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36篇
  免费   1051篇
  国内免费   1530篇
测绘学   223篇
大气科学   58篇
地球物理   850篇
地质学   5088篇
海洋学   231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400篇
自然地理   259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62篇
  2022年   177篇
  2021年   199篇
  2020年   177篇
  2019年   242篇
  2018年   195篇
  2017年   216篇
  2016年   244篇
  2015年   271篇
  2014年   316篇
  2013年   268篇
  2012年   349篇
  2011年   311篇
  2010年   262篇
  2009年   295篇
  2008年   283篇
  2007年   278篇
  2006年   326篇
  2005年   237篇
  2004年   252篇
  2003年   240篇
  2002年   200篇
  2001年   218篇
  2000年   240篇
  1999年   211篇
  1998年   196篇
  1997年   150篇
  1996年   129篇
  1995年   133篇
  1994年   92篇
  1993年   85篇
  1992年   61篇
  1991年   42篇
  1990年   39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911.
ABSTRACT

Making and sharing maps is easier than ever, and social media platforms make it possible for maps to rapidly attain widespread visibility and engagement. Such maps can be considered examples of viral cartography – maps that reach rapid popularity via social media dissemination. In this research we propose a framework for evaluating the design and social dissemin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viral maps. We apply this framework in two case studies using maps that reached wide audiences on Twitter. We then analyze collections of maps derived from and inspired by viral maps using image analysis and machine learning to characterize their design elements. Based on our initial work to conceptualize and analyze virality in cartography, we propose a set of new research challenges to better understand viral mapmaking and leverage its social affordances.  相似文献   
912.
对东昆仑喀雅克登塔格地区的辉长岩所进行的时代及地球化学研究发现,该辉长岩为早泥盆世,属钙碱性系列,有向富镁方向演化的特点,岩石稀土总量根据测试精度在28.9×10-6~154×10-6,(La/Yb)N比值大于1,在4.1~5.1之间,表现为岩石显轻稀土富集特征(LREE/HREE在3.52~5.60),岩石的Sm/Nd在0.23~0.25间,指示来源区可能与亏损地幔有关。δCe值在0.87~1.00,表现为负Ce异常,辉长岩来源于壳幔接合部位或富集型地幔源区.结合玄武岩构造环境判别图解可知,该辉长岩构造环境应是祁漫塔格加里东造山带造山后伸展环境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913.
通过对广西云开地区区域成矿特点和区域构造演化阶段的讨论,选择区内主要矿床的控矿地质因素、成矿时代、物质来源等特征进行对比,并根据典型矿床成矿模式概括区域成矿模式。指出加里东期、华力西-印支期、燕山期为本区矿床的成矿期,这是对广西云开地区成矿环境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以期指导区域矿产评价和找矿部署工作。  相似文献   
914.
本文在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通过对西准噶尔花岗岩类年代学的研究,厘定各期构造岩浆事件的时限,反演西准噶尔造山带构造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西准噶尔岩浆活动划分为3个时期。晚志留世—早泥盆世花岗岩类主要为谢米斯台花岗岩类、赛尔花岗岩类及阿克乔克花岗岩类,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及阿克乔克花岗闪长岩具有典型的埃达克岩地球化学特征,推测阿克乔克埃达克岩可能是大洋板片俯冲过程中经过脱水发生部分熔融形成的;早石炭世花岗岩类主要分布在扎尔马—萨吾尔岩浆弧地区,这一时期的花岗岩类可能是额尔齐斯蛇绿岩所代表的古大洋向南俯冲脱水引发上覆地幔楔部分熔融或者部分熔融形成的玄武岩浆底侵作用引起中、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的结果,指示俯冲的古大洋在早石炭世期间未闭合碰撞;晚石炭世—早二叠世的花岗岩类在整个西准噶尔地区都有分布,形成于后碰撞构造环境,表明西准地区进入了陆内构造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915.
沉积盆地是油气生成和聚集的基本地质单元,其形成和发展为板块构造演化所控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板块从分离到汇聚的不同阶段、板块的不同位置,产生不同的原型盆地,形成了特定的构造-沉积体系,决定了其生、储、盖等基本含油气条件;二是后期叠加的原型盆地不但本身具有新的油气地质特征,还能够改变早期原型盆地的成藏条件及油气分布规律。以板块构造演化历史为时间线索,通过对现今盆地早期原型及其后期叠加改造过程的系统解剖,用动态方法将全球处于一个威尔逊旋回的现今盆地划分为12种类型。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各类盆地的基本属性及含油气条件,为科学预测各类盆地的含油气远景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16.
位于班公湖—怒江和雅鲁藏布江两条巨型板块结合带之间的冈底斯构造带,是一个经历了晚古生代—中生代复杂构造演化的碰撞造山带。复杂的构造演化控制着该区的岩浆岩演化,花岗岩极为发育,成因类型复杂。与铀成矿作用密切相关的"S"型花岗岩的分布受构造演化阶段的控制,主要为燕山晚期—喜山期构造—岩浆的产物,此类花岗岩较其它成因类型花岗岩铀含量高,具有较好的形成花岗岩型铀矿的成矿条件。  相似文献   
917.
浦桑果铜多金属矿床是在南木林火山盆地内新近发现的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床。文章对矿区内的花岗闪长岩、花岗闪长斑岩和闪长玢岩进行了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岩石的ω(SiO2)介于59.08%~67.28%,ω(Al2O3)为15.38%~16.86%,ω(MgO)为1.52%~4.06%,ω(TFeO)介于1.2%~3.46%,均属钙碱性系列。稀土元素总量为22.0×10-6~148.56×10-6,LaN/YbN比值为17.98~37.57,为轻稀土元素富集。花岗闪长岩、花岗闪长斑岩和闪长玢岩均相对富集Cs、Rb、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Th、U、Nb等,强负铕异常或弱负铕异常,无铈异常或弱铈异常。岩石学、岩石化学、微量元素研究表明,花岗闪长斑岩和闪长玢岩形成于中生代雅鲁藏布新特提斯洋向北部拉萨地体俯冲的岛弧环境,花岗闪长岩形成于青藏高原碰撞后伸展作用环境。  相似文献   
918.
本文对满洲里地区灵泉盆地、包格德乌拉盆地及额尔古纳地区上护林盆地和恩和盆地及周边的原确定为古生代和中
生代的花岗质岩石进行了岩石学和锆石LA-ICP-MS U-Pb 年代学研究,以便揭示研究区中生代的构造演化历史。研究区内
12 个代表性花岗岩中的锆石均呈自形-半自形晶,显示出典型的岩浆生长环带,结合其较高的Th/U比值(0.31~3.63),暗
示其为岩浆成因。测年结果表明,该区中生代花岗质岩浆活动可划分成以下三期:(1)中三叠世岩浆活动,可进一步划分
成241 Ma 和229 Ma 两期岩浆事件,241 Ma 黑云母正长花岗岩和229 Ma 正长花岗岩的存在可能与古亚洲洋闭合后的伸展环
境有关;(2)早- 中侏罗世岩浆事件,可进一步划分成(180±5)Ma 和(171±2)Ma 两期岩浆事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
正长花岗岩组合,结合其斑岩型Mo 矿的存在,反映研究区处于活动陆缘的构造背景,可能与蒙古- 鄂霍茨克洋的俯冲作用
有关;(3)早白垩世早期岩浆活动,可进一步划分成(140~150)Ma 和(134±2)Ma 两期岩浆事件,前者与区域内发育的
吉祥峰组火山岩形成时代相近,后者的火口充填型产状表明它们应是该期岩浆事件演化晚期的产物,该期岩浆事件在松辽
盆地以东地区的缺乏暗示它们形成于伸展环境,并与蒙古-鄂霍茨克缝合带的演化有关。  相似文献   
919.
本文依据1∶25万区域地质调查成果资料,从昆中断裂带对南北两侧的基底变质岩系(包括变基性火山岩、变泥质岩)、表壳盖层沉积岩系、前寒武纪长英质火成侵入岩以及镁铁-超镁铁质侵入岩的沉积建造、岩石类型组合、岩石地球化学及所反映的源岩物性的控制,系统对比讨论了昆中断裂带南北两侧基底陆块特征及昆中断裂带的构造属性。得出以昆中断裂带为界,南北两侧陆块的大陆岩石圈,无论在表壳沉积岩系、中-下地壳和地幔的层性和物性结构及地球化学成分都存在显著差异。从而提出昆仑造山带实际上是个两陆块碰撞复合陆缘造山带。在元古宇以前南北陆块并非属同一古陆块,或者说昆中断裂带为欧亚大陆和冈瓦纳大陆的真正分界或二者的拼合带。  相似文献   
920.
本文系统总结了新疆北部斑岩-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成矿时代,按构造环境将该类矿床归为三大类型:洋-陆俯冲型、碰撞造山型、板内型,其中碰撞造山型又可分为碰撞型和后碰撞型。4类矿床的差别主要在于矿床金属元素组合,以及同期相伴出现的矿床类型不同:俯冲型斑岩矿床以斑岩Cu-Au矿-浅成低温热液Au矿组合为主,以伴有海相火山岩有关的VMS矿床和铁矿为特征;碰撞型和后碰撞型矿床以斑岩Cu-Mo-Au组合为主,伴有构造蚀变岩型复合/叠加的浅成低温热液型Au矿出现;板内型矿床以斑岩型单Mo(或Mo-Re)组合为主。斑岩矿床与浅成低温热液矿床虽为同一成矿系统,但二者基本不共生,且后者成矿时代一般晚于前者10~20 Ma。斑岩-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含矿岩石和成矿特征并不随构造环境类型不同而出现特征性差别。不同时期的斑岩矿床在分布上具有继承性和"同位成矿"特点,并表现出一定的分带性,从早到晚逐渐由靠近缝合带向外扩展、由线型分布逐渐趋于面型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