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88篇
  免费   2640篇
  国内免费   6644篇
测绘学   49篇
大气科学   23篇
地球物理   374篇
地质学   19162篇
海洋学   298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983篇
自然地理   178篇
  2024年   140篇
  2023年   400篇
  2022年   509篇
  2021年   562篇
  2020年   525篇
  2019年   613篇
  2018年   536篇
  2017年   700篇
  2016年   858篇
  2015年   829篇
  2014年   1125篇
  2013年   915篇
  2012年   1167篇
  2011年   1029篇
  2010年   972篇
  2009年   816篇
  2008年   760篇
  2007年   815篇
  2006年   765篇
  2005年   675篇
  2004年   664篇
  2003年   591篇
  2002年   559篇
  2001年   580篇
  2000年   570篇
  1999年   519篇
  1998年   500篇
  1997年   489篇
  1996年   438篇
  1995年   342篇
  1994年   261篇
  1993年   212篇
  1992年   181篇
  1991年   138篇
  1990年   90篇
  1989年   82篇
  1988年   52篇
  1987年   35篇
  1986年   24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依据金矿类型划分标准,提出由大到小的成因类型→含矿建造→工业类型划分方案,将北祁连已发现的具有典型意义的9个金矿床,划分为3个建造类型、3个成因类型和3个工业类型。  相似文献   
32.
莲花山斑岩型钨-金矿床蚀变类型可以分作钾化、云英岩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和青盘岩化。矿化表现为黑钨矿化、白钨矿-硫化物矿化、多金属硫化物矿化及黄铁矿化。蚀变在水平和垂向上具有分带性。由内向外由钾化向云英岩化、叠加蚀变带、绿泥石化+绢云母化、青盘岩化转化。由浅向深,钾化增强,云英岩化减弱,被叠加蚀变带和绿泥石化及绢云母化所代替。矿化由内向外表现为由黑钨矿化向白钨矿化、多金属硫化物矿化、黄铁矿化转变,由浅向深由钨矿化转变为金矿化及多金属硫化物矿化。与典型斑岩型矿床蚀变分带对比,莲花山斑岩型矿床不同原岩类型蚀变特征变化较大,矿化则表现出富钨、金贫铜及钨金共同产出的特征。  相似文献   
33.
格尔柯金矿 (即大水金矿 )是产于西秦岭南带西倾山—迭山逆冲褶断带南缘的特大型金矿。矿床控矿地质条件为构造单元界断裂带、深源浅成花岗闪长斑岩小侵入体、下三叠统马热松多组 (T1m)碳酸盐岩沉积建造 ,与金矿关系密切的矿化蚀变有硅化、赤铁矿化、褐铁矿化和方解石化 ;矿床成因类型为层控—热水溶滤构造蚀变岩型。  相似文献   
34.
内蒙古虎拉林爆破角砾岩型金矿床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虎拉林金矿区主要地层为中侏罗统绣峰组陆源碎屑岩,岩浆岩以燕山期花岗斑岩和石英斑岩为主。在地层与岩体接触带附近发育爆破角砾岩,金矿(化)体主要受断裂控制而产于爆破角砾岩筒(带)中。矿区内已圈出6条矿(化)体,总体走向近SN,以1、2号为主要矿体。成矿与爆破角砾岩有关,形成一体多型的矿化分布形式。δ^34S变化范围为-0.2‰-0.8‰,具有深源岩浆S特征。S和Pb同位素、流体包裹体、稀土元素等特征表明,成矿物质来自地壳深部或地幔,成矿流体以深部岩浆热液为主。^39Al/^40Ari法测得金矿成矿年龄为135.5Ma。  相似文献   
35.
西昆仑玛尔坎苏地区晚石炭世发育一套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近期研究成果揭示其具有巨大的菱锰矿找矿前景而备受关注。通过对穆呼锰矿含锰岩系剖面测量、薄片鉴定、电子探针、扫描电镜、地球化学分析和碳酸盐岩锶同位素测试,对其进行碎屑岩—碳酸盐岩岩相划分与沉积环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含锰岩系可以识别出八种碎屑岩—碳酸盐岩岩相:泥灰岩相、砂屑灰岩相、微晶碳酸锰相、微晶—粉晶灰岩相、砾屑灰岩相、含砾砂屑灰岩相、钙质砂岩相、钙质砾岩相和3种岩相组合。结合矿体及其顶底板岩石地球化学和锶同位素特征,指示古海水温度平均22.68 ℃,属于亚热带区。含锰岩系为海水较浅的碎屑滨岸相和浅海陆棚相沉积,矿体顶底板处于海水相对较浅的氧化—弱还原环境,菱锰矿则形成于海水相对较深的浅海陆棚沉积洼地,处于还原沉积环境,与海底火山热液有关。  相似文献   
36.
Gold mineralization of the Tardan deposit is of different spatial occurrences and is related to different hydrothermal-metasomatic formations, the main ones being skarn-magnetite bodies, metasomatites of mineralized crush zones, and metasomatites of argillizitic-rock association. The formation of gold mineralization was a multistage process related to the repeated magmatism of the Tannu-Ola complex. It took place in a wide temperature range (400–150 °C), which determined the diversity of produced mineral assemblages. The gold mineralization associated with magnetite bodies shows a spatial correlation with magnesian and calcareous skarns and is localized in plagiogranites and gabbro-diorites of the Tannu-Ola complex intruded in the Late Ordovician. Gold mineralization that occurs in crush zones and along the fault sutures in moderate- and low-temperature hydrothermal-metasomatic rocks (propylites, beresites, serpentinites, and argillizites) formed somewhat later than skarns as a result of the intrusion of granite dike bodies.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different types of gold mineralization showed both a change of mineral assemblages of the gold mineralization during the ore formation and some geochemical difference between gold and gold-bearing ores. In passing from early to late occurrences of native gold, its fineness decreases, the contents of admixtures correspondingly increase, and the gold composition changes. Gold of high-temperature rocks is rich in Cu (up to 17%), and gold of low-temperatures rocks has higher contents of Ag and Hg.  相似文献   
37.
吴家湾金矿是汉阴北部地区的一个重要的金矿床,处于南秦岭石泉-神河韧性滑脱逆冲推覆带。对其进行野外地质研究发现,吴家湾金矿赋矿层位为梅子垭组第一岩性段第四岩性层(S1m14),岩性主要为含碳绢云片岩夹硅质岩;控矿构造主要为RFa和RFb 2条顺层韧性剪切带,大致可分辨出S1、S2及S3 3期构造面理,S0几乎全部被置换,S2期变形与金矿成矿关系密切,金矿体主要于该期形成的韧性剪切带中产出。在地质研究基础上,可将吴家湾金矿区石英脉划分为3期,对流体包裹体的研究表明,包裹体类型以气液两相包裹体为主,纯气相、纯液相及三相包裹体较少见;均一温度范围介于176.8~344.4℃,集中于230~280℃。盐度范围为0.35%~13.51%,集中于2%~10%,成矿流体属于中-低温、低盐度流体。流体捕获深度在1.38~3.47 km,集中于1.5~2.8 km,于中浅部成矿。S2期石英脉流与成矿关系紧密,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主要集中在240~280℃,为主成矿期流体。激光拉曼光谱分析表明气液两相包裹体液相成分以H2O为主,含少量CO2和CH4;气相成分主要为CO2,其次为CH4、N2及H2S;包裹体类型主要为富含CO2的H2O-CO2体系包裹体。对汉阴北部不同地区流体包裹体的性质进行对比研究后发现,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90~260℃,盐度为6%~10%,在这个区间内有利于成矿。  相似文献   
38.
以河北省尚义县松树沟石墨矿的地球化学特征数据为基础,通过与内蒙古兴和石墨矿床进行对比,探究矿床成矿环境,进而分析其矿床成因。岩石学和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 松树沟石墨矿赋矿层位为集宁岩群下白窑岩组,矿石类型为黑云斜长变粒岩石墨矿石,工业类型为晶质鳞片状石墨;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为高硅、高铝、低碱,具有孔兹岩系特征; 原岩形成在缺氧的弱还原环境,具铕负异常特征; 其变质原岩为富碳质和富铝质的泥质碎屑岩,原岩沉积环境总体为准稳定地理环境,岩石通过区域变质作用形成晶质石墨矿床。对松树沟石墨矿床地质特征和区域成矿规律的研究成果,对区域找矿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9.
为研究中国北方陆相盆地红层-黑色岩系对砂岩型铀成矿的制约,文章研究了国内外红-黑岩系与砂岩型铀矿赋存岩层的时空关系,筛选了10万余m岩心钻探资料,选择准噶尔、鄂尔多斯和松辽盆地这3个典型产铀盆地,通过编制盆地钻孔柱状图、典型地区连井剖面图及关键岩层的地球化学测试等方法,对红-黑岩系和砂岩型铀矿的赋存岩层进行了垂向、横向上综合分析与对比。研究发现:北方陆相盆地自西向东铀矿赋存地层的时代由中侏罗世过渡到晚白垩世;晚中生代至少存在6次大规模的富氧红层沉积事件:Ⅰ中侏罗世—晚侏罗世早期(BathonianOxfordian),Ⅱ早白垩世早中期(Berriasian-Barremian),Ⅲ早白垩世中期(Barremian),Ⅳ晚白垩世早期(Cenomanian),Ⅴ晚白垩世中期(Coniacian)和Ⅵ晚白垩世晚期(Campanian)。其中第Ⅰ、Ⅴ和Ⅵ期红层之下沉积了时代相近的黑色层,与之构成"红-黑岩系"的沉积结构,是北方砂岩型铀成矿的3个重要层位。典型盆地内地球化学表明,红层与黑色层的B、Sr和Cu元素含量及Fe~(2+)/Fe~(3+)、B/Ga、Sr/Cu和FeO/MnO比值具有明显的差异,结合黑色岩层中草莓状黄铁矿、碳屑、油斑和红层中碳酸盐岩的发育,认为红层为相对较强氧化环境,黑色层为相对较还原环境。连井剖面资料显示红层、黑色层与砂岩型铀矿空间关系密切,铀矿多产于红层与黑色层之间过渡带上,呈板状矿体赋存于灰色、绿灰色砂岩和细砂岩中。一般红层与黑色层垂向距离超过500 m不利于成矿。晚中生代陆相盆地内耦合产出的黑色岩系和红色岩系是古沉积环境由还原向氧化转变形成的垂向分带,前者为铀矿物质沉淀提供了"障",后者为表生流体溶解铀矿提供了"场"。文章初步提出了红-黑岩系垂向环境变化制约着北方陆相盆地砂岩型铀大规模成矿作用的新认识。这些认识不仅对砂岩型铀矿成矿环境、成矿规律及成矿模式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更对目前正在开展的砂岩型铀矿勘查工作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0.
通过研究浅层地震剖面、侧扫声纳和水深地形等数据资料,得出,曹妃甸沙岛的岬角地貌引起深槽海域局部潮流流速增大,甸头前沿深槽区以冲刷为主,最大水深达42 m,刷新了渤海湾最大水深记录,深槽部位的侵蚀量最大,深槽南坡冲刷幅度大于北坡,工程建设后期深槽区侵蚀冲刷程度有变小变缓趋势。早期深槽的形成是由于浅部断层受深部构造影响发生阶梯状错断沉陷,海底地层形成古凹槽,但深槽海底地层沉陷速率略大于沉积速率,使得深槽海域长期保持了渤海湾最大的水深环境。初步得出在历史时期曹妃甸深槽经过2万a以上长期存在,深槽的走向经历了南北向-北东向-北西向的转化过程。认为地质构造、古滦河三角洲演变、海洋水动力作用和人类活动等内外营力作用共同控制了曹妃甸海区地貌体系的发育与演化。达到了研究渤海湾曹妃甸深槽海区地形地貌控制因素和深槽的地质演化的目的,为曹妃甸港的规划、运营期维护和未来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