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7篇
  免费   95篇
  国内免费   264篇
大气科学   12篇
地球物理   31篇
地质学   710篇
海洋学   7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2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01.
江南中、新元古代岛弧的运动学和动力学   总被引:43,自引:1,他引:43  
自经70年代作者等发表江南中-新元古代岛弧构造观点以来,这一地区已经在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成为我国大地构造研究热点之一。大量新资料支持以下的古板块构造演化模式,即古华南洋壳中元古代13(17)~9.8亿年时向北(西北)俯冲于扬子板块东南边缘之下,形成江南火山岛弧和弧后盆地,在东北段是皖-浙-赣火山岛弧和樟树墩-伏川弧后盆地;新元古代9.8~7.7亿年时发生了陈蔡弧(浙东地体)与皖-浙-赣弧的弧-弧碰撞造山作用,并导致樟树墩-伏川边缘海的崩塌和陆-弧弧后碰撞造山过程。江南古岛弧带经历了多次的后期构造变形。  相似文献   
702.
The mid-German crystalline rise has its westernmost exposures at the western margin of the Rhine graben in the southern Pfalz and the northern Alsace. The outcrops are made up of granitoid rocks and minor volcano-sedimentary sequences. Radiometric ages obtained by U/Pb, Pb/Pb, Sm/Nd and Rb/Sr analyses of the igneous rocks from this area range from ∼433 to ∼325 Ma thus covering a time span from the Silurian to the end of the lower Carboniferous. Because the investigated rocks are — according to their chemical composition — largely related to subduction zone environments, the following three geodynamical scenarios are postulated, always taking subduction of oceanic crust beneath the mid-German crystalline rise into account: (a) subduction of the Rheic ocean during the Silurian from the north; (b) subduction of the Rhenohercynian ocean during the late Devonian (∼369 Ma) from the north; (c) subduction of the Saxothuringian ocean during the lower Carboniferous (∼334 Ma) from the south.  相似文献   
703.
造山与成盆作用形成于统一的动力学机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邓乃恭  任希飞 《地质论评》1996,42(4):300-303
造山带和盆地成因是当前地学研究的两个热点。本文第一部分简述了多种主要造山理论和成盆学说;其中挤压造山说与拉张成盆论在众多学说中仍占主导地位。一般都认为造山带和盆地形成于不同的地球动力学环境。第二部分结合我国地质实际,提出了造山和成盆作用形成于统一的动力学环境,即他们的形成是由于挤压后效——拉张-均衡造山、成盆。  相似文献   
704.
燕辽地区燕山期火成岩与造山模型   总被引:70,自引:2,他引:70  
邓晋福  刘厚祥 《现代地质》1996,10(2):137-148
通过与安第斯、青藏北缘、大陆裂谷带火成岩的比较,阐述了燕辽地区燕山期火成岩具活动大陆边缘靠内陆一侧的构造属性。提出了三种可能的母岩浆(玄武质、粗面质与花岗质)以及它们的混合作用是制约以壳幔混合型为主、组成谱系宽的火成岩的主要机制。基于实验岩石学成果,论述了无负Eu异常的中酸性火成岩类(正长岩、二长岩、石英闪长岩类)形成于加厚陆壳底部(或山根带)。主要基于岩石学成果,讨论了燕山期本区陆壳厚约60~70km,岩石圈厚约100~150km。通过与印支期岩石圈(厚约150~200km)的对比,提出了造山岩石圈的拆沉-去根作用,使岩石圈减薄了约50km。由此,提出了一个大洋俯冲与岩石圈拆沉相结合的造山模型,称为华北式(或燕辽式)造山带模型。这一模型不但可以满意地解释为什么弧火成岩属性的岩浆活动可深入远离海沟达一千多公里的内陆地区以及挤压与拉伸交替的反转构造的发育,而且还可以比较满意地解释为什么火成岩组成极性极不明显,伴随岩浆活动的陆壳不断抬升等,并指出燕山期地幔岩石圈减薄,山根仍存在,所以造山后A型花岗岩(指碱性正长岩类)仍保持无负Eu异常,而本区新生代处于大陆裂谷发育环境,地幔岩石圈与陆壳均减薄。  相似文献   
705.
On the thermomechanical evolution of compressional orogen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06.
707.
晚加里东到早海西期,西秦岭北带存在一较大规模的造山带,泥盆纪的古地形呈北高南低的特下。持续的海侵由南向北侵进。中泥盆世由于北秦岭造山带的向南爷冲,形成同造山的前陆拗陷盆地。南秦岭裂陷槽是早古生代小洋盆的残余海槽。  相似文献   
708.
新疆北部后碰撞构造演化与成矿   总被引:149,自引:8,他引:149  
王京彬  徐新 《地质学报》2006,80(1):23-31
以夹于陆块间的蛇绿岩套构造就位及其伴随的区域变形变质、同碰撞花岗岩侵入时期,作为主碰撞期。后碰撞发生在主碰撞之后,并随大规模花岗质岩浆作用的结束而结束。依此标志,新疆北部后碰撞阶段的主体时限为早石炭世维宪期—晚二叠世。研究表明,新疆北部后碰撞阶段具有明显的继承性、旋回性、阶段性和方向性,经历了早石炭世伸展—晚石炭世挤压(隆升)和早二叠世伸展—晚二叠世挤压(隆升)两个伸展—挤压旋回。其中,早石炭世伸展可能与主碰撞导致的岩石圈板片拆沉有关,早二叠世伸展则可能与刚性增强的新陆壳下幔源岩浆的底侵作用有关。由多陆块碰撞过程中产生的巨大挤压应力,被后碰撞期不同机制幔源岩浆作用导致的阶段性伸展所消耗,由此逐步完成了碰撞后新陆壳的固结。新疆北部后碰撞的伸展阶段和挤压—伸展转变期,是大规模成矿的高峰期,并具有独特的成矿时空分布规律性。  相似文献   
709.
江南造山带雪峰隆起区元古宙浊积岩的地球化学组成良好地反映了沉积盆地的板块构造性质,并为解释区域大地构造的性质和演化提供了有用的信息。中元古代冷家溪群和新元古代板溪群(包括下部马底驿组和上部五强溪组)地层在主元素成分上无明显区别,总体上以中等SiO2含量和K2O/Na2O比值以及较高的(Fe2O3+MgO)含量为特征。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曲线与典型的后太古宙页岩(如PAAS或NASC)和上陆壳相似,以轻稀土富集、显著的铕负异常和重稀土平坦为特征。大离子亲石元素和铁镁族元素的含量中等。主元素和微量元素特征指示了研究区元古宙浊积岩很可能代表了一套活动大陆边缘弧后沉积盆地的产物。陆内裂谷盆地模式对于解释新元古代华南地区的构造性质和演化可能并不合适。华夏陆块与扬子陆块的拼接以及Rodinia超大陆的最终形成可能发生在约0.8Ga左右的晋宁(雪峰)造山运动期,而不是全球Grenville造山期末的四堡(东安)运动期。  相似文献   
710.
赣西北幕阜山-九岭山一带前震旦纪构造变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赣西北幕阜山-九岭山一带中元古界双桥山群是一套被震旦系不整合覆盖、成层有序的正常沉积地层.其内近东西向褶皱(同构造期热液事件)叠加早期近南北向褶皱为华夏板块与扬子板块碰撞拼贴过程中在板内留下的痕迹,板内构造与拼贴带为同期构造运动形成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根据侵位于东西向褶皱核部的漫江单元、山口单元(斜长花岗岩)单颗粒锆石直接蒸发年龄(分别为846±7 Ma与805±75 Ma),以及与东西向褶皱伴生的古断裂特征等证据表明该区构造变形至少发生在800 Ma之前的前震旦纪,可能与格林威尔运动相当,由此证明江南古陆是客观存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