and magnetosphere.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some of the methodology and results for studies of the Earth’s mantle and crust. Mantle conductivity studies
can be made either by studying signals impressed on the Earth from outside, e.g., the ionosphere or magnetosphere, or by studying
signals originating in the core and transmitted through the mantle. Crustal field studies begin with a careful selection of
the data and subsequent removal of core and external fields by some sort of filtering. Average maps from different local times
sometimes differ, presumably due to the remaining presence of fields of external origin. Several techniques for further filtering
are discussed. Where large-area aeromagnetic maps are available, crustal maps derived from satellite data can be compared
with upward continued data. In general, the comparisons show agreement, with some differences, particularly in and near the
auroral belts. The satellite data are further reduced by various methods of inverse and forward modelling, sometimes including
reduction to the pole (RTP). These techniques are generally unstable at the equator. Common methods of stabilizing the inversions
include principle components analysis and ridge regression. Because of the presence of the core field, the entire crustal
contribution from the field is not known. Also, there is a basic nonuniqueness to the inverse solutions. Nevertheless, magnetizations
that are interpretable can be derived. 相似文献
32.
33.
三峡工程永久船闸高边坡岩体卸荷松弛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峡工程永久船闸高边坡岩体卸荷松弛特征明显,采用地质调查、钻孔声波测试、内外部变形监测、现场变形试验、钻孔芯样力学试验、压水试验、孔壁录像、钻孔弹模测试等手段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边坡岩体可划分为强、弱、微三个卸荷带,强、弱卸荷带岩体力学性质有明显弱化,微卸荷岩体力学性质无明显变化。在卸荷带内未产生新的结构面,但卸荷引起了结构面的进一步扩展和张开。岩体变形是结构面张开和岩块变形的综合反映,主要受开挖卸荷影响,锚索对于限制结构面张开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34.
秦岭造山带中热水沉积成矿盆地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初探——兼论秦岭超大型金属矿集区的研究与勘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秦岭造山带中热水沉积成矿盆地为例, 讨论了热水沉积成矿盆地的研究思路与方法(1), 在这些盆地中已发现了一批大型-超大型矿床, 也是秦岭超大型矿集区的研究原理、研究及研究内容等基本准则。提出盆地充填史、盆地内同生构造作用等研究沉积盆地形成与发展。认为秦岭热水沉积成矿盆地具有分级特征, 热水沉积岩相是主要的物质组成。总结了秦岭中(火山)热水沉积成矿盆地、深水缺氧环境中热水沉积成矿盆地、叠合盆地、复合盆地、拉分盆地、裂陷盆地等六种构造-沉积岩相时间-空间组合模式, 它们是超大型金属矿床产出部位。 相似文献
35.
硼及硼同位素地球化学在地质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总结了硼及硼同位素的地球化学特征:(1)硼是易溶元素,主要赋存在地球表层,尤其是海水、海相沉积物及海水交代岩石中。其同位素组成δ11B值按顺序变化,封闭盐湖卤水(>40‰)>海水(395‰)>海相硼矿物(182‰~3173‰)>海相沉积物(139‰~252‰)>海水交代岩石(451‰~1085‰)。大陆水及陆相沉积物硼含量及硼同位素组成变化极大,并多以负值为主。海陆过渡构造带则具有过渡的硼丰度值和硼同位素组成。(2)11B较10B具有更活跃的地球化学性质,因此在水岩作用中具有明显的同位素交换。硅化交代作用中,岩石被硅化交代,释放硼,并优先释放重硼,同位素组成变轻;在脱硅反应中,岩石释放硅吸收硼,并优先吸收重硼,同位素组成变重。在封闭体系中,水溶液淋滤岩石中部分的硼,即可大量富集,并富集11B;在开放体系中,岩石硼被大量淋滤流失,δ11B值明显降低。由于水岩作用的结果,从新鲜海底玄武岩到正常海水,硼同位素值从-295‰到395‰逐渐升高。(3)变质脱水反应中硼被大量排出,并优先排出重硼同位素,进入流体相,因此随着变质程度由低到高,岩石中硼含量及同位素组成δ11B值由高变低。(4)在成矿研究中? 相似文献
36.
37.
本文根据作者在中国西部地区多年的研究工作实践,对几类典型的大型岩质斜坡变形及失稳机理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重点阐述了这些大型滑坡形成的地质条件、斜坡变形过程及发生机理的"概念模型",其中包括滑移-拉裂-剪断的三段式模式、挡墙溃决模式、"超级强夯"模式等.这些机理及模式的提出,对这一地区的防灾减灾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8.
39.
中国海相烃源岩发育控制因素 总被引:47,自引:0,他引:47
烃源岩的形成取决于生烃母质生物的生存环境和有机质良好的保存条件,这两大因素从根本上来说又取决于生物繁殖时和埋藏时的古气候、古洋流、古构造及古环境等各要素的良好匹配。海相高有机质丰度烃源岩的形成与大气中的中等含氧量、干热的气候、冰期-冰后期之交的气温快速转暖、冰川迅速融化所导致的海平面快速上升等密切相关。大洋环流的形成和演变也是控制海相高有机质丰度烃源岩形成的主要因素,上升洋流富磷、富硅、富铁族元素等营养盐和富绿硫细菌极大地促进了有机质生产力、埋藏率的激增。通过研究,建立了中国华南和塔里木盆地寒武系上升洋流分布模式、塔里木盆地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台缘斜坡灰泥丘相源岩形成时的反气旋洋流分布模式。研究发现,优质烃源岩仅发育于被动大陆边缘背景下的裂谷、克拉通内裂谷、克拉通内坳陷盆地和克拉通边缘坳陷盆地。欠补偿盆地、蒸发潟湖、台缘斜坡(灰泥丘)和半闭塞—闭塞欠补偿海湾,是高丰度烃源岩发育的有利环境;低的无机物输入和低的沉积速率,有利于高有机质丰度烃源岩形成;呈斜坡的海底地貌,有利于烃源岩形成。 相似文献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