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1篇
  免费   57篇
  国内免费   45篇
测绘学   18篇
大气科学   29篇
地球物理   68篇
地质学   268篇
海洋学   16篇
天文学   25篇
综合类   23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01.
激电中梯和激电测深在车辋铜铅多金属矿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激电中梯和激电测深是寻找铜铅多金属矿的有效地球物理手段之一,该文主要解析了这两种手段在苍山县车辋地区寻找铜铅多金属矿中的应用。通过在区内开展激电中梯和激电测深并进行数据解译,圈定激电异常靶区,并施工探槽、钻探等工程进行异常查证,最终发现了一处铜铅多金属矿。  相似文献   
102.
面向带洞面状对象间的拓扑关系描述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带洞面状对象间的拓扑关系,提出了一种25IM(25交集模型)。以点集拓扑理论为基础,对带洞面状区域的内部、边界和外部进行定义。分析了9IM(9交集模型)在表达带洞面状对象间拓扑关系方面存在的问题,将带洞面状对象分为内部、外边界、内边界、外边界外部、内边界外部共5部分,提出了一种5×5的矩阵模型,即25IM。基于点集拓扑理论,定义了8条规则来排除不符合逻辑的拓扑关系。基于25IM,对8种基本拓扑关系:相离、相接、重叠、覆盖、包含、相等、被覆盖和被包含,进行细分描述。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25IM能够更为详细地表达带洞面状对象间的拓扑关系。  相似文献   
103.
裴进云 《地质与勘探》2022,58(5):954-964
山西省岩浆热液型矿床主要形成于中生代,与燕山期岩浆活动关系密切,在东部灵丘地区发育多个与次火山岩有关的铜铅锌银矿,近年来在吕梁山地区离石断裂东部也发现了多处钨铜多金属矿化,其中秦家崖钨铜矿床是工作程度最高、规模最大的矿床。本文在野外工作的基础上,对矿床地质、矿物组合、物化探异常体特征与成矿规律进行分析,研究认为:(1)钨矿体主要赋存于NE走向F_(1)断层破碎带中,矿体类型以石英脉型为主,另有少量蚀变岩型,矿物组合为黑钨矿+白钨矿+黄铜矿+黄铁矿,热液蚀变以硅化与绢云母化为主;(2)断裂破碎带中发育多条与矿体关系密切的长英质岩脉,激电测深剖面指示深部(~1000 m)存在隐伏的岩体;(3)秦家崖一带已发现的钨铜矿脉仍处于浅部细脉带,物探剖面揭示矿脉走向与延深位置均有高阻、中低极化的物探异常,指示矿体延深稳定,化探剖面与钻孔岩心元素组成证实矿体附近Cu、W异常明显,同时伴有Au、Mo异常,可作为找矿指标。综合分析认为,秦家崖钨铜矿床是与花岗岩类侵入有关的中、高温热液脉型矿床,进一步进行深边部勘查工作有望在研究区实现钨、铜、钼的找矿突破。  相似文献   
104.
宁建国 《地质与勘探》2022,58(3):489-500
山西省红土沟铅锌矿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集宁钼多金属矿田的南部。近年来该矿区发现多条中、小型铅锌矿体,矿体主要赋存在NE向、EW向与NW向断层控制的三角区内,且南部发育环状断裂与热液蚀变。为厘清红土沟铅锌矿床成因与找矿勘查方向,本文通过系统的野外地质调查、显微鉴定、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等方法,对区内矿床地质特征、矿物组合、蚀变特征、成矿规律与深部找矿潜力等进行综合分析,认为红土沟铅锌矿床属于与中生代次火山岩有关的热液脉型铅锌矿床。铅锌矿体与围岩片麻岩具有显著的物性差异,激电与大地电磁测量剖面均显示了深部存在高阻高极化的异常体,且ZK1601钻孔验证见到三层铅锌矿体。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显示了环状Pb-Zn多金属异常,结合地表的环状断裂与浅部的石英斑岩脉分布推测深部应存在隐伏成矿岩体,深部找矿潜力巨大且有可能发现大型斑岩型矿床。  相似文献   
105.
庞新龙 《地质与勘探》2022,58(3):561-572
山东莒县果庄地区位于华北陆块鲁西隆起汞丹山断隆(次级隆起)构造单元,区内构造复杂,岩浆活动强烈,区域成矿条件优越。为实现区内找矿突破,在区内进行了系统的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和1:1万激电中梯测量。本次研究在成矿地质背景研究的基础上,对莒县果庄地区物化探异常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区内水系沉积物测量金异常富集中心明显,且异常高值出露位置与土壤剖面测量金异常高值出露位置基本吻合;激电异常总体分布与断裂构造和沂水岩群分布相一致;激电测深具有明显的高极化异常体;土壤剖面测量金异常与激电中梯异常位置基本对应。据此认为莒县果庄地区具有较好的找金矿潜力,岩体接触带及断裂构造发育带是下一步找矿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106.
包建平  朱翠山  杨茜 《地质学报》2023,97(8):2659-2675
借助色谱- 质谱(GC- MS)和色谱- 质谱- 质谱(GC- MS- MS)分析,对黔南坳陷凯里残余油藏凯棠和洛棉剖面上储层沥青中的烃类组成进行了系统分析,以判断其所遭受生物降解作用的程度,探寻在极端降解原油中是否还存在原生生物标志物,为这类原油的油源研究开拓新的途径和方法。结果表明:凯棠剖面上的储层沥青中尽管仍可检测到较为完整的C19- 30三环萜烷和C27- 35藿烷系列,但C19- 29脱甲基三环萜烷系列和C26- 34 25- 降藿烷系列丰富而完整,甾烷系列中C21- 22低分子量甾烷和重排甾烷优势明显,这一系列特征表明这些沥青遭受了剧烈生物降解作用的改造。但三芳甾类仍保存完好,依据原油生物降解程度的评判标准,判断其生物降解级别介于8~9级之间。洛棉剖面上的储层沥青中藿烷系列基本消失殆尽,三环萜烷系列及其脱甲基产物和25- 降藿烷系列的分布因极端生物降解作用而发生显著变异,某些化合物如C23T、C24T、C23NTE和C28- 29NH成为优势成员;甾烷系列中C21- 22低分子量甾烷占绝对优势,三芳甾类完全消失,据此判断该剖面上沥青的生物降解级别已达到10级或更严重。由于这两个剖面上的沥青遭受了极端生物降解作用的改造,常用的甾、萜类生物标志物完全失去了实用价值。但是,在所分析的这些沥青中都检测到三个系列的C27- 35 8,14- 开环藿烷系列,它们与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海相端元油中存在的同类标志物的分布特征相似。正常海相端元油和极端生物降解沥青中同时检测到这三个系列的8,14- 开环藿烷,这一事实表明这类生物标志物在成因上具有原生性,而与生物降解作用无关。此外,在极端生物降解作用沥青中的完好保存,表明它们具有极强的抗生物降解能力,因而它们在此类原油的油源研究中可能具有潜在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7.
徐阳 《地质与勘探》2021,57(5):1127-1135
针对多金属矿勘探中测点坐标的批量生成过程步骤繁琐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种利用CASS8.0直接生成1:1万高精度磁法勘探测点及1:1万激电中梯探测测点坐标的思路。通过利用现有地形地质图以及专业绘图软件CASS8.0在制图及坐标转换方面的优越性,直接生成可以应用于手持GPS测量仪的数据格式文件和绘制出可以用于野外找点的地形地质图,达到测绘坐标点在地图上快速导入导出的效果。在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黑鹰山南区铅多金属矿普查项目的工作中,针对工区面积大,地形复杂,在工作部署中,需要布置探测点数量庞大,采用原始方法计算并人工将每个测点坐标输入手持GPS定位仪中的工作量大且极易出错,探测点点位不能根据实际地形合理规避危险区域或者障碍物(悬崖、峭壁等)等问题,通过利用黑鹰山南区铅多金属矿普查区地形地质图及CASS8.0绘图方面的优越性,批量对工作部署图中测点进行定位编号并调整,从CASS8.0导出坐标数据点并导入天宝R4 GPS手持定位仪中的方法,避免了人工输入数据出错的问题,合理规划了探测路线,提高工作效率,保障了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该应用表明,此方法在工作部署图绘制中更加直观、方便,解决大面积比例尺工作部署图坐标导出导入问题,并且效率极高,在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8.
北极冰海耦合模式对两种不同大气再分析资料响应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牟龙江  赵进平 《海洋学报》2015,37(11):79-91
本文中我们比较了Climate Forecast System Reanalysis(CFSR)高分辨率的再分析数据集和低分辨率的Japanese 25-year Reanalysis Project(JRA25)再分析数据集在向下短波辐射、向下长波辐射、10m风场、近地面气温、降水、湿度上的不同,发现二者差异最大的为降水数据,其次为向下短波辐射数据、向下长波辐射数据。用这两个数据集驱动同一冰海耦合模式,CFSR强迫的海冰、北冰洋中层水和加拿大海盆温盐结构与实测相比有很大差距,等密度面上的地转流速在加拿大海盆和欧亚海盆比JRA25强迫的结果高20%,同时等密度面的深度偏深、位温偏高,在弗拉姆海峡的流通量也比海洋再分析数据Simple Ocean Data Assimilation(SODA)偏多。CFSR的向下辐射数据更加接近实测,采用此数据的敏感性实验模拟结果与实测符合的更好。对于海冰的模拟,云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降水带来的淡水通量通过影响大西洋入流水携带的热量进而影响到冰区。此外,CFSR过量的降水也是二者对于北冰洋温盐结构、弗拉姆海峡流通量以及地转流强度模拟产生偏差的主要原因。尽管风场的分辨率不同,在海盆尺度上对于海冰和海水温盐结构的影响并不大。  相似文献   
109.
长白山圆池泥炭沼泽演变及环境信息记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长白山圆池泥炭剖面总有机碳含量、总正构烷烃含量、奇偶优势指数、(C23+C25)含量和2C31/(C27+C29)比值,讨论了泥炭发育不同时期植物输入情况,同时结合210Pb测年建立的年代序列来探讨该区的气候变化规律.研究结果显示,约1400年前,气候干冷,圆池尚没有出现沼泽化;1400年开始,气候稍暖,少量植物输入,圆池开始沼泽化;约从1860年至今,气候逐步转暖,大量植物输入,圆池沼泽化速度加快.  相似文献   
110.
Based on best-track data and JRA-25 reanalysis, a climatology of western North Pacific extratropical transition (ET) of tropical cyclone (TC) i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It was found that 35% (318 out of 912) of all TCs underwent ET during 1979–2008. The warm-season (June through September) ETs account for 64% of all ET events with the most occurrence in September. The area 120°E–150°E and 20°N–40°N is the most favorable region for ET onsets in western North Pacific. The TCs experience ET at latitudes 30°N–40°N and have the greatest intensity in contrast to other latitude bands. The distribution of ET onset locations shows obviously meridional migration in different seasons. A cyclone phase space (CPS) method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TC evolution during ET. Except for some cases of abnormal ET at relatively high latitudes, typical phase evolution paths—along which TC firstly showed thermal asymmetry and an upper-level cold core and then lost its low-level warm core—can be used to describe the main features of ET processes in western North Pacific. Some seasonal variations of ET evolution paths in CPS were also found at low latitudes south of 15°N, which suggests different ET onset mechanisms there. Further composite analysis concluded that warm-season ETs have generally two types of evolutions, but only one type in cold season (October through next May). The first type of warm-season ETs has less baroclinicity due to long distance between the TC and upper-level mid-latitude system. However, significant interactions between a mid-latitude upper -level trough and TC, of either approaching or being absorbed into the trough, and TC’s relations with downstream and upstream upper-level jets, are the fingerprints for both a second type of warm-season ETs and almost all the cold-season ETs. For each type of ETs, detailed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as well as precipitation distribution are illustrated by latitud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