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7篇
  免费   95篇
  国内免费   264篇
大气科学   12篇
地球物理   31篇
地质学   710篇
海洋学   7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2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21.
以湖南马底驿地区1:5万区调和专题研究资料为基础,指出板溪群岩石(包括其下伏的冷家溪群)不是构造杂岩,而是前震旦系正常的地层序列,江南古陆最终形成于加里东运动,晚古生代沉积古陆控制;华南具有双层基底,在浅变质褶皱基底之下有深度变质结晶基底,在整个江南古陆没有巨大外来体的明显证据,并得到地球物理资料的支持。  相似文献   
722.
中国大地构造演化与金矿成矿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讨论了中国大地构造演化对金矿成矿作用的制约。认为中国华北克拉通化时间较晚,变形变质作用强烈,显生宙又遭受多次板块运动的叠加改造,有利于前寒武纪金矿的形成和保存。显生宙以来在中国古陆块周边发生了四次大的板块碰撞或俯冲造山运动,即塔里木-华北克拉通北缘及其以北地区的海西期造山运动;昆仑-祁连-秦岭地区的海西-印支期造山运动;西南地区印支-喜山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东部大兴安岭-太行山-豫西-鄂西=  相似文献   
723.
东北巴西大部分属于博尔博雷玛省(Borborema)。全省可划分三个构造域,在克拉通化期间经历了三个主要构造热事件:2600Ma(太古宙)、2000Ma(古元古或外亚马孙)和700Ma到550Ma的巴西利亚事件。主老的太古宙片麻岩构造窗分布较广泛,它主要是由高级再造的灰色片麻岩组成,受剪切带所限,多形成穹窿或半穹窿状。元古宙地层大多出露在太古宙基底之间的片岩带区。晚元古巴西利亚运动期间,博尔博雷玛地区发育了一个复杂的大陆尺度韧性走滑剪切网络。它们是泛非-巴西利亚造山运动期间发育的地壳规模超大陆网络的一部分,其形成可能与周围主要克拉通的相对位移有关。  相似文献   
724.
苏北榴辉岩经历了5期以上变质变形作用,其中至少有两期高压或超高压变质变形作用。其pTt轨迹呈顺时针方向旋转。榴辉岩形成后,随着地体的反弹、推覆,于印支期末迅速回返到中地壳,再经燕山期-喜山期区域隆升和拉伸折返,最终剥露于现代侵蚀面。苏胶造山带至少经历了晋宁期、印支期和燕山期三次造陆或造山运动。苏北榴辉岩等的成矿组合为金红石、蓝晶石、金刚石、石榴红宝石及水晶等。  相似文献   
725.
河南省地洼型造山运动与金矿成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南省内地洼型造山经历了汇聚型到离散型的转换,造成早期断裂的重新活动,并引起燕山期重熔型花岗岩浆活动,控制了金矿成矿的时空分布(过渡际成矿作用),形成了45个Ⅳ级大地构造单元。金矿受层位控制明显,前地洼阶段的金矿化使金在一些地质体中初步富集。地洼阶段的(叠加)金矿化主要发生在离散型的地洼型造山过程中,对省内金的工业矿床的形成起到决定作用。燕山期重熔型花岗岩浆活动和不同型式、不同规模、不同期次的构造活动是金矿成矿的必要条件。分析了金矿床的形成机制,并指出了找金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726.
E. Hegner  M. Klbl-Ebert  J. Loeschke 《Lithos》1998,45(1-4):395-411
Subsequent to high-pressure and temperature metamorphism of the axial zone of the Variscan foldbelt in central Europe at ca. 340 to 330 Ma, formation of lamprophyre dikes during transtensional tectonics may be viewed as the beginning of the post-collisional stage of the orogeny. We report the results of 40Ar/39Ar mica dating, major and trace element data, and isotope compositions for lamprophyre and rhyodacite samples from the southern Black Forest.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s of these rocks shed light on the upper mantle and crust at the end of the Variscan orogeny. 40Ar/39Ar plateau ages for four phlogopite–biotite separates from lamprophyres indicate emplacement at 332 to 314 Ma. This event coincides with melting of the crust as indicated by 40Ar/39Ar biotite plateau ages of ca. 332 Ma for rhyodacite dikes which are probably related to coeval undeformed granites. Incompatible trace element patterns of the lamprophyre samples reveal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volved continental crust and are interpreted as evidence for melting of sediment in a subduction-modified mantle. Nd, Sr, and Pb isotope compositions indicate an enriched mantle source with Nd-values of −1.5 to −6.8 which is similar to Variscan crust. Significant contamination of the lamprophyric melts by Variscan crust can be ruled out as mantle-derived phlogopite phenocrysts have similar Nd-values as in the whole-rock samples. We propose that the isotope compositions and incompatible trace elem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amprophyres were predominantly inherited from melted sediment. The isotope compositions of Variscan lamprophyres from western Europe suggest that enriched upper mantle was only partly delaminated when ascending hot mantle triggered melting of the lower crust, as has been invoked for the origin of post-collisional granites. The isotope compositions of Tertiary basalts and mantle xenoliths indicate a depleted upper mantle under western Europe, implying that the enriched Variscan material was efficiently removed and mixed into the convecting mantle.  相似文献   
727.
728.
江南地区夏季气温异常与全球海温异常的相关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利用1951年1月-1999年12月中国160站的气温资料和1950年1月-1998年12月海温资料,寻求影响江南地区夏季气温异常的海温关键区和关键时段。通过对江南地区近50a夏季的标准化气温距平与全球前一年1—12月各月的海温距平求相关,发现热带大西洋中部在前一年10月开始到当年2月存在一个相关系数较高的海区,影响着江南夏季的气温异常。  相似文献   
729.
华南广泛发育新元古代岩浆岩,深入了解这些新元古代岩浆岩的成因对研究区域大地构造及其在Rodinia超大陆的聚合一裂解演化中的作用有重要意义.目前学术界对这些岩浆岩的成因及其大地构造意义还存在很大的分歧.我们在系统分析华南新元古代玄武质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对这些玄武质岩石的原始熔体成分和熔体温度,探讨其地幔源区的组成和热结构,为其形成的构造背景提供新的约束;结合近期发表的各种地质观察资料和玄武质岩石的研究结果,提出了华南晚中元古代.新元古代中期从造山运动到陆内裂谷的地球动力学演化的模型.  相似文献   
730.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最直接的年代学证据,江南造山带东段皖浙赣相邻区印支构造事件形成的构造变形并没有引起重视。通过1∶5万区域地质调查资料阅读和野外实地观察,阐述了皖南地区若干印支构造事件的相关证据。在安徽休宁流塘一带共识别出三期明显的构造变形形迹,其中第一期上三叠统与下三叠统之间的角度不整合是印支期(中三叠世)构造事件的响应;兰田残留向斜中发育的NE向断层形成于印支期,具有先走滑后滑覆的特点;东坑口石英斑岩(年龄为245.2 Ma)暗示印支运动初期皖南地区曾出现过局部拉张;三阳断裂中绢云母40Ar-39Ar年龄((230.5±2.3) Ma)表明晋宁期断裂受到印支运动的叠加。基于上述发现,初步探讨了皖南地区印支运动的演化规律,为深入了解皖南地区甚至皖浙赣相邻区印支期构造演化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