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32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16篇
地质学   91篇
海洋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In order to constrain the detrital provenance of the siliciclastic rocks, palaeogeographic variations, and crustal growth history of central China, we carried out simultaneously in situ U–Pb dating and trace element and Hf isotope analyses on 368 detrital zircons obtained from upper Permian–Triassic sandstones of the Songpan terrane, eastern Tibetan Plateau. Two groups of detrital zircons, i.e. magmatic and metamorphic in origin, have been identified based on cathodoluminescence images, zircon Ti-temperatures, and Th/U ratios. Our data suggest that the derivation of siliciclastic rocks in the Songpan terrane was mainly from the Qinling, Qilian, and Kunlun orogens, whereas the Yangtze and North China Cratons served as minor source areas during late Permian–Triassic times. The detrital zircons from Middle–Late Triassic siliciclastic rocks exhibit wide age spectra with two dominant populations of 230–600 Ma and >1600 Ma, peaking at ~1.8–1.9 Ga and ~2.4–2.5 Ga, suggestive of a derivation from the Qinling, Qilian, and Kunlun orogens and the Yangtze Craton being the minor source area. The proportions of detrital zircon populations from the northern Qinling, Qilian, and Kunlun orogens distinctly decreased during Middle–Late Triassic time, demonstrating that the initial uplift of the western Qinling occurred then and it could have blocked most of the detritus from the Qilian–northern Qinling orogens and North China Cratons into the main Songpan–Ganzi depositional basin. The relatively detrital zircon proportions of the Yangtze Craton source decreased during Early-Middle Late Triassic time, indicating that the Longmenshan orogen was probably being elevated, since the early Late Triassic and gradually formed a barrier between the Yangtze Craton and the Songpan terrane. In addition, our Lu–Hf isotopic results also reveal that the Phanerozoic magmatic rocks in central China had been the primary products of crustal reworking with insignificant formation of a juvenile crust.  相似文献   
32.
以松潘幅和漳腊幅1∶5万工程地质调查为基础,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地质测年、地理空间分析、室内试验和大型原位直剪试验等工作手段,对松潘黄土的发育分布特征和工程地质力学特性进行研究分析,认为松潘黄土具有以下特性:(1)松潘黄土为风成黄土,局部地形的变化通过控制近地面气流的运动从而影响松潘黄土的堆积,使得松潘黄土的分布与研究区地形、地貌的变化联系密切;(2)松潘黄土粉砂含量大于80%,大多含有碎石,碎石物质成分主要以砂板岩、炭质板岩和石英为主;(3)研究区内的松潘黄土主要分布于2712~3437 m的高程范围内,在山体南坡的分布远多于北坡,在地形开阔的断陷盆地内,黄土发育厚度大且呈广泛连续式分布,在高深的峡谷区,黄土的发育厚度变化大且呈零星的片状分布;(4)松潘黄土结构性明显,其力学性质受物质成分、含水率和天然结构面的影响,具有中等—强的湿陷性,黄土的结构性、水敏性、湿陷性等性质是该套地层内地质灾害发育的主要因素,松潘黄土的不良工程地质特性严重影响着研究区内未来重大工程的规划建设。  相似文献   
33.
深反射地震剖面技术是揭示岩石圈精细结构的有效手段,获得高质量的原始资料是揭示岩石圈精细结构探讨地球动力学过程的前提和基础.松潘地块地表条件和地下地质构造复杂,资料信噪比低.本文针对松潘地区地表地质条件、激发接收条件及环境等因素,通过实例数据对比分析影响该工区原始单炮记录品质的主要原因,为反射地震勘探数据采集工作提供几点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34.
世界自然遗产黄龙钙华景观的地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川省松潘县黄龙是世界自然遗产,以秀美的自然景色、巨型的钙华堆积闻名于世.黄龙所处的岷山地区位于喜马拉雅期是构造活动地区,更新世以来不断隆起,成为现代隆起高山区.在更新世,山岳冰川广布全区,进入全新世,区内发育现代冰川,因而留下了冰蚀地貌和大量冰积物.黄龙的钙华来源于大气降水下渗形成的喀斯特水,该地下水以断层泉方式转为地表迳流,在沿沟向下流动过程中形成了钙华堆积,正是这种不断变化的钙华堆积呈现出绚丽的钙华风貌.钙华的堆积地貌有钙华池、钙华滩和钙华瀑布,溶蚀地貌有钙华洞穴,其钙华景观至今仍是处于不断变化中.  相似文献   
35.
黄龙钙华景观演化特征及保护措施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龙景区因其拥有千姿百态、色彩斑斓的钙华景观而享誉世界,本文从钙华景观的演化特征及演化周期研究出发,认为景观区内钙华的退化仅仅是局部的和反复的,而景观的演化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其演化的周期约为300 a.同时,通过分析得出水循环系统、水流改道及流态和景观水的漏失等是影响黄龙钙华景观演化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36.
松潘-摩天岭地区金矿定位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松潘-摩天岭地区是目前金矿找矿的重点地区之一。文章在广泛收集已有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等资料的基础上,基于GIS建立了该区的地学空间数据库。通过成矿条件分析,选取了六大类78个标志信息,利用“矿床位置预测系统”中的信息量计算法,圈出了信息总量异常区,再结合地质、矿产及化探等资料的综合分析,进行了金矿定位预测,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37.
安徽巢湖凤凰山晚石炭世黄龙组的地层主体为肉红色生物屑微晶灰岩,顶部为夹灰岩条带的泥岩。矿物学分析显 示,肉红色生物屑微晶灰岩的矿物主要为方解石,含少量针铁矿和赤铁矿。漫反射光谱分析表明,常用的古气候指标“红 度”与灰岩中铁氧化物、氢氧化物的光谱强度具显著的正相关性,而与岩石的全铁含量相关性较低,据此推测铁的氧化物 和氢氧化物是灰岩呈肉红色的重要原因。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黄龙组灰岩相对富Fe,Mn,而贫Co,Ni,在 Al-Fe-Mn,Fe-Mn-(Cu+Co+Ni)以及Cu-Pb-Zn三角判别图上,均靠近或落入热液成因区。综合地球化学特征与前人研究成 果,该文认为巢湖凤凰山黄龙组肉红色灰岩的形成很可能受到海底热液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38.
涪陵地区位于川东南探区北部,通过该区石炭系黄龙组地震剖面测线逐条解释,识别出了四种典型异常反射结构:①地震同相轴波峰、波谷均表现为中振幅~弱振幅;②地震同相轴下拉波峰振幅有强有弱,上部波谷反射呈现强振幅~中振幅;③地震反射同相轴明显下拉,同时下拉同相轴上部反射呈现中振幅~弱振幅、下部反射振幅减弱;④地震同相轴反射为弱振幅,近空白反射或弱波谷反射。基于岩溶单元发育理论模型及该区沉积特征,对四种典型地震剖面反射异常地质成因解释进行了地球物理正演模拟,结果显示了与实际典型地震反射结构相吻合的地震剖面特征。其分别代表了岩溶高地峰丛与浅洼发育;被泥质充填或半充填的溶洞或孔隙性非常高的储层发育;高泥质含量充填物,或低速度、未被完全充填的缝洞体发育;7 m~9 m及以下的黄龙组地层。同时,基于特殊剖面结构研究成果,对该区可能发育的新型储层类型进行了预测,有效地指导了该区下部油气有利储层的寻找。  相似文献   
39.
湖北郧西黄龙洞骨化石表面改造痕迹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湖北黄龙洞遗址出土有距今约10万年的7枚晚期智人牙齿化石,以及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并发掘出石制品和骨制品等。本研究使用光学显微镜、超景深数码显微镜以及三维扫描仪等对该遗址骨化石表面具有明显改造痕迹的标本进行形态学观察,并参考国内外关于标本表面改造痕迹的认识,对痕迹性质(种类)进行鉴定。然后以鉴定工作为基础,对痕迹在骨骼表面的分布组合特征进行量化分析。痕迹研究结果支持了发掘者此前提出的关于黄龙洞骨骼堆积属于原地埋藏的研究结论,并表明:黄龙洞内古人类的狩猎与屠宰等活动,是造成洞穴内骨骼堆积的主要原因;当时古人类可能在居址附近猎获动物后,将动物集中到洞穴内进行过较细致的屠宰。居住在黄龙洞的古人类屠宰技术行为主要有:切割、刮切、砍斫和砸击等。大多数切割痕迹主要是为了剥取肉食,部分位于骨骺端的切割痕迹以及砍斫痕迹是肢解行为的结果,而砸击痕迹则与取食骨髓以及骨器制作的行为有关。与人工痕迹同时出现的动物改造痕迹还反映出食肉动物和啮齿动物对人类遗留在洞穴内的骨骼有一定程度的再利用。  相似文献   
40.
中国西南青藏高原东部“印支地槽”的褶皱过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福祥 《现代地质》1999,13(3):268-274
指出把三江、松潘—甘孜“印支地槽”褶皱系视为印支褶皱的主张是不恰当的。这两个“印支地槽”的主要褶皱时代是中、晚始新世之交, 以勐腊群及其相当层位之下的区域性巨大不整合为标志。这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之间碰撞时代一致。其后叠加了3 次轻微的继承性造山运动, 形成现代褶皱形态。晚二叠世至白垩纪, 局部地段至少发生过7 次轻微的造山运动, 使上古生界至白垩系构造层形成类同步褶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