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5篇
  免费   166篇
  国内免费   274篇
测绘学   13篇
大气科学   90篇
地球物理   222篇
地质学   692篇
海洋学   173篇
天文学   17篇
综合类   58篇
自然地理   280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60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72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78篇
  2013年   73篇
  2012年   61篇
  2011年   89篇
  2010年   59篇
  2009年   79篇
  2008年   73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66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71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50 毫秒
51.
华蓥山中段地区地下水资源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康小兵  罗声  许模  刘宏 《中国岩溶》2018,37(4):527-534
四川华蓥山中段地区水流失比较严重,供需矛盾突出,水环境持续恶化,不但影响到居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而且严重影响了该地区国民经济的建设和发展。通过野外调查和综合分析现场收集的资料,总结出华蓥山中段地区地下水资源量流失情况:该区每年流失的水资源量约为0.914 4亿m3,且华蓥山褶皱西翼水流失总量大于东翼,而西翼北端是区内水流失量最严重的区域,其水资源量流失的影响因素主要为气候、社会发展及人类活动等。   相似文献   
52.
China has experienced unprecedented urbanization in the past decades, resulting in dramatic changes in the physical, limnological, and hydr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lakes in urban landscapes. However, the spatiotemporal dynamics in distribution and abundance of urban lakes in China remain poorly understood. Here, we characterized the spatiotemporal change patterns of urban lakes in China’s major cities between 1990 and 2015 using remote-sensing data and landscape metric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urban lake landscape patterns have experienced drastic changes over the past 25 years. The total surface area of the urban lakes has decreased by 17,620.02?ha, a decrease of 24.22%, with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he landscape fragmentation and a reduction in shape complexity. We defined three lake-shrinkage types and found that vanishment was the most common lake-shrinkage pattern, followed by edge-shrinkage and tunneling in terms of lake area. Moreover, we also found that urban sprawl was the dominant driver of the lake shrinkage, accounting for 67.89% of the total area loss, and the transition from lakes to cropland was also an important factor (19.86%). This study has potential for providing critical baseline information for government decision-making in lake resources management and urban landscape design.  相似文献   
53.
玉龙雪山是我国季风海洋型冰川发育最为典型的代表性地区,也是北半球最靠近赤道的现代冰川区。丽江市的部分水源来自于玉龙雪山冰川融水,同时玉龙雪山景区每年吸引着上千万的游客来欣赏现代冰川。旅游活动与水环境息息相关且相互作用,水环境的准确刻画是指导与优化区域旅游活动的基础。以世界著名旅游城市丽江市为例,基于实地采样与数据分析,对2018年丽江市的旅游活动与水环境进行耦合分析。结果表明:丽江市旅游活动与水体污染耦合度极高,旅游活动与水体富营养化和水体毒理的耦合度较低。旅游活动与水环境存在较强的关联,特别是与水环境指标中的高锰酸盐指数,存在强烈的耦合关系。总体上,旅游活动与水环境存在相关关系,旅游旺季水环境质量较旅游淡季更差。  相似文献   
54.
磷灰石可以记录和保存岩浆和热液活动的信息。可可托海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磷灰石发育,为研究该矿床伟晶岩成岩成矿过程提供了优良的条件。已有对可可托海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磷灰石的研究集中在其稀土元素特征,较少讨论其对伟晶岩成岩成矿过程的制约。本文选取可可托海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富矿伟晶岩脉(3号脉)和相对贫矿伟晶岩脉(1号、2b号和3a号脉)中的磷灰石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磷灰石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岩相学分析表明,磷灰石主要与钠长石、石英、白云母、锰铝榴石等伴生。EPMA分析显示,磷灰石F含量为3.67%~4.41%,Cl含量小于0.67%,较低的Cl含量表明伟晶岩熔体出溶的流体Cl含量较低;大部分磷灰石MnO含量为4.67%~8.71%,但2b号脉磷灰石MnO含量变化较大(1.23%~14.28%),这是由于2b号脉磷灰石具有分带结构,暗示其遭受后期热液作用,促使磷灰石溶解-再沉淀,导致MnO含量发生较大变化。LA-ICP-MS分析显示,贫矿伟晶岩脉磷灰石的稀土元素含量较低(180×10~(-6));相反,富矿伟晶岩脉磷灰石的稀土元素含量较高( 700×10~(-6)),并具有明显的四分组效应(TE_(1-3)平均值为1.7)。1号脉和3a号脉磷灰石均显示轻稀土元素富集,反映其形成过程中有含Cl热液的参与。3号脉磷灰石显示强烈Eu负异常和Ce正异常,而2b号脉磷灰石显示强烈Ce负异常和中等Eu负异常,这种Eu、Ce异常的差异可能与岩浆-热液阶段大量流体出溶密切相关。磷灰石的沉淀将导致热液中HF含量的降低,促使磷灰石周围铌钽矿结晶和Nb、Ta进入磷灰石中。可见,在伟晶岩形成过程中,磷灰石并非保持稳定,其分带结构和主微量成分变化记录了后期热液活动,暗示后期热液活动对伟晶岩的成矿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5.
董宇  魏博  王焰 《岩石学报》2021,37(9):2875-2888
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是我国最主要的铂族元素(PGE)资源产地,其矿石受热液蚀变作用影响明显,并产出多种铂族矿物(PGM)。岩浆演化和热液蚀变过程中PGE的迁移富集机制和PGM的成因,一直是研究PGE地球化学行为非常关注的问题。本文对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中PGM的研究发现,其主要类型包括含PGE的硫砷化物(硫砷铱矿)和砷化物(砷铂矿),Pd的铋化物、碲化物和硒化物,以及少量其他铂族矿物。其中,硫砷铱矿可包裹于各种贱金属硫化物(镍黄铁矿、磁黄铁矿和黄铜矿)中,表明硫砷铱矿可能结晶于早期的含As硫化物熔体,随后被包裹于硫化物熔体冷凝分异产生的单硫化物固溶体(MSS)和中间硫化物固溶体(ISS)中。硫化物熔体中的As可能主要通过地壳混染作用加入幔源岩浆。大量铋钯矿(PdBi)呈微细乳滴状包裹于黄铜矿中,为晚期ISS冷凝形成黄铜矿过程中出溶的产物。少量铋钯矿(PdBi_2)呈不规则状充填于矿物裂隙,与次生磁铁矿脉紧密共生,并随矿石的蚀变程度增加,铋钯矿的化学成分由PdBi逐渐向PdBi_2转变,表明这部分铋钯矿为后期热液蚀变产物。铋碲钯矿和钯的硒化物则主要产出于镍黄铁矿裂隙且与次生磁铁矿紧密共生,指示明显的热液成因。钯的硒化物的出现表明,岩浆期后酸性、高盐度、高氧逸度的富Cl~-流体对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中Pd的迁移和富集起到了关键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56.
陈缘  韩禹  许博  刘金高 《岩石学报》2021,37(12):3869-3879
内蒙古黄岗梁萤石呈现稀有的红色特征,该颜色萤石全球产量稀少,本文利用LA-ICP-MS原位测试技术对其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探讨黄岗梁铁锡矿床中红色萤石的成因。微量元素分析结果显示黄岗梁萤石样品中总稀土元素含量较低,并表现出左倾的富集重稀土特征,其中红色和粉色萤石的稀土元素配分曲线显示出Dy-Tm拱顶式凸起的配分模式,表明其结晶作用发生在成矿流体演化的最后阶段;Y/Ho比值104~197,与热液成因萤石一致,且La/Ho比值为0.027~0.126,具强的负异常,表明了黄岗梁萤石为热液成因;Ce/Ce*比值0.57~0.98,Eu/Eu*比值0.22~0.63,均表现出负异常,表明形成黄岗梁萤石的热液流体是在相对还原环境下形成且温度高于200℃。综合分析萤石的地球化学特征和其与围岩的接触关系,认为黄岗梁萤石主要分为两阶段结晶,一阶段为与石英同期结晶形成红色、粉色部分,二阶段为在石英形成后结晶形成的由阳起石他色致色的绿色部分,而黄岗梁萤石罕见的红色是由于Y元素较为富集且含量远高于其他稀土元素,从而形成YO2色心并在萤石中作用而显色。  相似文献   
57.
中国地下水资源演变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地下水资源发生了显著变化,全面摸清地下水资源演变趋势及其影响因素是治理和管理地下水资源的基础。基于全国水资源调查评价、中国水资源公报等资料,对中国60余年来地下水资源的演变规律与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全国地下水资源量总体稳定,但区域演变趋势差异明显,海河区、辽河区、黄河区呈明显衰减态势;地下水补给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由自然补给演变为自然与人工补给并存的模式;地下水排泄结构发生巨大变异,由天然排泄逐渐演变为以人工排泄为主。海河区、松花江区、黄河区、西北诸河区等区域地下水补给排泄关系严重失衡,超采问题突出;降水变化、下垫面条件改变、人类活动干扰是地下水资源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8.
岩芯科技资源科普化是打通地质科研—科普链条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梳理我国岩芯科技资源现状,分析了岩芯科技资源科普化的现实意义,重点阐述了岩芯科技资源在向地质科普转化5个方面的探索与实践,提出了今后岩芯科技资源科普化工作应建立良好政策机制制度、转变科研人员观念、科技知识向科普转化水平、新技术新手段的应用以及做好科普活动的实施总结等5项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59.
《China Geology》2021,4(1):178-184
To study the current status and causes of the microplastic pollution in surface water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this paper compared the average microplastic abundance in sediments and surface water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and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First, the average microplastic abundance in surface water of the independent rivers and the whole area is 247–2686 items/m3 and 856 items/m3, respectively. The average microplastic abundance in sediments of independent rivers or lakes and the whole area is 0–933 items/m2 and 362 items/m2, respectively. Meanwhile, the degree of microplastic pollution in river sediments is higher than that in lake sediments, and the rivers suffering from microplastic pollution mainly include the Brahmaputra River, Tongtian River, and Nujiang River. Second, compared with the microplastic pollution in other areas of the world, the levelof microplastic pollution in the lakes and rivers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is not lower than that of well-developed areas with more intensive human activities. Finally,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relevant government departments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should strengthen waste management strategies while developing tourism and that much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impacts of microplastics in the water environment.©2021 China Geology Editorial Office.  相似文献   
60.
制造业活动地理转移视角下的中国产业集群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简要回顾产业集群理论的基础上,在制造业活动地理转移的视角下,结合案例重新审视了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的形成及发展.作者认为,一些锁定在低成本竞争的集群正在或已经老化,甚至衰亡.另一些集群中的企业有过度集聚的问题,还有一些中小企业集聚的区域根据产业特征需要增加产业集中度.因为集群的这些问题,随成本上升,出现了集群中企业的加工制造环节外移的现象.这种现象挑战了新产业区理论中集群是"在流动的全球空间中的粘结的区位"的观点.根据集群中企业外移现象,就产业承接地的规划和发展,以及转出地那些正在升级的集群的地理稳定性和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问题,提出了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