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741篇 |
免费 | 966篇 |
国内免费 | 88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37篇 |
大气科学 | 151篇 |
地球物理 | 402篇 |
地质学 | 3357篇 |
海洋学 | 135篇 |
天文学 | 18篇 |
综合类 | 186篇 |
自然地理 | 206篇 |
出版年
2025年 | 5篇 |
2024年 | 74篇 |
2023年 | 71篇 |
2022年 | 128篇 |
2021年 | 157篇 |
2020年 | 114篇 |
2019年 | 146篇 |
2018年 | 114篇 |
2017年 | 145篇 |
2016年 | 142篇 |
2015年 | 146篇 |
2014年 | 167篇 |
2013年 | 177篇 |
2012年 | 240篇 |
2011年 | 156篇 |
2010年 | 157篇 |
2009年 | 184篇 |
2008年 | 128篇 |
2007年 | 184篇 |
2006年 | 189篇 |
2005年 | 187篇 |
2004年 | 166篇 |
2003年 | 132篇 |
2002年 | 111篇 |
2001年 | 132篇 |
2000年 | 125篇 |
1999年 | 112篇 |
1998年 | 113篇 |
1997年 | 123篇 |
1996年 | 102篇 |
1995年 | 70篇 |
1994年 | 98篇 |
1993年 | 68篇 |
1992年 | 50篇 |
1991年 | 41篇 |
1990年 | 40篇 |
1989年 | 21篇 |
1988年 | 23篇 |
1987年 | 22篇 |
1986年 | 16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5篇 |
1980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5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Two formulations for calculating dynamic response of a cylindrical cavity in cross‐anisotropic porous media based on complex functions theory are presented. The basis of the method is the solution of Biot's consolidation equations in the complex plane. Employing two groups of potential functions for solid skeleton and pore fluid (each group includes three functions), the u–w formulation of Biot's equations are solved. Difference of these two solutions refers to use of two various potential functions. Equations for calculating stress, displacement and pore pressure fields of the medium are mentioned based on each two formulations. Copyright © 2009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92.
近年来的区域地质调查在闽东南长乐-南澳断裂带中,多处新发现白垩纪(辉长)闪长质和二长花岗质岩浆经机械的、化学的混合形成各种浆混岩类,与两混合端元岩石共同构成浆混杂岩,成岩后还受到应力作用。它们因特殊的结构构造而长期被归入混合花岗岩或片麻状花岗岩类。描述了泉州市肖厝、福清市高山等地浆混杂岩的野外地质特征,并与莆田市和福清市的典型变质变形花岗岩类进行了对比,指出这3类岩石之间有明显的区别,浆混杂岩可能形成于主变质变形期之前早白垩世早期的伸展环境中。 相似文献
93.
本文研究了La(Ⅲ)与甲基百里酚蓝和溴化十六烷基吡啶在pH7.8—11.0的NH_4OH-NH_4Cl介质中生成紫色络合物的显色反应,λ_(max)=628nm,ε=8.1×10~4,La量在0—90μg/25ml范围内遵循比尔定律,烧结物中一些常见的离子不干扰测定。本法用于烧结物中游离氧化镧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94.
综述了高压超高压变质岩带的基本构造特征,认为运用体粘滞性流变学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的发育过程及其抬升-剥露动力学机制。 相似文献
95.
大青山造山带中基底再造杂岩的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总被引:3,自引:11,他引:3
大青山造山带中基底再造杂岩主要由高温韧性剪切变形变质作用的糜棱片麻岩类、部分重烙作用形成的混合岩化糜棱片麻岩类及太古宙地壳残块三部分组成。进一步研究表明该基底再造条岩不仅可以作为一个特定的构造岩性单元,属于造山带根部地壳的一部分,而且其中前两部分既不属于太古富变质上壳岩和侵入岩系,也不属于早元古代变质上亮岩,而是早元古代造山带演化过程中,变形变质作用和部分重熔作用对太古宙基底综合改造作用的产物。基底再造杂岩的研究为进一步探讨前寒武纪克拉通内硅铝壳造山作用的性质、规模和成因机制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地质证据和信息。 相似文献
96.
对华南前寒武系变质岩浆杂岩稀有气体He、Ne、Ar和Xe的系统研究表明:扬子克拉通基底为含高3He的下地壳"原始岩石层",(3He/4He)×10-6比值为2.8~4.6;而华夏板块基底变质岩浆杂岩则是在缺乏3He、低(3He/4He)×10-8比值(3.15~17.7)的构造环境下形成的大陆中-上地壳变质岩浆杂岩层,反映出两者基底性质迥然不同。华南中-新生代爆破岩筒He同位素组成相反,相对稳定的扬子克拉通(3He/4He)×10-8比值仅0.18~4.22,而郯庐—四会—吴川断裂以东,中-新生代活动地块(太平洋构造域)(3He/4He)×10-8比值高达3.7~20.5。He同位素表明郯庐—四会—吴川断裂带为切割深至地幔的边界深大断裂,是扬子克拉通与华夏板块间的边界且控制了燕山期火山—侵入岩浆向西扩展。Ar同位素组成表明华南大陆中-新生代地幔形成接近"均一"的地幔组份。136Xe/130Xe—129Xe/130Xe相关组份表明它们具有地幔柱岩石同位素组成特征。 相似文献
97.
西大别浒湾高压变质带变沉积岩锆石U-Pb年龄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大别山浒湾高压变质带是研究秦岭-大别山-苏鲁造山带演化的关键区域, 但是该地区榴辉岩相变质时间还存在较大争议.本文通过对浒湾变质带熊店附近的一个变沉积岩样品进行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微量元素分析, 来确定该地区榴辉岩相变质作用和碎屑锆石的年龄, 并确定该变质带的演化历史.该样品的变质锆石具有弱分带或无分带、低Th/U比值、重稀土含量低且相对平坦以及无明显的Eu负异常等特征.反映这些变质锆石形成时有石榴石, 而缺乏长石, 其形成对应于榴辉岩相变质作用条件.该样品中变质锆石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值为310±3Ma, 这一年龄代表了该地区榴辉岩相峰期变质作用的时间, 因此浒湾地区榴辉岩相变质作用时间为石炭纪.碎屑岩浆锆石得到了3组近谐和的U-Pb年龄, 其206Pb/238U年龄变化范围分别为: 400±5Ma~419±5Ma、426±5Ma~449±5Ma以及496±5Ma~524±7Ma, 还有1个颗粒给出了580±7Ma的较老年龄.这些结果表明变沉积岩中的碎屑锆石可能大部分来自于华北板块南缘, 少量来自于扬子板块. 相似文献
98.
大别山碧溪岭地区超高压变质岩构造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大比例尺 (1∶10 0 0 0 )构造制图及构造分析表明 ,碧溪岭地区超高压变质岩石含有丰富的构造演化历史记录。同碰撞或挤压组构只保留于榴辉岩及其它超高压变质岩透镜体内部 ,表现为高角度网络状超高压剪切带与弱应变透镜体域规律组合格式。前者由面理或糜棱岩化榴辉岩组成 ,后者由块状榴辉岩及石榴橄榄岩组成。碰撞期后伸展构造表现为区域性的假单斜状 ,内部呈低缓角度的网络状强应变带及所环绕的透镜状弱应变域组合格式 ,强应变带的岩石为由榴辉岩退变成的角闪岩相高压片麻岩及部分熔融形成的含榴花岗岩 ,透镜状弱应变域的岩石为弱角闪相改造的榴辉岩及石榴橄榄岩。不同尺度上同碰撞或挤压组构及碰撞期后伸展组构所显示的这种残斑基质流变学结构样式 ,虽然与先期原岩成分、结构、流变学的不均一性有关 ,但主要是多期递进应变分解作用的结果 ,支持榴辉岩“原地”成因模式。依据构造学证据和可利用的岩石学及同位素年代学资料 ,分析了超高压变质岩石的形成及折返过程 ,指出碧溪岭地区超高压变质岩石是在 2 45~ 2 10Ma形成的 ,碰撞期后伸展作用主要发生在 2 0 0~ 170Ma。在超高压变质岩石向地壳表层折返过程中 ,张扭作用可能有重要功能 ,不支持碧溪岭地区遭受过多期超高压变质作用的推论。 相似文献
99.
建平地区太古宙变质岩石发育,地质构造复杂。近年研究表明:区内太古宙变质杂岩是由多期变质、变形的中酸性深成侵入岩和少量上壳岩组成,可划分出变质上壳岩组合、叶柏寿片麻岩、斜长片麻岩和二长片麻岩4个岩石单位。本文主要对区内太古宙变质杂岩的构造变形及构造演化进行讨论,初步确定了早期韧性变形阶段(鞍山期划分4个变形幕)和晚期脆性变形阶段(印支—燕山期)。构造层次由早期深部层次向晚期浅层演化;其变形由流动机制—压扁机制—弯曲机制—韧性剪切机制到剪切破裂机制的演化。 相似文献
100.
笔者等对周潭群沉积变质岩及其中脉体的微量元素、氧同位素地球化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变质石英脉继承了其围岩的稀土元素及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形成石英脉的流体来源于围岩;脉体的微量元素对Zr-Hf、U-Th、Nb-Ta和Y-Ho与变质岩有一定的差异,且有一定的分异,指示脉体是流体作用的产物。变质流体通过侧向扩散作用形成了周潭群变沉积岩中的变质脉体。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