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4篇
  免费   82篇
  国内免费   309篇
地球物理   18篇
地质学   735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16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9 毫秒
351.
胡志宇  龙志军 《地质通报》2019,38(5):711-718
门巴地区早白垩世花岗岩位于冈底斯弧背断隆带东段,是研究冈底斯演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门巴地区黑云母花岗岩和二云母花岗岩为研究对象,运用岩石地球化学和锆石U-Pb测年方法,分析了该区域早白垩世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背景。样品锆石具有明显的振荡环带,属岩浆成因锆石;测得LA-ICP-MS锆石~(206)Pb/~(238)U年龄为139.4~140.6Ma,为早白垩世。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门巴地区早白垩世花岗岩具有富硅、高碱,贫FeO、MgO、CaO的特征,为强过铝质的高分异花岗岩,属高钾钙碱性系列,并具同源岩浆演化的趋势;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为右倾型,具Rb、Ba、Th、Nb、Ce等富集,Hf、Zr、Sm、Y、Yb等亏损的特征;门巴地区花岗岩形成于陆-陆碰撞造山环境,构造背景由同碰撞逐渐过渡为造山期后的构造环境,具有后碰撞伸展构造性质,是软流圈上涌或玄武岩底侵的岩浆响应。  相似文献   
352.
苏东北多期A型花岗岩及其成岩构造环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樊金涛 《江苏地质》2001,25(4):206-214
江苏东北部地区有宋山、牛山和踢球山3种A型花岗岩(类)。其中宋山岩体属A1亚型花岗岩类,形成于晋宁期苏胶造山带同造山的郯庐走滑断裂带的拉张环境;牛山岩体属A2亚型花岗岩,形成于震旦期苏胶造山带碰撞造山后的拉张环境;踢球山岩体属A1-A2过渡亚型花岗岩,形成于燕山期苏胶造山带陆内造山后和郯庐断裂带的拉张环境。  相似文献   
353.
在岩石学研究基础上 ,应用Rb -Sr同位素定年技术 ,获得武当造山带印支期花岗斑岩的成岩年龄为 2 37Ma± 19Ma。这项发现不仅补充了武当造山带与印支期造山事件相关的中酸性岩浆活动记录 ,而且也为研究和确定该区印支期成矿大“爆发”的热动力来源提供了直接依据  相似文献   
354.
甘肃北山造山带系天山-兴安巨型褶皱带的组成部分,地处塔里木-中朝板块与哈萨克斯坦板块的接壤地带。独特的大地构造环境使岩浆活动异常发育,广泛出露面积巨大的花岗岩体,不同造山阶段、不同构造环境均有不同类型、不同特征的花岗岩出露。笔者在甘肃北山造山带1:25万区调填图中,依据岩浆演化、序次关系、变形变质特征将测区的花岗岩划分为4种类型,采用了不同的工作方法,建立了不同的填图体系。  相似文献   
355.
试谈花岗石石材的放射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松森 《福建地质》2002,21(4):221-225
通过常见花岗石石材岩石矿物特征的论述,介绍了不同的岩石化学成分和矿物组成对花岗石石材放射性强度的影响。指出选用饰面石材时,灰色系列和暗色系列放射性值低较为安全,对于浅色系列需要分别对待,使用前进行放射性活度检测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356.
粤西晚白垩世含锡花岗(斑)岩具有特定的时空分布规律,在岩石学、岩石化学、地球化学、同位素地质学和含矿性方面,皆有明显的特征。讨论了该区7个典型含锡岩体和4个非含锡岩体的地质特征及其判别标志。  相似文献   
357.
惠家沟地区金矿化地质特征及其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惠家沟金矿化区位于南秦岭印支冒地槽褶皱带东南端公馆—回龙汞锑矿带边缘。矿体呈层状,似层状赋存于中泥盆统杨岭沟组中上部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的浅变质细碎屑岩中。受层位、有利岩性和顺层韧~脆性剪切破裂带控制。矿化与硅化、黄铁矿化、毒砂化关系密切。金主要呈超显微自然金包含于毒砂黄铁矿中。矿化区中除 Au 外,尚伴有 As、Sb、Hg 等元素,并形成 Au—As—Sb—Hg 组合异常。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容矿地层。成矿热液属大气降水与变顾热水的混合热液。成矿温度偏低、压力小。在矿化地质特征上,经初步研究认为类似卡林型金矿。由于该矿床多属地表工程控制,所获样品结果品位偏低,矿石中砷含量较高,且经初步选矿试验,金回收率较低,因此,矿石是否能被工业利用,尚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358.
本文对吉林省“晚印支亚构造层”的归属进行了重新认识,建立了“晚印支—燕山亚构造层”,这一认识可以通过上三叠统沉积建造、地层接触关系,构造变形特征及构造格局转化加以证明,并与按大地构造性质所划分的构造层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359.
沿北喜马拉雅(拉轨岗日山脉)分布一条变质-花岗岩带,其变质级别沿垂直于走向方向呈高低起伏变化,而不是单调递增或递减。花岗岩与围岩以和谐过渡为主,岩体不同部位的矿物、岩石成分均有相当程度的变化,熔融程度较低;而高喜马拉雅花岗岩是低共熔的结果。北喜马拉雅变质-花岗岩带与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相比,从变质作用到岩浆活动均有很大的相似性。本文认为,二者形成的构造环境相似,但时间上又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360.
The Sidi Flah and Ougnat inliers are located in the eastern Anti-Atlas antiform between the Anti-Atlas Major Fault (AAMF) and South Atlas Fault (SAF). They consist of many granitoid intrusions emplaced into Neoproterozoic metasedimentary rocks and surmounted by upper Neoproterozoic A-type granites. The Sidi Flah (Saghro) and Ougnat granitoids are part of the Neoproterozoic magmatic activity related to northwards subduction of an oceanic plate beneath the Saghro continental margin. They are post-orogenic I- and S-type granitoids related to the ending of the compressional deformation in this Pan-African belt. A petrographic, geochemical and zircon typology study leads us to subdivide these rocks into three magmatic groups: (1) a medium- to high-K calc-alkaline group formed by quartz diorites and amphibole granodiorites is found in both Sidi Flah and Ougnat inliers; (2) a high-K calc-alkaline group is present in Sidi Flah. These two groups have a (deeper and) hybrid mantle-crust origin; (3) a peraluminous group in Ougnat is linked to the post-collisional setting and has a shallow crustal source. On a primitive mantle-normalized trace-element diagram, almost all of these rocks show a significant Nb depletion relative to K and La, which is typical of the calc-alkaline magmatism from the subduction-zone environment. Absence of structural marks of thrusting upon the West African craton (WAC) of this arc system and the ophiolitic suite in Bou-Azzer, and the presence of Imiter muscovite-bearing granite as part of Pan-African belt do not support the localization of northern limit of WAC at the level of SAF.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