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35篇
地球物理   20篇
地质学   156篇
海洋学   7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3 毫秒
31.
杨雷  肖琼  沈立成  伍坤宇 《中国岩溶》2011,30(2):209-215
本文以重庆市温塘峡背斜和滇东小江断裂带出露温泉为例,探讨了其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的差异。研究发现,由于地质背景条件基本相同,温塘峡背斜出露的温泉水文地球化学特征比较接近,水化学类型为SO4-Ca(Mg)型,而小江断裂带温泉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差异较大,泉水水化学类型主要有HCO3-Na型(YN1)、HCO3-Ca型(YN2)、SO4-Ca(Mg)型(YN3和YN5)和SO4-HCO3-Ca-Na型(YN4),这与各泉点所处地质背景条件不同有很大关系。此外,通过对Na-K-Mg和Na-K-Mg-Ca图解模型的解读得出,所有样品均未达到水-岩平衡,仅有YN1泉点样品接近完全平衡线,表明YN1接近水-岩作用平衡状态,并由上述图解模型估算得到YN1点热储温度大概为100~120℃,与运用SiO2温标计算的热储温度(133~139℃)相差不大。此外,水化学特征和Na-K-Mg-Ca图解分析也表明,YN2与温塘峡背斜温泉水-岩作用过程比较相似。  相似文献   
32.
老挝万象平原钾盐矿床控矿构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挝万象平原钾盐矿层赋存于新近系古新统塔贡组中,主要含钾矿物为光卤石,少量钾石盐.成矿期塔贡组及钾盐矿层主要受北西向的边界断裂及塔贡向斜控制;成矿期后钾盐矿层主要受褶皱(盐向斜、盐背斜)控制.在钾盐矿层沉积后,先在水平应力作用下形成宽缓褶皱.由于向斜部位相对沉降,沉积速度较快,钾盐矿层上部的碎屑岩较厚;而背斜部位相对上...  相似文献   
33.
熊坡背斜构造变形与蒲江-新津断裂活动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熊坡背斜位于龙门山构造带东南端的成都盆地内,是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向前推挤进入盆地内部的一个主要变形区域,与其配套发育的断裂为蒲江-新津断裂,断裂与背斜褶皱之间在构造变形模式上表现出明显的一致性。在褶皱和断裂的构造变形和活动特征上,熊坡背斜南段表现为一种不对称的褶皱,向NE方向发展表现为较为宽缓的对称褶皱形态,卷入的地层主要是中生代及其以前的地层,对蒲江-新津断裂的地貌调查结果表明,断裂没有对该区域内广泛发育的冲沟Ⅰ级阶地产生影响,而对山前发育的相当于南河(岷江Ⅰ级支流)Ⅳ级阶地的洪积台地有明显的控制作用,说明断裂活动时间应该为第四纪早期,到第四纪晚期活动减弱或是趋于静止  相似文献   
34.
济阳坳陷古近系同沉积背斜构造及其与油气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8,他引:2  
济阳坳陷由于受到多期构造运动的影响,在前第三系古地形高点背景上广泛发育同沉积背斜构造,然而由于坳陷在断陷期基底滚动式沉降,造成挠曲顶部的塌陷,形成复杂的块断结构,使本区同沉积构造发生强烈改造,往往与各次级断层或沉积地层相复合,表现出独特的构造景观。济阳坳陷发育的同沉积背斜构造可分为同沉积背斜和同沉积鼻状构造,它们在形成和发展中,重力起主导作用,滑塌是主要形式。在与油气成藏关系上,济阳坳陷同沉积背斜构造的形成与发展,对于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储集、保存等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5.
Integration of extensive fieldwork, remote sensing mapping and 3D models from high-quality drone photographs relates tectonics and sedimentation to define the Jurassic–early Albian diapiric evolution of the N–S Miravete anticline, the NW-SE Castel de Cabra anticline and the NW-SE Cañada Vellida ridge in the Maestrat Basin (Iberian Ranges, Spain). The pre shortening diapiric structures are defined by well-exposed and unambiguous halokinetic geometries such as hooks and flaps, salt walls and collapse normal faults. These were developed on Triassic salt-bearing deposits, previously misinterpreted because they were hidden and overprinted by the Alpine shortening. The Miravete anticline grew during the Jurassic and Early Cretaceous and was rejuvenated during Cenozoic shortening. Its evolution is separated into four halokinetic stages, including the latest Alpine compression. Regionally, the well-exposed Castel de Cabra salt anticline and Cañada Vellida salt wall confirm the widespread Jurassic and Early Cretaceous diapiric evolution of the Maestrat Basin. The NE flank of the Cañada Vellida salt wall is characterized by hook patterns and by a 500-m-long thin Upper Jurassic carbonates defining an upturned flap, inferred as the roof of the salt wall before NE-directed salt extrusion. A regional E-W cross section through the Ababuj, Miravete and Cañada-Benatanduz anticlines shows typical geometries of salt-related rift basins, partly decoupled from basement faults. These structures could form a broader diapiric region still to be investigated. In this section, the Camarillas and Fortanete minibasins displayed well-developed bowl geometries at the onset of shortening. The most active period of diapiric growth in the Maestrat Basin occurred during the Early Cretaceous, which is also recorded in the Eastern Betics, Asturias and Basque-Cantabrian basins. This period coincides with the peak of eastward drift of the Iberian microplate, with speeds of 20 mm/year. The transtensional regime is interpreted to have played a role in diapiric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36.
通过深入分析"九七三"项目所获取的高分辨率多道地震剖面,结合区域钻井资料,探讨了新生代以来南海东北部陆缘所历经的新生代早期张裂、中新世晚期阶段性挤压及上新世以来的稳定热沉降等复杂构造运动;张裂背景下的南海东北部陆缘在中新统中部、下部出现的背斜、逆断层等典型压性反转构造,凸现了南海东北部陆缘在晚中新世发生的阶段性挤压构造运动;分析表明,此构造活动是东沙运动在台西南海域的表现,其动力来源同菲律宾海板块的北西向运动有关。  相似文献   
37.
拉分盆地内部的"对角线式中央断层",不仅在拉分盆地的消亡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还对大地震的发生具有重要控制作用,研究其形成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与拉分盆地相比,专门针对中央断层的研究较少,制约了人们对拉分盆地乃至走滑断裂带构造演化过程的理解.文中以海原断裂带中段的干盐池拉分盆地为例,对盆地内的中央断层开展了地质地貌...  相似文献   
38.
张强凹陷长北背斜侏罗系上统有沙海组和九佛堂组两套生油合系,其有机质丰度属中等,沙海组生油岩多为腐泥腐殖型.地球化学分析表明,沙海组下段的生油岩处于低熟—成熟阶段,该地区各层原油主要来源于侏罗系上统沙海组下段生油岩.  相似文献   
39.
在地层倾角较大地区,尤其是通过钻孔见煤深度推断的地层倾角变化较大地区,钻孔之间的地层及构造变化情况,若仅依靠钻孔资料,可能会得出与事实相反的结论。大倾角地层地区的地震勘探,须解决的地质问题主要有:受构造运动影响,煤系地层被风化剥蚀后,与新生界呈不不整合接触关系的煤层露头点:背斜轴部发育的褶曲、断层以及煤层赋存形态的变化;受大断层的牵引作用,其附近地层倾角变化及小断层的发育情况。在地震资料处理时,对干涉波应采用炮炮计算切除量及去线性干扰模块进行切除:并认为偏移处理中的层速度,做沿层平滑较均方根速度平滑更加合理。在进行解释时,应注意分辨不同的波形特征及断点识别标志。实例表明:地震勘探可以准确地控制单斜地层因断层导致的背斜构造及地层倾角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40.
黄陵背斜东北,西北及西南三边为大断裂所切割,唯其东南边缘仅在卫星影象上有一线性构造。经实地考察研究,该线性构造地表以张性裂隙带的形式出现,其深部部分地段以主断面形式出现,从而在几何形态上组成一个完整的黄陵菱形断块构造。在断块的顶角处,是该地区中强地震的主要发生地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