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78篇
  国内免费   46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13篇
地质学   171篇
海洋学   10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露天开采是我国煤矿开采的两大方式之一。与地下开采煤矿类似,露天煤矿在开采过程中同样面临防治水问题,由于我国露天煤矿水害类型相对单一,国内学者鲜有对露天煤矿的水害特征和防治水技术进行深入研究。以我国露天煤矿分布范围为出发点,从充水水源、充水通道、充水强度3方面分析露天煤矿水害特征,得出大气降水、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是主要充水水源;人为开挖形成的直通式通道、强渗透含水层或透水层、垂向导水钻孔、滑坡形成的地表裂缝等是主要充水通道;季节性变化明显、疏排水周期长、排水量大是露天煤矿疏排水主要水害特征的结论。归纳目前我国露天煤矿常用的7种防治水技术,提出露天煤矿由远及近、由上而下、由面至点的立体防治水技术体系。从地下水资源保护和生态环保角度出发,为实现露天煤矿绿色开采和可持续发展,提出以切断补给通道、减小矿坑疏排水量为目的的帷幕截流技术是今后露天煤矿防治水的主要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32.
淮北朱仙庄煤矿北部采区8煤开采主要水害威胁来自顶板侏罗系\  相似文献   
33.
水幕系统是决定地下水封洞库运营的关键,水幕孔设计是水幕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以国内首个在建的大型地下水封石油储库为背景,运用地下水渗流理论,研究水幕孔间距以及隙宽对地下洞室水封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陡倾结构面条件下,水平水幕孔的间距以及隙宽对水封性具有重要影响。在计算工况中,水幕孔间距为10 m时,水封效果最好;水幕孔间距为30 m时,无法满足水封要求;相同水幕孔间距条件下,隙宽越大,水封效果越好;主洞室拱顶区域,水封效果较差。研究结果可为地下水封石油洞库水幕系统优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4.
异常压力与油气分布   总被引:123,自引:2,他引:123  
杜栩  郑洪印 《地学前缘》1995,2(4):137-148
随着油气勘探活动的不断加深,国内外相继发现了许多异常高压油气田。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已发现超压盆地180多个,其中160多个为富含油气盆地。异常高压油气田约占全球油气田30%左右,因此,对异常压力的研究,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本文介绍了异常地层压力的概念、特征及分类;详细论述了异常压力的成因,即烃类生成作用、欠压实作用、液态烃类的裂解作用、粘土矿物的后生成岩作用、构造作用、温度变化等;系统阐述了世界典型含油气盆地的超压形成机制、超压体系中油气初次运移机理以及超压与油气分布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出了五种超压油气藏成藏模式,即:(1)位于超压体系中的低渗超压油气藏;(2)位于超压层系中,以礁灰岩(或浊积砂岩)为储层的高压油气藏;(3)位于超压带上倾方向,以退覆三角洲平原和分流河道砂岩为储层的常压或过渡带超压油气藏;(4)位于超压带上、下部的超压油气藏;(5)位于远离超压体系的泄压区常压油气藏,本文对指导、加深新老油气区勘探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5.
湖南省煤炭坝是闻名全国的大水矿区,其矿井充水的特点是:矿井水主要由地下水集中径流带补给;涌水量大主要是因降落漏斗面积与深度扩大所致。防治水措施应主要采取帷幕截流,减少矿井涌水量;井下埋管控制大突水点,注浆堵塞小突水点;地面防塌堵漏,缩小降落漏斗范围。  相似文献   
36.
以济南市区深基坑支护工程实例为背景,分析了在周边环境复杂,使用土地范围受限情况下的市区开展深基坑支护工程,采用复合土钉墙支护技术,利用其形式多样、组合灵活的特点,充分发挥组合中各部件的优点,取长聚优,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以期达到技术经济的最佳;同时总结了施工中各个工序的施工要点和关键技术措施。监测数据显示基坑位移变形小,未对周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说明支护体系发挥了良好的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37.
Six sections of a residential road (75 mm bituminous macadam over 200mm lean mix concrete over 100 mm hoggin with a recent surface dressing of 10 mm granite chippings and K1-70 binder) that drain to individual instrumented gully pots were irrigated along the kerb and then over the whole road approximately monthly for a year. The aim was the determination of terminal infiltration losses, initial losses, percentage runoff, and infiltration curves for the kerb and road surface. The results were not as expected from the literature. There is an annual cycle of infiltration losses at the kerb with a winter peak caused by frost action that is 3.2 times greater than the terminal loss rate at kerbs in summer. The terminal loss rate for an ‘average catchment’ was 6.4251 min?1 from the road surface and 14.251 min?1 in summer and 46.281 min?1 in winter at the kerb. Evaporation was usually more than an order of magnitude less significant than infiltration. The wide variation in initial losses before runoff commenced was inexplicable. Two sections of road behaved in the classic manner with initial losses averaging 0.8 mm, two other catchments had highly variable initial losses in the range 1.2 to 8.8mm, and the last two pieces of road were even more erratic. The percentage runoff for those irrigations of over 15 mm of equivalent rainfall was never more than 10 per cent. The maximum per cent runoff was around 50 per cent following 10 mm of equivalent rainfall for kerbside irrigation and only 5 mm of irrigation over the whole road.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simple or multiple regression relationships between percentage runoff from the kerb or the whole road irrigations and irrigation amount, slope, UCWI, and SMD. Infiltration curves, for kerb and road irrigation, were so diverse that they do not represent the ‘simple impervious surfaces’ envisaged at the start of the experiment and described in the literature. Since the artificial irrigation of kerbs and roads has failed to substantiate existing theory, these experiments should be repeated at a variety of sites with a high rate of irrigation.  相似文献   
38.
灌浆工程为地下隐蔽工程,其地质条件约束着实际的现场施工工艺,且不同地质条件对应不同的岩石属性,并将直接影响着防渗帷幕的优化设计,同时地质条件分析不足也将给整个灌浆工程带来很多不确定的风险。目前,地质条件预测在隧洞开挖过程中的研究较充分,但在灌浆工程中地质因素的研究较少。本文以乌东德水电站大坝防渗帷幕工程为例,分析了对防渗帷幕成幕有影响的岩溶、角砾岩、断层、岩层走向与帷幕走向大角度相交及长大结构面等地质因素,并针对不同地质因素的特点,提出了采取浓浆回填、灌浆孔加密加深、灌浆压力及浆材动态调整等处理措施,为帷幕灌浆工程优化提供了必要支持。  相似文献   
39.
张红涛 《探矿工程》2021,48(6):113-117
太原万达广场A2区商住楼基坑工程部分区域为粗砂砾石地层,基坑隔水帷幕中深层搅拌桩无法有效使用。提出了在粗砂砾石地层采用高压旋喷桩隔水帷幕的施工技术方案,采用双套管锚杆钻机引孔、单管高压喷射工艺进行施工,成功实施了这一工程。经检查,喷射注浆体相互咬合良好,有效桩径内水泥含量均匀无夹块现象,隔水帷幕止水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0.
新疆乌什水水库为注入式水库。于1984年始修,总库容3850×104m3,灌溉下游农田。因坝基严重渗漏,2002年被新疆水利专家评为险库,对坝基需进行防渗帷幕灌浆处理。为此,设计和施工中确定了坝基防渗处理原则,从而探索出一套最佳的灌浆工艺。现场运用多种手段对灌浆质量进行全面检查,对施工全过程实施质量控制和跟踪监理,使施工的838个灌浆孔(总进尺25804.18m)的优良率达84.8%,7个固结灌浆单元和21个帷幕灌浆单元工程合格率达100%。固结灌浆和帷幕灌浆部分工程及坝基防渗帷幕单位工程均被评为优良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