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0篇
  免费   101篇
  国内免费   80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141篇
地球物理   276篇
地质学   511篇
海洋学   53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26篇
自然地理   4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60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41.
Flow near a model spur dike with a fixed scoured bed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ree-dimensional flow velocities were measured using an acoustic Doppler velocimeter at a closely spaced grid over a fixed scoured bed with a submerged spur dike. Three-dimensional flow velocities were measured at 3,484 positions around the trapezoidal shaped submerged model spur dike. General velocity distributions and detailed near field flow structures were revealed by the measurement. Clear differences were revealed between flow over fixed flat and scoured beds. Strong lateral flows were the dominant cause of the observed local scour. Shear stresses were higher for the scoured bed than in the flat bed case. Decreasing rates of scour as the scour hole developed were attributed to increases in critical shear stress in the scour holes caused by the increase in the length and magnitude of adverse slopes associated with the two main scour holes.  相似文献   
842.
利用甘肃雨养农业区 19个代表站点的 4 0a降雨量资料 ,结合weibull、gringorfen等概率统计分析的方法 ,对这一地区的降雨概率特征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甘肃雨养农业区各站年降雨量与其概率对数相关显著 ,可以利用所得关系式计算任一概率下的降雨量 ;各站年降雨量服从正态分布 ,也可用正态法求算任一概率下的降雨量 ;甘肃雨养农业区年平均有效降雨量理论上可以满足小麦生育期的作物需水量。  相似文献   
843.
鄂西震旦系灯影组白鸡河锌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鄂西震旦系白云岩地层中,新发现了白鸡河锌矿床、凹子岗铅锌矿床、冰洞山铅锌矿床。白鸡河锌矿床矿石成分简单,富锌贫铅;矿石结构主要为细晶结构、交代结构;矿石构造变化大,存在角砾状、浸染状、纹层状、条带状及"雪顶"构造;成矿温度低,白云石化交代角砾岩作用普遍;矿石硫同位素为重硫,值域很宽,闪锌矿与方铅矿在相对封闭环境沉淀。矿床地质特征可与MVT型铅锌矿床相类比,成因为碳酸盐岩容矿的后生沉积铅锌矿床。  相似文献   
844.
国际湿地科学研究的主要特点、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64,自引:5,他引:164  
湿地科学是当前国际众多学科学者共同热切关注的重点学科和前沿领域。根据大量最新国际湿地科学研究文献资料中的信息 ,提出了湿地的科学定义和湿地科学的概念。归纳出国际湿地科学研究发展的主要特点 ,即湿地科学历史久远 ,过去发展缓慢而现代发展迅速 ;目前已成为 2 1世纪科学研究的重点学科和研究领域 ;研究内容增多 ,领域扩大 ;综合性增强 ,分化性加大 ;世界湿地科学发展不平衡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湿地研究水平差距逐步缩小。总结了国际湿地科学研究前沿领域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 ,主要在湿地保护与管理 ,形成、发育与演化 ,古环境重建 ,生态过程与动态 ,生物多样性保护 ,温室气体排放、温室效应和全球环境变化 ,湿地退化机制、退化湿地恢复与重建和人工湿地构建 ,生态系统健康 ,泥炭地与泥炭开发利用、湿地生态工程模式与管理技术和新技术、新手段与新方法应用方面取得突出进展。  相似文献   
845.
藏南硅质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矿效应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西藏南部地区广泛发育中,新生代硅质岩,具有层状构造、纹理状构造、块状构造和角砾状等典型古热水沉积构造,其Al/(Al Fe Mn)比值、Co/Ni比值、Fe/Ti比值、氧同位素以及TiO2-Al2O3图解等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为热水成因。藏南沉积硅质岩与锑、金多金属等矿化关系密切,成矿流体和热水流体有很强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46.
滇西北独龙江花岗岩中浆混包体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向东  李俊  严城民 《云南地质》2005,24(4):427-433
班公湖-东巧-怒江结合带(南段)西侧的独龙江花岗岩可划分为2个序列。早期序列(龙岗不若序列)富含混杂包体和混成包体。前者包括(石英)辉长苏长岩、辉长岩及辉长辉绿(玢)岩;后者由闪长岩、石英闪长玢岩、安山岩、安山玄武岩组成。从地球化学特征看,这些岩石由同源岩浆分异,并与生成寄主岩石的酸性岩浆混合而成。地球化学图解判别,浆混包体属钙碱性玄武岩系列,形成于岛弧环境,与寄主岩石———龙岗不若序列的生成环境一致。该类包体的存在,进一步证明了独龙江花岗岩早期序列(龙岗不若序列)由壳幔混源岩浆形成。  相似文献   
847.
陆相断陷盆地岩性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受到多种因素的控制(包括多项宏观地质因素和微观地质因素),很难用一个统一的模式来解释,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特征。岩性油气藏形成并分布在沉积盆地中,它必然首先要受盆地中宏观石油地质条件的影响,如:1)构造带类型的影响,2)沉积体系域类型的控制,3)储集相类型的控制,4)烃源岩的控制以及5)盆地温—压系统的控制等。根据岩性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和岩性圈闭成藏控制因素的分析,认为岩性圈闭能否成藏主要受4大主控因素制约:1)油气运移通道因素,2)流体动力因素,3)储层临界物性因素,和4)砂体封闭因素。本文力图用“多元控油—主元成藏”规律来概括这一特征,以期在石油地质理论和岩性油气藏勘探方面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48.
基于华东气象站点1960~2005年逐日最高地面气温和同期西太平洋副高环流指数、赤道太平洋海温和登陆华东及我国的台风个数,分析了华东极端高温日数和高温日平均最高气温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及高温成因。结果表明:华东每年高温日数和高温日平均最高气温表现出较大的时间动态变化和空间地域差异。在过去45年间,华东高温日数发生了多-少-多的年代际变化,高温日平均最高气温发生了高-低-高的年代际变化。高温日数在华东中南及西南部较多,而在华东东部沿海和北部较少。高温日平均最高气温在华东中西部的浙江、安徽和江西大部分地区较高。高温日数和高温日平均最高气温在不同地区表现出不同类型的跃变和跃变时间。在华东南部一些地区,高温日数与夏季西太平洋副高面积和强度指数、上年下半年Niño4区海温和当年登陆我国的台风个数呈显著正相关。城市化也增加了华东高温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849.
The mistral and its effect on air pollution transport and vertical mixing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ESCOMPTE, the influence of local wind systems like land–sea/mountain–valley winds on the distribution of air pollutants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Rhône valley and the coastal regions of southern France was investigated. In addition, the influence of the mistral on the long-range transport and vertical mixing of such substances on July 1, 2001 was analyzed. The results of the measurements of this mistral situation show high concentrations of O3 and NO2 in the layer just above the PBL at the southern exit of the Rhône valley near Avignon. By measurements from airborne and ground-based platforms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s with the “Local Model” (LM) of the German Weather Service (DWD), it is shown that the mistral develops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conceived by Pettré [J. Atmos. Sci. 39 (1982) 542–554]. The synoptic-scale northerly flow through the Rhône valley is accelerated up to a Froude number (Fr) of 2.1, while the valley widens. Then, near the Mediterranean coast, a hydraulic jump occurs and Fr drops down to values below 1.0. High ozone concentrations of 112 ppb measured above the mistral layer disappear due to enhanced mixing after the flow has passed the hydraulic jump. There is some evidence that the ozone-rich air originates from the source region of greater Paris or upwind. The results confirm that regional wind systems associated with transport of trace gases in the high-grade industrialized Rhône valley can be successfully predicted using data of operational weather forecast models.  相似文献   
850.
一次超级单体分裂过程的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7年7月9日16—20时(北京时)在河北南部非常罕见地观测到了多个超级单体风暴在相近地点连续生成及分裂的过程。利用石家庄新乐SA型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地面自动站及常规天气资料,对超级单体分裂过程及环境条件做了分析。表明这次的多个超级单体风暴是在强的对流有效位能和垂直风切变的环境条件下发生的。由于垂直风切变矢量方向随高度逆时针旋转,因此,分裂后左移的反气旋风暴得到加强,发展成为具有深厚中反气旋的左移超级单体风暴,而右移的气旋性风暴受到抑制,与理论研究结果一致。但也有不同之处,沿着地面高湿区内热力边界偏暖一侧移动的气旋性风暴没有受到明显抑制,有利的地面环境条件抵消了气旋性风暴受抑制的程度,使气旋性风暴能够持续更长的时间。该强烈发展的带有明显中反气旋的超级单体风暴具有低层钩状回波和入流缺口、中高层有界弱回波区及位于有界弱回波区之上的高层具有反射率因子核心和强烈风暴顶辐散,与经典的气旋式右移超级单体风暴的回波特征非常类似,除了是反气旋涡旋外,其回波特征与气旋式超级单体近似成镜像。风暴分裂是在单体形成不久的发展初期开始的。分裂先从中高层开始,然后迅速向下延伸。分裂后相对于0—6 km风切变矢量,左侧的单体为反气旋左移风暴,右侧的为气旋性右移风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