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1篇
  免费   57篇
  国内免费   45篇
测绘学   18篇
大气科学   29篇
地球物理   68篇
地质学   268篇
海洋学   16篇
天文学   25篇
综合类   23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Geochemical, mineralogical and biological indicators preserved in sediments are widely used to reconstruct past climate change, but proxies differ in the degree to which their utility as climate indicators has been validated via laboratory experiments, modern spatial calibrations, or down‐core comparisons with instrumental climate data. Multi‐proxy studies provide another means of evaluating interpretations of proxies. This paper presents a multi‐proxy assessment comparing 19 sub‐centennially resolved late Holocene proxy records, covering the period 300–1900 AD, from seven Icelandic marine and lacustrine core sites. We employ simple statistical comparisons between proxy reconstructions to evaluate their correlations over time and, ultimately, their utility as proxies for regional climate. Proxies examined include oxygen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benthic and planktonic foraminifera, abundance of the sea‐ice biomarker IP25, allochthonous quartz in marine sediments (a proxy for drift ice around Iceland), marine carbonate abundance, total organic carbon concentration, chironomid assemblages, lacustrine biogenic silica and carbon/nitrogen ratios in lake sediments. Most of the examined proxy records, including temperature and sea‐ice proxies, correlate strongly with each other over multi‐centennial timescales, and thus do appear to record changes in regional climate. Copyright © 2011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42.
通过研究深冲铀矿区γ能谱铀异常、氡浓度异常特征和激电异常特征,探索矿区范围岩体、断裂构造和蚀变带与物化探信息显示特征的关系。据此,结合矿区地质特征,总结物化探方法应用效果,矿致异常综合特征。  相似文献   
43.
介绍了射电天文望远镜接收机杜瓦温度与真空度监测系统的设计,具体讨论了监测系统的硬件结构与嵌入式TCP/IP协议在该系统中的实现.针对目前大量使用8位微控制器的嵌入式系统,硬件主控系统芯片采用ATMEL公司生产的8位单片机ATmega16,网络控制芯片采用美国MICROCHIP公司生产的带SPI接口的独立以太网微控制器ENC28J60,设计实现了低成本、高效率、高稳定性的性能参数监测系统.对该系统进行测试分析、数据比对,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高效与PC机进行通信,PC机所接收到的温度值与标准数据的误差在±0.3 K范围内,接收到的真空值绝对误差在±10 ubar范围内,能够达到系统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44.
利用有限单元法和Cole-Cole模型对伪随机激电法进行数值模拟研究。首先简要介绍了伪随机激电法的基本原理,然后在忽略电磁效应的情况下,给出电场的边值问题和变分方程,将模型中大地和极化异常体的电阻率用Cole-Cole模型的参数替换,通过解方程最后得到模型节点上的复电位值。通过改变地电模型的参数,得到了不同参数下幅频率的模型相应曲线。模拟结果与实际情况符合,表明运用有限单元法模拟伪随机激电法中的参数是正确和适用的。  相似文献   
45.
在有限元点源二维正演模拟中,采用第二类齐次边界条件结合相应的网格剖分技术,并将二维正演模拟程序引入到偶极-偶极激电测深二维反演中,编制相应反演程序并进行集成,形成集数据输入、反演计算、数据成图和结果输出为一体的二维反演软件。通过对起伏地形下的两个理论模型合成数据及一例实测数据的反演,反演结果表明反演软件有效。  相似文献   
46.
通过对车村—鲁山大断裂与河南鲁山五大温泉关系的探讨,并应用激电测深法勘探、RGIS软件反演解释技术,查明下汤温泉东西两侧1 500 m范围内水文地质条件,认为下汤温泉即受控于近东西向车村—鲁山断裂(F1),也受控于北东向F4断裂。前者为一级控热导热构造,是深部热源向上对流的主要通道;后者为二级控热导热构造。在地形和水头压差的驱动下,地下水沿着断裂带自西向东缓慢的运移,期间受地壳内部热源传导,在排泄区受到北东向F4断裂的控制,向地表运移,出露成泉。  相似文献   
47.
青海省东昆仑野马泉铁多金属矿床处于野马泉—开木棋河华里西期铅、锌、钴(金、锑、锡、铋)成矿亚带中,矿床规模达中型以上,是东昆仑地区重要的铁多金属矿床之一。通过分析矿床地质特征、矿体特征、围岩蚀变及控矿规律,认为铁多金属矿的成矿受印支期中酸性侵入岩、热液蚀变和晚石炭世缔敖苏组碳酸盐岩建造的控制,已发现的矿体赋存于岩体外接触带及附近的断裂带中,远离接触带铁矿体的规模逐渐变小,具有夕卡岩型矿床的基本特征。依据控矿因素特点,探讨了该类铁多金属矿床的勘查模型。  相似文献   
48.
长安金矿位于哀牢山成矿带南段,是该成矿带上新近发现的又一大型金矿床。该区为哀牢山地体边缘地壳增生带,主要由深变质岩系组成,区内构造断裂发育,对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有显著影响。本文总结了长安金矿的地质特征,并以该区的控矿断裂F6为主要研究目标,以地层岩性电性特征作为约束条件,分别展开了磁法、激电、瞬变电磁和大地电磁等综合物探手段的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磁法对于该矿找矿效果不明显,瞬变电磁和大地电磁测深反演的电阻率低阻体,准确界定了控矿断裂F6的位置、倾向、断距以及深部延伸情况,通过激电异常可大致判断矿体的位置。所以在长安金矿区下一步的深部隐伏矿勘查中,结合瞬变电磁、激电、大地电磁等地球物理方法,辅以土壤化探异常进行约束,可以达到快速有效找矿之目的。  相似文献   
49.
校园网中IP盗用监控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P地址盗用是校园网管理中一个迄待解决的问题,它严重影响了合法用户的权益,影响了网络正常的运行秩序。针对IP盗用的原理,在现有的防落IP盗用方法的基础上,设计出了一有效地防落IP盗用的管理系统,它结合了网络设备的管理功能和路由隔离中的静态路由技术,通过MAC地址的端口绑定和IP-MAC地址绑定实现了对IP地址盗用的有效管理,很好解决了这一困扰网络管理员的管理问题。  相似文献   
50.
探讨了下一代卫星网络中关键技术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路由策略、传输协议、移动性管理与QoS模型等几个方面,并对下一代卫星网络的研究热点和前景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